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总体规划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2929971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8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总体规划(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发展战略3第三章 产业分区规划5第四章 城镇体系规划6第一节 人口规模及城镇化6第二节 城镇体系规划6第三节 城镇公共设施规划6第四节 城镇综合交通规划7第五节 城镇工程设施规划7第六节 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8第七节 空间管制规划8第五章 核心区(鲁北生态城)用地布局规划10第一节 城镇性质、规模与发展目标10第二节 核心区(鲁北生态城)总体布局10第三节 核心区(鲁北生态城)道路交通规划11第四节 四线控制12第六章 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13第七章 公用设施专项规划14第一节 给水工程专项规划14第二节 排水工程专项规划14第三节 电力工程专项规划14第四节 通信工程专项规

2、划14第五节 热力工程专项规划15第六节 燃气工程专项规划15第七节 环保环卫工程专项规划15第八章 防灾规划17第九章 分期发展规划18第十章 实施措施与建议20第十一章 附则21附表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有效的指导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滨州园区(以下简称滨州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滨州园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和文件的规定,特编制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滨州园区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第二条 本规划是滨州园区城镇建设的法律性文件。城镇

3、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按本规划执行。本规划文本中标下划线的条款为强制性内容。第三条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山东省村庄与集镇建设管理条例;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991); 山东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04);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000); 山东省村镇规划编制办法(1997);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 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2006); 山东省建设用地集

4、约利用控制标准(2005); 山东省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暂行技术规定;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年)(2009); 科学技术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协议(2011); 农业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合作备忘录(2010);第四条 规划期限近期:2013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02030远景:2030年第五条 规划范围:滨州园区规划范围以沾化县泊头镇为主体,泊头镇北部的朱家瞿等4村仍由沾化县管辖,滨城区秦皇台乡北部的马坊、任马、小赵3村纳入滨州园区规划范围,共113平方千米,35个行政

5、村,人口3万人。第六条 规划原则1、高效生态原则 规划中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城镇建设与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发展。 2、节约土地原则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拓展建设用地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强化土地集约和合理利用,通过居民点合并等渠道,满足鲁北生态城及农林产品加工、农林产品综合物流等建设用地增长的需要。 3、区域协调原则规划应以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为契机,一方面整合现有资源条件,另一方面应将滨州园区发展纳入到滨州市城乡统筹发展框架,并实现与周边乡镇特

6、别是沾化县城的协调发展,打破乡镇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为政的坚冰;在道路、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实现共享,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区域同步发展。 4、因地制宜原则针对滨州园区地域广阔、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前期积累相对薄弱等现实条件,本次总体规划应秉承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尊重自然与历史状况,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各类规划指标,避免盲目追求过高的发展目标,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操作性。5、弹性发展原则滨州园区建设采取空间布局上横向拓展与阶段跃进上纵向拓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规划在充分考虑规划各个时期、各个区块的阶段功能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还要留足未来发展的备用空间,承接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和

7、城镇化范围的扩张,通盘考虑未来公共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与人口、环境、经济资源的布局的联接机制。弹性布局规划功能区块和功能互补架构,构筑弹性发展空间。第七条 规划指导思想遵循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资源整合、技术集成、产业集聚,重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业内涵式发展新模式;坚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更加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有效推动粮食增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坚持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道路,摆脱农业生产对资源过度性消耗的依赖及伴生面源和土壤污染的严重危害,引领传统农业向可持续性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循环型农业发展;

8、大力引导并加速创建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新型商业模式,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农村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我国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样板和示范。第八条 规划重点1、区域协调发展滨州园区靠近沾化县城及滨州市城区,沿滨孤路形成线性城镇连绵带。规划中重点考虑与沾化县城及滨城区的对接,产业与城镇空间形态的协调发展。2、产业空间布局滨州园区作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园”之一,应立足黄河三角洲,辐射京津冀、鲁北及黄三角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在产业选择方面要结合实际,优选区域基础农作物及适于本地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3、生态城镇建设滨州园区核心区(鲁北生

