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浆试验方案(第二阶段)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2624679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浆试验方案(第二阶段)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注浆试验方案(第二阶段)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注浆试验方案(第二阶段)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注浆试验方案(第二阶段)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注浆试验方案(第二阶段)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注浆试验方案(第二阶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浆试验方案(第二阶段)(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集团XX综合交通枢纽地下交通工程(XX)项目注浆加固隧道两侧土体试验方案编制: 审核: 批准: XX集团有限公司二一六年一月目录一、 编制依据1二、 工程概况及试验概况1三、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21、工程地质条件22、水文地质4四、施工准备4五、施工安排111、人员组织112、试验施工流程11六、主要施工方法18七、 施工注意事项19八、 保障措施20注浆加固隧道两侧土体试验方案一、 编制依据1、设计提供的施工图纸,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图隧道保护施工图等;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3、XX综合交通枢纽地下交通(XX)项目地铁一号线盾构区监测数据超警戒值处理方案及后续施工

2、方案专家评审意见;4、XX综合交通枢纽地下交通工程(XX)人防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5、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6、建筑施工计算手册7、XX综合交通枢纽地下交通工程(XX)项目轨道交通1号线新-博区间隧道影响加密监测自动化监测报告二、 工程概况及试验概况XX综合交通枢纽地下交通工程(XX)项目1#、2#联络通道施工期间,正在运营中的地铁1号线局部(收敛)数据超过警戒值。根据项目部编写的土层加固处理及后续施工方案于2015年12月30日组织专家评审,依据专家评审意见,在对隧道影响较小的区域选取试验段进行注浆试验,根据试验数据确定注浆压力、水泥浆配比、注浆量、注浆位

3、置。根据专家意见要求,在影响较小区域进行试验,采集相关数据。试验方案采用注浆管加测斜管监测方式进行。试验方案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对盾构区影响较小的范围进行,采集初始数据。根据第一阶段采集的数据,第二阶段在盾构区进行,和设计沟通,选取合适的位置进行试验,试验方法同第一阶段试验方法。第二阶段针对盾构区试验段采集到精确数据后,开始正式注浆。注浆加固目的:控制盾构管片继续收敛,减小管片收敛数据至10mm以内。三、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1、工程地质条件从上到下分述如下:第层粉土(Q4-3al+pl):表层为耕植土,含植物根茎,下部为粉土,褐黄色,稍湿,稍密。含针状孔隙,偶见大孔隙,局部夹粉质粘土团块、

4、粉砂,干强度低,韧性低。第层粉砂(Q4-3al+pl):褐黄色,稍湿,松散。局部夹粉土薄层,含植物根茎,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第(2-1)层粉土(Q4-3al+pl):褐黄褐灰色,湿,稍密。含蜗牛壳碎片。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局部见砂。第层粉质粘土(Q4-3al+pl):灰褐灰色,软塑,饱和。含铁锈斑点、蜗牛壳碎片、钙质结核,夹粉土薄层,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第层粉土(Q4-3al+pl):灰灰褐色,湿很湿,中密。含蜗牛壳碎片和铁锈斑点,含小块钙质结核,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第(4-1)层粉质粘土(Q4-3al+pl):褐灰色,软塑,饱和。含铁

5、锈斑点、蜗牛壳碎片,夹粉土薄层,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第层粉土(Q4-2al+pl):灰灰褐色,湿,中密。含蜗牛壳碎片、铁锰质氧化物,局部夹粉质粘土。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第层粉质粘土(Q4-2al+pl):灰黑黑灰色,软可塑,饱和。切面稍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铁锈斑点和小颗粒钙质结核,结核粒径约为0.31.0cm,有腥味。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8.1%,按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定为有机质土。该层土灵敏度平均值为1.33,为不灵敏土。夹粉土薄层。第(6-1)层粉土(Q4-2al+pl):褐灰黑灰色,湿,中密。含蜗牛壳碎片。摇振反应中等,干强

6、度低,韧性低。层面有起伏。第层细砂(Q4-1al+pl):褐灰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含蜗牛壳碎片。夹粉砂薄层。磨圆度中等,分选性一般。第(7-1)层粉砂(Q4-1al+pl):褐灰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含蜗牛壳碎片。第层中砂(Q4-1al+pl):灰色褐黄色,饱和,密实。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含蜗牛壳碎片。磨圆度中等,分选性一般。第(8-1)层细砂(Q4-1al+pl):灰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含蜗牛壳碎片。夹粉砂、中砂薄层。磨圆度中等,分选性一般。第层粉质粘土(Q4-1al

7、+pl):黄褐褐黄色,可塑,饱和。切面稍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铁锈斑点和小颗粒钙质结核,结核粒径约为5.015.0mm,局部夹粉土薄层。第(9-1)层粉土(Q4-1al+pl):褐黄色,湿,密实。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含铁锈斑点和钙质结核。2、水文地质场区地下水为上层浅水和承压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7.811.3m以上的Q4-3al+pl、Q4-2al+pl的粉土、粉砂地层中。承压水主要赋存于13.9m37.0m范围内的Q4-1al+pl粉土、粉砂、细砂、中砂地层。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综合考虑本场地的承压水头高度为12.0m,其对应高程为82.50m。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

