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参考word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303132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参考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参考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参考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参考word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参考word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参考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参考word(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都是“加速度”1.问题的产生去年国庆,我的第一届学生聚会,我是班主任,同时任教他们高一入门的物理课,被他们邀到现场,大家非常开心,由于是高中同学,不免要回忆高中时代的一些生活学习片断,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接住,笑着对我说,老师,加速度多大?旁边一大帮同学笑嘻嘻地抢着回答:你是指抛上去还是落下来的过程?(一个女孩子,也是医科大学毕业的)上升加速度朝上,下降时加速度朝下。(军事指挥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干脆利索地回答)上升过程速度都没增加,哪有加速度?下降才有加速度吧。(师范大学毕业的,不是学物理专业)最高点苹果都停下来了,肯定没有加速度。(

2、竟然是一个重点大学理工科毕业学生的回答)老师,我忘得一干二净了,全还给你了,白学了。(一个女孩,后来学文科了)2. 他们是这样学的,我是这样教的加速度的概念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贯穿高中物理始终,但过不了三五年,他们将这些东西抛到了九霄云外,抑或将加速度概念扭曲。也就是上面回答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加速度”答案。想想原来我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两种模式进行导入:第一种是列一个如下所示的表格作为新课的引入:运动物体速度改变量所用时间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量铅球17m/s0.2s85m/s汽车20m/s4s5m/s炮弹250m/s0.005s5104m/s然后设计问题: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3、:1.哪一个速度改变量大?2.哪一个所用时间长?3.哪一个速度变化快?推荐精选学生讨论回答完毕,老师总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就叫加速度。然后转身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上今天的主题:“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v/m/st/sO甲乙51030第二种是作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导入:作出两物体的vt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同学们从图中找一找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生: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30m/s, 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10m/s。 师: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甲物体,因为甲的速度每秒才改变6m/s。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引入一个新概念加速度,来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这两种方式估

4、计是全中国千千万万的物理教师通常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来引出“加速度”,最终迫不及待地给出定义: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是就叫加速度。然后说出加速度的矢量性,有正负之分,再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公式进行巩固等等。对于加速度方向问题,更是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教材对加速度方向的描述为“加速度也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通常取物体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末速度,加速度a为正值,表明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物体在加速;这句话我一直耿耿于怀,除了表述使你发晕之外,再找不到其它价值所在,何况还经不起推敲。为此,我建议取一个合理的中文名词取代“加速度”。

5、推荐精选物理教学案例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前言 本课题是针对高二分班后物理科学生设计的,他们已学过相关的理论知识且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课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和已有的实验基础,去设计实验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能根据实验要求合理选择并安装实验器材,正确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认识测量的意义,理解误差并能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学习用图线法处理数据的规范和方法。二、过程和方法 对实验课题展开讨论,提出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完成实验操作过程;2展示学生写出的完整实验报告,进行交流和评估。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

6、养,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思;2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法指导 本课题为实验专题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重复性和可控制性是对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方法要具有可控性、精确性、简便性。学会举一反三,激发创新潜能。“条条道路通罗马”,通过探究,理解实验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一、探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第课时) (一)开设物理实验专题研究课的意义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总是先从实验

7、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和归纳,上升为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如果和新的实验事实发生了矛盾,就必须对原来的理论加以修改。这样, 物理学就获得了新的发展。物理实验课的主要特点为实践性理论学习模型多,如质点、点电荷等。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要尽量符合实际。实践性还表现在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必须进行实际的操作,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有些同学认为只要把实验原理、仪器装置、方法都看明白了,不必动手测量和计算。或者只是粗测和计算一下就完成了实验。这样不能了解实验课的真谛。“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对实验课的认识不重视,实验课的教学过于机械,基本上是应付。导致学生能力