9、态城)基础设施建设较弱,自然环境较好,生态基础优良。生态城的规划建设应注重生态优先、永续发展的原则,打造集聚居住、科研、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辐射周边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第二章 发展战略第九条 “12357”发展战略总体发展格局形成“12357”模式。其中1即“一区”,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滨州园区;2即“两核”,包括生态城核心区、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马坊农场);3即“三带”,建设沿徒骇河生态农业发展带、沿潮河韩墩干渠特色农业发展带、沿S312(滨孤路)城镇发展带;5即“五大功能区”,滨州园区将建设成为粮食增产技术保障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新型生态宜居社区建设样板区、

10、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双高”(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高端服务业)产业聚集区;7即“七大平台”,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农业科技创业平台、农业物联网服务平台、农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展示平台、科技特派员创业平台。第十条 城乡一体化战略滨州园区按照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要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带动”原则,聚集国内外优秀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与农业高端服务业产业集聚,加快培育特色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引领黄渤海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第十一条 双核发展战略生态城核心区:设置行政总部和研发、孵化、金融、商业

11、机构,重点产业中心及交流展示中心,重点引进高等科研院所分支机构和科技型企业总部入驻,整合积聚科技、人才、载体等资源,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硅谷”。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设专业的农业高新技术中试、示范区,承接生态城核心区研发机构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开展一定规模的中试试验,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第十二章 沿轴线产业发展战略沿徒骇河生态农业发展带:重点发展优质特色林果安全生产、优质安全水产品生产及小城镇生态景观廊道的打造。沿潮河韩墩干渠特色农业发展带: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有机蔬菜生产、耐盐碱苗木繁育、“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等。沿S312(滨孤路)城镇发展带:布置社区建设

12、,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扩展轴线,形成联系沾化县城及滨州市区的小城镇空间连绵带和都市农业产业带。第十三条 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粮食增产技术保障区:以国家“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为依托,依靠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等科技力量,引进建设科研院校分支机构及研究所,以粮食增产为核心,围绕盐碱地改良和高效利用,综合运用粮食增产技术、盐碱改良技术和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全国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以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为手段,创新、集成、展现现代农业先进发展新模式,通过生态链、循环链、经济链衔接的方式,建成一个集安全果蔬畜禽生产、

13、种植采摘、科普教育、特色餐饮、生态疗养、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新型生态宜居社区建设样板区:按照生态、文化、科技、环保、节能的核心理念,以生态城和村镇社区为依托,形成大中小相配套、空间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城镇社区建设体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村镇、科技村镇、文化村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在核心区内加快集聚国内外高端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探索依靠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聚集一批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14、建设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源。“双高”产业集聚区: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坚持生态低碳原则,优先发展培植建设农业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及农业高端服务业,集聚国内外“双高”产业要素资源,引领带动周边区域农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逐步形成高端、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十四条 七大平台发展战略详见附表5.第十五条 空间发展方向北融:滨州园区紧靠沾化县城区,规划中应主动向北融入沾化县城,充分利用沾化县城的公共资源优势,共享沾化县火车站、威乌高速、永馆路等便利交通条件,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南优:滨州园区南侧基

15、本农田较多,应充分发挥土地优势,整合土地资源,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农村社区建设,达到生态优美、服务半径合理,土地规模化、科技化经营。东西辐射:滨州园区西接黄升镇,东接利津县明集乡,东西皆为农业大镇。滨州园区应充分发挥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优势资源,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农业现代化发展。第三章 产业分区规划第十六条 发展定位滨州园区重点发展现代种业、生物农业、优质安全畜牧、有机蔬菜、特色林果、智能设施装备研发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农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建成知名的高效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发展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现代产业化农业的集聚中心,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创业引领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区。第十七条 产业发展目标规划期末实现生产总值1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均衡发展。农业相关产业对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对区域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规模企业70个以上,科研经费占区域生产总值的1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同业的70%水平。农业综合竞争力在全省同等区域居于前列。第十八条 产业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