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1980172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目标:1、能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游览胜地”、“依稀可辨”等词语的意思。2、能根据课题理清课文脉络,找到相应小节,并了解游记的一般写法。3、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4、欣赏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教学重点: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教学难点:欣赏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多媒体出示泰山图片,随图介绍泰山。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二

2、、明确题材,归纳写法1、从课题入手,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篇游记。2、出示句子: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理解游览胜地:著名的景色宜人的地方。3、我们还学过哪些游览胜地?(桂林山水、颐和园)4、出示并比较这些文章的开头,寻找共同点。 一班写景的文章开头会用一句话概括景点的情况。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刚才读课题,我们发现了这是篇游记,这次我们把中间停一停,再来读读,看看还能发现什么?课文可以根据课题分成两部分。2、交流预习作业:第一部分:16节,第二部分:79节3、这篇课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游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默读课文,用直线划下有关语句。4、交流展示两条线索:时间:凌晨

3、2时半 刚4点半 天已微明 7点10分地点:山脚下 中天门 对松亭 南天门日观峰师小结:作者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顺序写了这篇游记。(板书:时间 地点)三、品读“登山”,感悟写法1、师引:课文26节,作者写了登泰山的整个过程,一路上,在不同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样不同的景色呢?默读这几个小节,把作者看到的景物找出来。2、交流并板书。3、(指板书)“整个泰山、山势、云海还有山路”有哪些特点?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文字来具体表现这些特点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2-6小节,用曲线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作圈划写批注。4、交流。随机出示句子。过渡:凌晨2时半,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泰山山脚下。(1)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

4、,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l 交流板书:泰山 高l 比较句子: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顶天而立的墙,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原句更好,更能体突出山的高。l 指导朗读。过渡:为看日出,作者不敢停留,天微明时,已至对松亭。(2)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l 交流板书:山势 奇l 出示山、马鞍、驼峰图片,感受山势的奇l 指导朗读l 与前文比喻做比较学生交流,理解“依稀可辨”。小结:当你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景物时,这一景物会展现出完全

5、不同的特点。过渡:跟随作者的目光,我们又看到了泰山的云雾。(3)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交流板书:云雾 美l 比较句子:云雾有的像雪白的棉絮,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有的像无数朵白色的浪花。l 指导朗读l 说话训练:媒体出示: 泰山云雾图片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什么),有的像(什么),有的像(什么)。媒体出示: 图片及有关动词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什么)(怎么样),有的像(什么)(怎么样),有的像(什么)(怎么样)。l 师:

6、看到这样美的云海,如果你是作者你会用怎样的感情来表达呢?惊喜从哪儿看出来的?出示: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品味词语:竟 才过渡:顺着作者的脚步,我们继续往上。(4)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l 交流板书:山路 险l 指导朗读5、经历了这些,作者一共用了多少时间?5个小时 这五个小时笔墨的分布平均吗?为什么?天越亮,景越明,感受越多6、师生合作朗读。四、小结: 学了“登泰山”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了写游记要抓住“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读了以后,我们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下一

7、节课让我们再跟随小作者,去观赏“泰山日出”的奇观吧!板书设计: 17、登 泰 山 观 日 出 (时间 地点)泰山 高山势 奇云海 美山路 险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理解日出前后天空变化的句子,仿照课文七、八小节,进行写话练习。2、 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教学过程:学习课文“观日出”部分1、作者是如何写日出过程的?大声读读课文7、8、9小节,找一找哪些句子写了日出前,哪些写了日出时,哪些又写了日出后呢?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媒体不同颜色显示。2、学习“日出前”,天空颜色变化的句子。(1)作者按日出的先后顺序,描写了日出过程,那么日出前,作者是抓住什

8、么来写的呢?板书:天空的颜色(2)天空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默读“日出前”这一部分,用直线划出有关句子,说说天空颜色的变化过程。(3)交流:第七小节,说说天空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板书:鱼肚白淡红色加深红得最浓、最艳出示句子: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理解“鱼肚白” 引读:你们看,鱼肚白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出示句子: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 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 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燃

9、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指导朗读:看到这最浓最艳的朝霞,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急切、期待)(4)东方天际的由鱼肚白变为淡红色,淡红色逐渐加深,变为最浓最艳的红色,让我们一起来再读一读这些句子,感受一下日出前天空的美丽变化。(5)作者抓住颜色,把日出前的天空变化写具体了,你能根据老师的图片、文字提示,复述一下日出前天空颜色的变化吗?3、学习“日出时”,太阳形状变化的句子。(1)日出前,作者主要抓住了颜色的变化来写的,那么日出时呢?板书:太阳的形状(2)太阳又是如何变化的?快速浏览有关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太阳的句子,说说太阳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交流。 出示句子:就在这一刹那间,那

10、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了一个半圆形,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板画:弧形的边、半圆形出示句子: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4)作者抓住了形状,把日出时太阳的变化写出来了,但他是如何把这一变化写具体的?(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拟人,能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具体。)小结:因此,我们写某一事物的变化时,不仅要抓住这一事物的变化特点(板书:变化),而且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板书:修辞),能使文章更具体、生动。(5)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太阳形状的变化吗?(出示图片、文字)4、学习“日出后”,体会

11、作者兴奋的心情。太阳在作者的期待中升起来了,他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5、学习作者感受的句子。在整个日出过程中,作者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想一想,作者写日出过程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感受?(1)出示句子:我目不转睛的看着这一切。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着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2)小结:请大家看课题,作者写的是“观日出”,所以加入“观”过程中的感受,(板书:感受),更能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三、仿写 学完了课文,让我们学以致用,写一写“雷雨”的过程,先请大家思考,你

12、想抓住什么来写雷雨的过程?(天空的颜色,云的形状,声音的变化)仿照课文第7、8小节,写一写“雷雨”的过程,记住,可以用上适当的修辞手法,让你的句子更具体,更生动。分层写话:A 写出雷雨时天空变化的过程,能在一处用上修辞的手法。B 写出雷雨时变化的过程,能在多处用上修辞的手法。C 写出雷雨时变化的过程,能在多处用上修辞的手法,并写出动态的感觉。2、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评价4、布置课后作业,刚才我们模仿7、8小节,写了雷雨前,雷雨时的变化,现在,老师要把题目改成“观雷雨”,你觉得还需要加入什么描写?请大家课后把自己的写话练习完成。四、总结:今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登泰山观日出,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泰山之高,山势的奇,山路之险,云海之美,随着作者观看到了泰山日出的壮观景象,另外,我们学会了在写文章时,我们可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变化特点,加入自己的真实感受,把某一过程写具体。板书设计: 17 登泰山观日出日出前 天空的颜色的变化 鱼肚白淡红色加深红得最浓、最艳日出时 太阳的形状的变化 一条弧形的边一个半圆形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终于挣脱了地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