有关手机依赖的定义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306535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手机依赖的定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关手机依赖的定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关手机依赖的定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有关手机依赖的定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有关手机依赖的定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手机依赖的定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手机依赖的定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关于手机依赖的定义,学术研究还没有明确的解释,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阶段。以上及的课题组也只是给出了一个宽泛的定义,即手机依赖是指将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所存在的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行为。该课题组将这种现象视为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活动,它与学生社交欲的强烈程度成正比,即社交欲望强、外向型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较之内向型的学生更强烈。这与另一种将这种现象视为一种病态、一种心理疾病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它是否是病态的,因为任何现象的存都是有理由的,我们只是对它形成的原

2、因与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目前,这种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校园问题,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现象2,然而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却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探讨。将其命名为手机依赖症,指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二)大学生心理需要的外在诉求1.缓解学生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的需要。在大学校园中,学习对于大学生们来说,虽不是现阶段的唯一要务,但是迫于当前日益紧张的就业、考学压力,他们不得不时刻为自己充电,学习成为他们的重要任务。他们不仅要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

3、的对将来就业、考学有用的知识。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学生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适合他们身份和经济承受能力的休闲放松方式,而手机短信便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大学生们缓解压力的首选。2.满足学生强烈交往欲的需要。人际交往是确立价值感和归属感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每个渴望成功的人成长发展的基本条件。大学阶段是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在中学阶段被压抑已久的情感需要、社交需要,此时爆发出来,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欲求。他们渴望与同学交往,与老师交往,与社会交往。同时,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大学校园中社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些既激发了大学生的各种交往欲,又为满足这些需要提供了可能。手机的出现缩

4、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实现了形式上的天涯若比邻,频繁地查看手机是确认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地位、试图消除对人际的不安、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的行为体现。手机短信作为一种通讯媒介,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而且还可以沟通感情,增进友谊,这正迎合了青年大学生进行交往的心理欲求。3.满足学生攀比心理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需要去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注重去消费物品的象征价值。消费方式已成为体现社会群体差异或层次的一种方式。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时尚风潮,已成为大学生展现个性、表达前卫甚至吸引异性的一种工具。在一个别人都短信而自己不短信的新时代,不短信不仅意味着

5、你的落伍,而且长时间下去也会使你丧失交际圈内的认同。1.成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包括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内因与外在社会因素的外因两个方面。从外因上看有:(1)社会环境因素:在广告媒体的宣传下,大学生追求新潮并且对新生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追求使用高档手机在大学生中流行。方便的手机短信交流方式以及电信部门提供的多种手机套餐,使学生间很快就建立起交流的网络。(2)管理因素:家长对子女上学期间的生活费用开支没有限制,造成学生在手机购买以及电话费的使用上没有克制。在学校管理方面,对学生在避免手机依赖症上的认识还不够,认为是学生的私事,缺少必要的教育。内因是产生手机依赖症的主要原因,包括:(1)自制力弱:

6、手机情结是一种心理上的情愫,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存在差异,手机情结对每个个体的影响也就不尽相同。很多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对手机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自制力与自律能力较弱所致,但也要看到,手机依赖症犹如网瘾,也是一种精神上的瘾,如果在早期不能控制,就会越陷越深,导致症状加重而难以自拔。(2)虚荣心与群体效应:市场上的手机更新换代迅速,新款手机的外观和功能对追求新鲜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同学中的手机攀比更加重这种现象。2.对策与建议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应当明白手机依赖症严重的话已经成为一种心理疾病,要认识到其危害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要通过有效手段使大学生认识到手机依赖

7、症的存在与危害,积极宣传并大力提倡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对于问题较为严重的同学应当通过心理咨询等手段帮助同学走出困惑。手机依赖症由于具有网络依赖症相同的特点,根治还需要科学的方法与个人的努力,特别是手机使用者群体共同的改善。只要合理制定手机使用规范,在使用对象、使用时间、使用方式上严格要求,特别是科学解决手机使用心理的阵痛期,就一定能够受到好的效果。 所谓成瘾(addleo)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利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它源自临床医学中的药物成瘾(药物依赖)现象,比如成瘾者对酒精、尼古丁或咖啡因等的依赖。(三)大

8、学生手机成囊的表现及危害有研究者5】对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工业学四所高校的500多名大学生进行粗略调查,结果发现,近95的大学生有手机,而其中有60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对手机“比较依赖”。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短信聊天成瘾,脾气越来越坏;宁愿选择手机聊天,不愿直接面对面沟通;手机成为寸步不离的“玩具”;手机成为自我价值的标志。【6手机可以带来快捷的信息交流和更多的机会,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许多危害。首先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手机电磁波以及使用时固定的身体姿势和重复、机械的运动,会引起躯体不适症状;长时间地使用手机会导致孤独、

