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3004986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综合练习一、关于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

2、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二、谋篇立意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

3、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三、文章脉络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四、写作方法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

4、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2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接着便具体描绘美好的世外桃

5、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是第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了吗?“不复得路”,留下更大的悬念。为之迷惑不解。这是第五折。3虚实结合的写法。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虚构了一个“理想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练习题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3)芳草鲜美( ) (4)屋舍俨然( ) (5)便扶向路( ) (6)寻病

6、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5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6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7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8、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

7、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9、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0、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1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1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参考答案:1晋代(东晋)陶渊明2(1)交错相

8、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3)鲜艳美丽(4)整齐的样子(5)沿、顺着(6)随即,不久3(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5(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6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7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

9、生活环境。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9、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10、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1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12.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10、“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绿色军营绿色军营教会我”激昂的音乐声响起,伴随着的是火辣辣的太阳与肆意流淌的的汗水,还有,还有那矫健的身姿和不屈的脊梁是的,我们正在军训,我们正在接受军队的洗礼!古人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超世之才,需要从课堂上得到;而坚忍不拔之志,是绿色军营教会我的,是军人般顽强的意志与不屈不挠,勇敢拼搏的精神。每当汗水掠过眼角,每当泪水滑过胸膛,我知道:我正为我自己的人生理想努力拼搏着。我高兴,我喜悦,因为那是属于我自己的人生,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开拓。辛勤的汗水,激动的泪花,只是这其中的一小部分。绿色军营赋予我的:不仅仅是矫健的身姿和顽强的精神,更

11、是炎黄子孙那不屈的脊梁与龙之传人那惊天骇世的气魄!大声说出来,大声唱出来,世界由我来创造!绿色军营不仅仅教会了我,还教会了大家: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但是我们的敌人已不再是法西斯这恶贯满盈的历史罪人,我们的敌人是困难,是障碍;是行舟时的逆水,是航海时的风浪;是成功道上的巨石,是幸福路上那望不到边际的河流与山川!当然,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些看得见的危险,而是看不见的,与我们默默战斗着的我们自己。我们只有不断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原有的成绩,才能到达新的高峰。高峰!嗬,高峰,高峰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一样攀登,我一样征服。因为我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与不服输的斗志。我一定要做得比别人好,我一定能做得比别人好!我身上流淌着的,是炎黄子孙的鲜血,挺起的,是中华龍族的脊梁。我是谁?我就是我自己!我要改變我自己,改變中国,改變整个世界!教官已经离去,可精神依存我心;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抹不灭我心中那已熊熊燃烧著的火焰这是自信之火,是勇气之火,是信念之火,是成功之火当火焰燃遍中国大地之时,我将成功;当火焰只存我心中时我仍然成功。因为我已经战胜了我自己,我已经取得了胜利,我已经获得了成功!听,那喝彩的掌声已为我响起。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