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2854995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教学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教学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教学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教学计划(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rin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教学筹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新颖的和趣味性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筹划地引导学生结识自己、结识家庭、结识学校、结识社会、结识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故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能通过观测、思考、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情境串引起出问题串。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除小单元外),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几种有密切联系的信息窗(情境图),每个信息窗又是包具有多少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这些学生感爱好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编排成情境串或故事串

2、,从而引出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了问题串。3、生认知特点出发,优化单元知识构造。本册教材彻底变化了过去教材普遍采用的小步子编排方式,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优化单元知识构造。如第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老式教材中,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不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不退位)的笔算放在一起,将有关的口算放在其她单元中,人为地将笔算与口算分开,不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措施。本单元在知识安排上,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编排在一起,使口算与笔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理解计算的多种方略。同步

3、,又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编排了加减混合及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4、问题与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种过程。本册教材不受严格的知识体系束缚,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如第65页加混合运算,主题图呈现的信息是:小朋友拿50元钱购买纪念品,珊瑚每只元,贝壳每只5元,海豚每只3元,海螺每只元。教材没有直接出示算式,而是在学生解决教材中提出的用50元钱去买一只海螺每只和一只珊瑚标本,还剩多少元钱?或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其她问题过程中,通过摸索获取运算的措施

4、,然后运用获取的措施,解决其她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步发展。 5、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教材通过具有丰富信息综合情境图,提供应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足够空间,提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选择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0以内数的结识信息窗1,由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在南极实地考察的情境和天空飞着的贼鸥、冰面上的企鹅、雪地上的海豹等信息,学生也许提出有多少只企鹅?有多少只贼鸥?有多少只海豹等问题。本册教材沿用了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在每个情境图的背面都设立了卡通问号和问题口袋,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6、多样化的学

5、习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本册教材的编写思路、呈现方式和栏目设立都旨在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你说我讲体现一种开放、民主、摸索、合伙、交流的学与教的方式,目的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摸索、合伙交流。如第页的你说我讲,红点标示的问题是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几种贝壳?,要解决这个问题,方略是多样的,学生通过操作、观测、分析,独立摸索出各自的计算措施,然后展示、交流各自的成果,以此体现算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二、教学内容: 新教材第一册共有个单元: 第一单元:逛公园10以内数的结识第二单元:下雨了学看钟表 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方位与图形 第四单元 绿色行动100以内数的加

6、减法(一) 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结识 第六单元:大海边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结识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记录 第九单元:小朋友乐园总复习,此外还涉及两个数学广场和两个实践活动奇妙的回形针、小小信息员。 三、教学目的: I、知识与技能 (一)数与代数 1、在实际情境中能对的地认、读、写10以内的数。并能结识计数单位百,懂得100以内数的构成和顺序,会比较1以内数的大小。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境中,能对的结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在现实情境中,结识元、角、分,

7、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朴的计算。 (二)空间与图形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懂得1米=100厘米;能估计某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三)记录与概率、在记录活动中,学会初步简朴数据整顿的措施,结识简朴的登记表和记录图.2、能完毕简朴的登记表和条形记录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朴的问题。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加深对百以内数的结识与计算措施、图形与记录等知识的理解。 2、在实践活动中,初步理解收集、整顿数学信息的渠道与措施。 II、数学思考、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0内数的过程,发展初

8、步的观测、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与符号感。 2、经历摸索00以内容数的加减法计算措施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摸索的意识。在估计物体个数和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结识图形、方向及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测、想象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4、经历简朴的记录过程,能对记录成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形成初步的记录意识。III、解决问题 1、能用1以内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能与同伴交流。2、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能用1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摸索、交流、计算措施的过程中,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措施解决。3、能综合运用方向、图形

9、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在自主摸索与合伙交流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初步学会体现解决问题的大体过程和成果,有与同伴合伙解决问题的体验。 IV、情感与态度 、在她人的鼓励与协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爱好,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平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在她人的鼓励与协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她人的指引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种问题 、实现多维目的,增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

10、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把握课程原则所倡导的新理念,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确立教学目的,增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能把教学目的仅仅定位在知识与技能等显性目的上。 2、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教师要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测、实验、猜想、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协助学生在自主摸索和合伙交流的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体会数学思想措施,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3、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要注意变化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努力激发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方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积极地用数学眼光观

11、测世界的意识。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别,因此教师要在保证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水平和个性差别,容许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使全体学生在本来的基本上都得到发展。教学时,就同一问题情境,容许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合伙、摸索的过程中要容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措施解决问题,在自主练习时要为学生提供难易、数量不同的题目,容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完毕,使每一种学生均有成功的学习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一种学生的智力潜能。 、教师应发明性地开发、运用课程资源

12、。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行中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虽然本教材已构建成以教科书为核心,以教师教学用书、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和教辅读物为辅助的立体化的课程教材体系,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教师还需因人、因地、因时发明性地开发和运用某些行之有效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以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6、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摸索和实行评价目的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评价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构成部分。 五、学时安排 第一单元:逛公园-学时 第二单元:下雨了-2学时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4学时第四单元:绿色行动-2学时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第六单元:大海边 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 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第九单元:雪山乐园 -5学时 -1学时 -学时 -2学时 -5学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