9、抑郁、封闭等不良心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分析(一)客观因素1手机的特点。首先,手机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平等性、快捷性、多元性等特点,而且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其新异性和变化性就像尼古丁和可卡因一样吸引人们沉迷其中。其次,手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其控制欲。再次,手机交流与面对面交流存在许多不同,如匿名性、即时性等。这些特点使得手机交流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使人际交流变得更加灵活更富有吸引力,加之大学生高级情感发展活跃,渴望友谊,渴望交流的心情迫切,这些很容易使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手机短信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

10、引力。由于短信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促成了手机短信的盛行。此外短信有着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替代的优势价廉、快捷、简短、互动性和隐秘性强等特点,而这又恰好迎合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具有强烈需要的心理特征。2学校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影响。学校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转化为个体迷恋手机的诱因。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并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松散性,表现为:摆脱父母对自己的监控,淡漠的师生关系,可供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和金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从众与攀比心理等。学校教育也存在诸多盲区:应试教育的长期消极影响;重专业,轻人文与实践;缺乏社会活动能力,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缺乏必要的信息道德教育,这些都有

11、可能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控制能力存在不足,无法正确适度地使用手机。同时,由于手机成瘾是近期出现的新问题,学校教师对它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就存在着教育的滞后性。3家庭因素。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出现,家庭也应负一定的责任。家庭环境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上,在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其人格特征和人际关系方面都会存在较多的问题。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他们就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适应障碍,包括引发学生沉溺于手机的不良后果。(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1大学生发展的特殊性和自身性格特点。大学生处于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大学生的这

12、种心理特点决定了手机能获得大学生的青睐。由此大学生一旦对手机过分依赖,就很容易形成手机成瘾。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自卑、孤独感强的学生更易成瘾。研究发现J,在大学生群中,那些“手机史”较长、性格有点孤僻、不太自信的人群,往往对手机的依赖性更强。他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过多地通过手机来建立和维持自己的人际圈,借助于手机来排解孤独感和证明自己的存在,时间一久,对手机的依赖性就增强了,一旦忘带手机或者手机丢失,他们往往无所适从。2大学生对群体规范的顺从是手机成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对群体规范表现出高度的顺从,具体表现为从众、追求时尚等多个方面。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

13、安全感的手段。当前各高校中出现的手机成瘾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小部分家庭较优越的学生,在同学面前炫耀,以满足其虚荣心。这就容易感染周围的人,使周围的人为了种种需求或愿望去模仿他们。这种风气更加重了一些大学生患上严重的手机成瘾症的可能性,整天沉溺于短信所创造的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手机已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手机短信,它是一种以手代口的时尚,是一种全新的通讯方式。对于具有敏锐时尚触角的青年学生来说,树异于人、求同于人是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动机。笔者了解到,不少大学生为了追求时尚,频频更换手机,从绿屏换成蓝屏,从蓝屏换成彩屏,有了彩屏又追慕带摄像头的。3大学生的情绪迁移。手机成瘾大多

14、在一些性格比较孤僻、人际关系不融洽甚至不合群、具有封闭心理的,以及缺乏自信的人群中出现,还有就是各方面压力比较大的人也极容易出现手机成瘾。大学生时期是青年情绪起伏波动很大的一个时期。一方面,刚迈进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完全卸下了高考的重担,充分享受着大学生活给他们带来的自由,由此感觉学习索然无味。加上离毕业尚早,从而出现了“理想间隙期”。在手机作为一种时尚被追捧的同时他们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其中。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使理想我与现实我差距较大,由此易导致青年学生自负或自卑的心理,从而无法从容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大学生的这些复杂情绪日积月累就使得他们需要释放精神压力

15、,需要发泄,需要情绪迁移。而当前社会,手机以其独有的特点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心态,成为他们寻求安全排遣郁闷的“小贴士”。4满足某些心理需求。根据耶鲁大学心理学家Aldef-er提出的人的三种基本需求(ERG)理论,其中R(related-ness)指的是人的社交需求。也就是说,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联系是人内在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我们通常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基本手段就是通过沟通,而手机恰恰是实现人与此外,手机还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以下需要:一是自尊感的寻求。手机游戏的复杂性、征服性使游戏者产生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自尊感。二是满足玩乐心理。大学生普遍精力旺盛,表现欲强,喜欢追求刺激和挑战,大

16、量虚拟游戏以及短信的出现极大地迎合和满足了大学生潜在的玩乐心理【参考文献】1孙钦泉大学校园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O06,(4)2Burger,JM人格心理学M陈会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4张卫军,等大学生手机消费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青年研究,2003,(7)5史为恒大学生使用手机: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O06,(1)6文远竹,喻波手机怎能成为最亲密的伙伴J青年探索,2006,(5)7宋振韶手机使用成瘾,专家建议疗治方法N中国青年报,200408038陈丽晶关于大学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4(4)9刘慧晏当代青年社会学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