8、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状态下无腐蚀性,干湿交替的状态下有弱腐蚀性。四、施工准备(一)、试验场地选择 依据专家评审意见:对隧道影响较小的区域选取试验段。依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3断面与通道所处6-6断面、7-7断面地质情况比较类似,选用3-3断面与2#通道相对应场地(北侧基坑顺作区)为试验场地。(二) 、注浆半径选择 依据依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表8.2.2硅化法注浆加固半径依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8.2.2第五条注浆孔间距可取加固半径的(1.5-1.7)倍。试验注浆孔间距分别取0.5m、0.8m、1m、1.5m。(二) 、

9、注浆压力选择依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8.2.1第五条当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快凝浆液时,注浆压力不应大于1.0MPa。试验注浆压力分别取0.1MPa、0.4MPa、0.7MPa、1.0MPa。(三)、加固半径监测与测斜管选择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7.4条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来确定加固半径。为监测加固半径,测斜管距离注浆管距离分别取0.5m和0.8m。 测斜管采用聚氯乙烯(pvc)工程塑料制成,长度为注浆管长度+2m=16m,测斜仪系统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0.02mm/500m,电缆长度应大于测斜孔深度。 水平位移监

10、测前,宜用清水将测斜管内冲刷感觉,并采用模拟探头进行试孔检查后使用。监测时,应将测斜仪探头放入测斜管底,恒温一段时间后自下而上以0.5m间隔逐段量测。每监测点均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并取其平均值为最终值,监测频率为5次,注浆前一次、注浆1小时后一次,注浆2小时后一次,注浆4小时一次,注浆12小时一次。 (四)、浆液选择。 依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8.3.1,浆液基准配比:A液:重量比:水/水泥=1.0,外加剂:缓凝剂/水泥:23%B液:水玻璃:选购市场上销售的符合国家质量要求的波美度为3540的水玻璃。双液浆为A液和B液的混合液,双液浆的配合比为A液:B液=1:1。 在

11、浆液基准配比的基础上,现场进行试调,并在潜土层试压浆,调至出适合现场的配合比。注浆水泥为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注浆用水pH值不小于4,水温不得超过30-35,盛浆桶和注浆管路在注浆体静止状态下不得暴露于阳光下,防止浆液凝固;当日平均温度低于5或最低温度低于-3的条件下注浆时,采取措施防止浆液冻结。(五)、注浆花管选择。依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8.3.1,注浆花管采用42mm壁厚3mm金属花管,长度(85.2-76.7)+3+2+0.5=14m,距离底部4m处金属花管与孔壁之间的空隙封堵,在底部4米范围内开设小圆,小圆孔呈梅花型布置,每隔10 cm横向开设两个6m

12、m小圆孔。第二阶段注浆管长度(87.2-76.7)+3+2+0.5=16m,底部4米范围内花管注浆。(六)、注浆量。在一般情况下,理论上注入的耗浆量,应填充到颗粒之间的孔隙中,或沿层理或裂隙劈裂式注入。每孔(段)浆液注入量可用下式计算:Q=AH R2n=ASHn=qH式中,Q 为每孔段注浆量 m3;A 为浆液损耗系数,取1.151.30;H 为注浆孔深 m;R 为浆液有效扩散半径m;为浆液充填系数;S 为浆液扩散面积,m2;n为孔隙率。综上计算,每延1 m 注浆量Q 为0.8 m3,每根注浆量为2.4m3。(七)、注浆孔距选用计算根据测斜管的变形情况测定浆液扩散半径,如下图所示,相邻两根注浆孔

13、的影响测斜管的距离得出一定厚度b,两根注浆管的距离为D,b=(引用建筑施工计算手册4.14)。(八)、注浆时间注浆时间进行双控,首先控制注浆压力,并控制注浆流量。注浆流量控制在10-15L/min.当注浆量小于0.4 L/min,记录注浆时间,然后稳压10 min 时即可完成注浆。(九)、试验数据收集 根据试验数据完成如下表格:1、测斜管距离注浆管0.5m时,注浆压力分别为0.1MPa、0.4MPa、0.7MPa、1.0MPa。注浆孔间距(m)0.50.811.5注浆时间(s)注浆量(L)变化量2、测斜管距离注浆管0.8m时,注浆压力分别为0.1MPa、0.4MPa、0.7MPa、1.0MPa

14、。注浆孔间距(m)0.50.811.5注浆时间(s)注浆量(L)变化量五、施工安排1、人员组织为保证试验施工高效和精准,按照“管理干部职责分明、权限到位,工人一专多能,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原则,全面负责本试验工程的实施。序 号姓 名职 务备 注1孟磊项目经理负责全面组织、协调管理工作2兰岚项目总工负责施工方案的设计及交底3李金钊项目副经理负责现场施工组织4郭小林质检工程师负责现场质量控制,报验5王杰测量负责人负责现场控制工作6曹光乐试验负责人负责材料检验、试件留样工作7陈丽婷实验员负责现场试件、混凝土检测工作8张亚昆现场技术员负责现场技术、质量控制9李发雯现场施工员负责现场施工及工序转换10张连辉专职安全员负责现场安全11祝博博内业资料负责内业资料的填写2、试验施工流程第一步、注浆压力为0.1MPa时,施工布置分八小步,如下图: 在每小步施工过程中,都要进行数据分析,如果测斜管监测到水平位移的变化后进行下一步,如未监测到水平位移变化不进行下一小步。第二步、注浆压力为0.4MPa时,施工布置重复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