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读书氛围引领课外阅读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2800247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造读书氛围引领课外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营造读书氛围引领课外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营造读书氛围引领课外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营造读书氛围引领课外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营造读书氛围引领课外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营造读书氛围引领课外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读书氛围引领课外阅读(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动设计方案营造读书氛围引领课外阅读姓名:李凤凌工作单位: 黑龙江省九三管理局建边农场小学理论导师: 张敬实践导师: 李丹答辩日期: 2011 年 9 月培训单位: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目录摘要 -1摘要:当下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缺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个人的语文素养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并且进行了各个阶段的量化、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人终身受益。 而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

2、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古人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从语文的角度都说明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从多欣赏和厚积累开始 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关键词:阅读习惯文化素养广泛积累一、背景思考:1、问题的提出学生应该如何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学生并不缺少课外读物, 家长舍得为孩子买书,有多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为什么学生在能言善辩的同时却是词汇的贫乏、 对写作缺乏兴趣、 任务观点?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

3、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课外阅读的选择、阅读指导等方面,教师起着提供、激励、示范和反馈的作用。应该探讨:如何去引领课外阅读,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丰富文学积淀,让学生喜欢阅读、乐于表达。2、问题的界定( 1)为了认真贯彻课改精神,培养小学生“我想读、我要读、我能读”的课外读书、读报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风气。( 2)由于以往学生没有课外读书、读报的好习惯,从而造成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差。( 3)由于我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没有有效利用,加之学校的图书资源没有充分发挥, 造成学生课外读书、 报读得太少,知识面不广,影响

4、到智力发展。 因此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并引导学生轻松完成课外阅读任务,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积累的成果,可以丰富阅读课的内容,营造出“腹有诗书语自华”的读书氛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二、拟定目标(一)课外阅读活动目标1、通过研究、实践,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能有个性地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文章或诗词,按年级背诵一些经典诗文及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2、通过研究摸索出一套较为可行的读书方法和形式。力求课外阅读方法趣味化,内容“不求甚解”化,

5、形式多样化。3、通过研究、实践,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二)、活动主题:好书伴我成长(三)、活动口号:读书好 ,读好书 ,好读书( 四)活动对象:三年三班全体学生三、具体实施计划(一)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目前的课外阅读量。2、个案跟踪调查研究: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探究方法及成效。3、对比调查研究: 对研究前和研究后进行比较分析,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在课题研究中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反思、

6、提炼、形成经验理论。(二)实施策略:1、创造读书环境( 1)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 ,引导学生读书 ,形成良好学习环境。( 2)班级设立图书角。由于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有限,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力量,将自己家中看过的书集中起来,建立班级图书角,作为学校图书馆藏书不足情况下的补充。并成立“小图书管理员” ,登记借书情况。( 3)教师可到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帮助学生借阅图书,并鼓励学生准备摘录本摘抄好词好句。( 4)发动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善于收集资料,形成剪报集或读书笔记本,可在期末进行评选、展示。( 5)学生同伴间交流,扩大书源。读书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下学校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作为教师应该积

7、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为学生造就一个温馨、舒适、谐和的育人环境。2、营造读书氛围、(1)、营造书香氛围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本身具有的难度, 使得理解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的阅读常常是在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的状态下进行。 而教师也不可能逆学生发展规律而做到使他们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这时候,单纯的阅读感召力就显得苍白。如何创设一个氛围,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 乐于阅读呢?我组织学生们成立读书小组, 举办读书比赛活动,在班级内形成一种氛围,依靠环境的熏陶、榜样的引领,让学生成长在浓郁的诗词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亲近阅读,激起阅读兴趣。我倡议:从班级“营造书香氛围、建设班级文化”入手,全方位营造浓厚的

8、阅读氛围,创造“人人是教师,处处皆课堂”的阅读环境,让书香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使学生浸润在书海之中。( 2)创设书香班级教室环境体现班级特色,每个学生都可自定读书口号,如“读经典诗文,做书香少年”、“最是书香能怡人 更有名篇可醉心” 体现了班级的文化特色。 教室里都贴着各种各样的名人名言, 学习园地展示学生阅读的活动成果,包括古诗读后感、诗配画、手抄报、好文章书法等。利用开展“好书推荐”活动,根据制定的读书计划,发动学生每人购买几本书, 组建班级图书角,实现班级学生书籍资源共享,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书籍阅读。 鼓励学生开设自己的阅读专栏, 每周抄上一段或一篇好文章,让学生读、悟、吟、背。使教

9、室充满浓浓的书香气息,营造阅读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评选书香名星“书声朗朗,文墨溢香”的班级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与书为友,悟读书之法,品读书之趣。定期评出书香名星激发、鼓励学生读书,让书浸润学生心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3、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开设经典诵读导读课 ,教师结合网络和多媒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进行导读。( 2)开展读书达标活动。如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阅读基础和特点确定目标,不定期对读书情况进行抽查。( 3)举办“读书节”。每月举办一次“读书节”活动。活动中,评选书香少年,开展各种主题的古诗词朗诵比赛、征文比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等

10、等,推动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定期举行 “课前三分钟好书推荐”,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 力求用“国学经典” 吸引学生,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国学经典”这朵奇葩在校园内绽放,让缕缕芬芳弥漫课堂。( 4)开展“小手牵大手,常在书中走”的亲子共读活动,倡导学生与家长共读一本好书,定期评选出一定量的“书香家庭” 。一方面能让书香从校园弥漫到社会, 另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读书兴趣。 亲子共读一本书是一种和孩子沟通的好办法。 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人物的种种表现,在不知不觉中,既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更可以让书中的主人公待人处事的态度, 在孩子的认同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学

11、习。而且亲子共读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语文能力、 认知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一家人通过共读、 讨论书中内容的过程, 让家人之间的情感更加亲密。四、方案的进度安排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2011、10)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思考行动方向,设计行动方案,制定行动计划,动员学生及家长开展读书活动。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2011、112012、6)实施行动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组织交流讨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以课标为准绳,以教学为支撑点,拓展课外活动,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形成研究体系,探索教学规律。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2012、7)1、学生: 汇报读书活动的成果,交流读

12、书活动的经验。2、教师: 总结指导学生读书活动的经验。并在这个阶段,收集、整理资料,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理论总结,写出研究报告或形成案例和论文。五、预期效果:1、通过行动研究: 培养学生课外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课外读书的能力、发展智力。2、通过行动研究: 在班级形成“喜读、爱读、想读”课外书、报的良好氛围。3、通过行动研究: 让班级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能力方面有明显提高。4、通过行动研究: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郭 蕾 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2000 年 10 月何克抗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9年 4 月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读书、读报习惯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