8、差,高考实验题得分很低。(二)、分小组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将测电源电动势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然后各小组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法,写出实验原理。具体过程设计如下:教师拿出一个电池,提问:如何测它的电动势?能不能用伏特表直接测量?学生回答:不行。因为这样测的只是路端电压而不是电动势。学生: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践经验得知,这儿也可用伏安法。教师:此法可行,哪个小组愿用这种方法测量?伏安法有几种接法?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原理和步骤,作误差分析。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比如,改一下条件,只给一个电流表,不给电压表,能否进行测量?推荐精选可见测量的电动势没有系统误差。内阻的系统误差为。当

9、电流表内阻很小时,即时,实验中应选用较小的电流表。鉴于中学实验设备有限,与相差不会太大,而与相差则很大。因此选用内接法。(1)若用两定值电阻,单刀双掷开关。此方法类似于电流表法中的第一种情况。这儿不再重复。用一个电阻箱,如图3。系统误差源于伏特表内阻。误差定量的计算和分析比较繁,这里不作计算。要减少系统误差,应尽量选择内阻较大的伏特表。教师:好。请你们用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这里老师介绍一种新方法,共大家参考。 如图4所示, 用电源输出功率求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负载电阻R上消耗的功率当即时,有极大值。测量几组U、R值,并求出相应的值。作曲线,找出曲线上最大值对应值即为。再由,求出电动势

10、。外,由曲线还可看出电源输出功率和外负载的关系。 二、学生分组实验 (第2课时) 学生拿到实验方案后,自选所需器材,分组完成实验。要求学生具体做好以下几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操作。自行设计表格并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作简单的误差分析。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提建设性改进意见。每个小组课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三、学生实验成果展示及点评 (第课时)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作讲解,教师点评。四、作业 利用下表中所列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电路来测量电池的电动势推荐精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正确分析和

11、解答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要素,体会实验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电场知识的重要应用,注重分析判断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掌握运用力的观点和能的观点求解带电粒子运动的思路和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基本思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难度比较大,能力要求高,所以要把握基本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基本思路:受力分析。运动轨迹和

12、过程分析解题的依据()力的观点: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能量的观点: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动能定理:能的转化与守恒规律。二、带电粒子在典型场中的运动形式。在点电荷电场中:匀强电场中:推荐精选在点电荷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形式可能有那些?并举例说明。在匀强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形式可能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判断与分析教学实录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学生回答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确定运动性质。思考: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恰与电场线方向相反,情况怎样?若初速度恰与电场线方向垂直,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解析:带电粒子受力有什么特点?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的关系怎么样?由库仑定律和牛顿第二定

13、律确定。四、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方法运用牛顿定律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五、带电质点在电场中的运动由于带电质点的重力不能忽略,因此带电质点在重力和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重力和电场力的合力使带电质点产生加速度;合力的作用效果在位移上的积累使带电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合力在时间上的积累使带电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或动能定理分析解决带电物体在重力场和电场中运动问题。六、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推荐精选电容器电容一、知识与技能列举实例,指出常用电容器,写出其符号;复述什么叫电容器,叙述电容器的作用、构造,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及电容器充、放电时能量的转化;识别电

14、容器电容的定义式,电容器击穿电压和额定电压的概念;观察、识别不同种类的电容器,并能顺利拆卸电容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方法研究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解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通过问题小组和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合作和融洽的氛围中领悟科学方法;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演示实验,注意观察识别电容器,接受通过观察实物来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电容器的兴趣;愿意对教师与同学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创设 问题空间 预计研究 目标板块 知识与技能: 1. 列举实例,指出常用电容器,写出其符号; 2. 复述什么叫电容器,叙述电容器的作用、构造,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及电容器充、放电时能量的转化; 3. 识别电容器电容的定义式,电容器击穿电压和额定电压的概念; 4. 观察、识别不同种类的电容器,并能顺利拆卸电容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方法研究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解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 通过问题小组和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合作和融洽的氛围中领悟科学方法; 1. 情景问题化; 1. 新课标要求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