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1)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1010270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测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合分人复分人得分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D)(2分)A拮据/根据嚼食/细嚼慢咽一落千丈/大大落落B栈桥/饯别 阴晦/诲人不倦 仓皇逃窜/蹿房越脊C哄笑/哄骗 撩逗/撩起帘子 分文不值/分庭抗礼D掺杂/悲惨 门槛/衣衫褴褛 歇斯底里/竭尽所能(解析:A.j/,jio/jio,lu/lu;B.zhn/jin,hu/hu,cun/cun;C.hng/hng,lio/lio,fn/fn;D.chn/cn,kn/ln,xi/j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2分)A寒噤笑嘻嘻郑重奇事

2、置之不理B杜蛎萤火虫莫名其妙狼狈不堪C潮汛芦苇丛默默无闻迟疑不决D恣睢厚障壁胡说八道与日具增(解析:A.“奇”应写作“其”;B.“杜”应写作“牡”;D.“具”应写作“俱”。)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2分)故乡,并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安身的物质所在,同时也是生命出现、成长、成熟的所在,是能够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温柔之乡。生命历程中,_,_。_,_,_,_。即使身处异地、漂泊他乡正是因为有自己的故乡我们才能够在芸芸众生中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用情感、智慧与劳动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了让世代相依的亲情以及相互守望的生存法则人也总是以最美好的想象

3、来怀念自己的故乡ABC D4古诗文填空。(8分)(1)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3)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古人写诗,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的佳句。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均暗含哲理;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均显边塞独特风景。5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1)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时,为小说取名“四海之内皆兄弟”。下面三个“路

4、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中,哪一个最能体现译者的命名意图?请作出选择,并简述理由。A武松醉打蒋门神B李逵打死殷天锡C鲁智深大闹野猪林C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理由:鲁智深看见自己的朋友林冲饱受磨难,看不过而拔刀相助,这一点使人感动。(2)“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曾是网络上风靡一时的流行语,其出自西游记的哪一个故事情节?请对这一故事情节做简要概述。大战红孩儿:枯松涧火云洞住着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红孩儿”,红孩儿扮作孩童骗取了唐僧的信任,并趁机将其掳走。悟空与八戒与其打斗,被他的三昧真火烧得败下阵来。悟空请来龙王帮忙,却适得其反。八戒去请观音,又被红孩儿变的假观音骗入洞中,悟空变的牛魔王也被他认出。

5、最后只好请来观音将其降服,救出了唐僧和八戒。6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3分)中国经济网2018年4月8日讯为期4天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今天在海南博鳌开幕,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 000位嘉宾将陆续抵达并展开讨论。本届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为“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围绕这一主题,年会设置了“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开放的亚洲”“创新”“改革再出发”四大板块,将展开60多场正式讨论。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将有100多家派代表参加论坛。据论坛负责人介绍,今年年会特别设置了“一带一路成功案例与经验”的分论坛,瓜达尔港、中欧班列等重大工程项目将作为典型案

6、例进行分享。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4月28日在海南博鳌开幕。7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微信阅读被首次纳入调查,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材料二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研究团队经过长期跟踪发现,微信内容以快、精、短为特点,并呈现了短视频、纯干货、附带背景音乐等不拘一格、多元化呈现方式的格局。整体而言,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依旧是主体。材料三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认为,儿童阅读、学术阅读和经典阅读还是应该坚持纸质书。微信主要功能是娱乐、浏览,我主张儿童阅读不要从微信阅读开始,对于孩子来说,微信阅读容易分散其注意力,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7、只有纸质书阅读才能让你不受干扰,一面看,一面思考。(1)从材料一中,你能看出时至今日微信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微信的阅读功能和实用功能在逐渐增强。(3分)(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有何特点。(4分)内容快、精、短,多元化(2分),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共15分)匿名电话周蕖我刚上班就接到群众举报,反映山洼乡旮旯村教学点老师石仁经常躺着上课,电话反复打到县长办公室,还把他躺着上课的图片传得网上满天飞,影响恶劣。县长批示:立即查处!我们马上成立调查组,火速

8、赶往山洼乡旮旯村。旮旯村教学点,窝在老山洼里,偏僻闭塞,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山外。徒步攀爬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旮旯村,我们浑身汗湿透了。在旮旯村的田地里,我看到一群人正在干活,便笑吟吟地走近一位正在锄草的老农,问:“您好!老人家,请问石仁老师经常躺着上课吗?”老农拄着锄头,上下打量我一下,疑惑地问:“你们是不是县里下来调查石仁的?”我点了点头。老农一下子来了精神,气呼呼地说:“嗯,嗯,是经常躺着上课,不信你自己去看你们上面干吗不管?哼!太不像话,还不赶紧把他调走!”这时干活的人都围了过来,一位中年妇女说:“哎哟哟,这个石仁啦,躺着上课就躺着吧,还让我们送吃送喝,像个大爷!把他调走,调得越远越好

9、,眼不见心不烦”“我们乡村都不愿要石大爷!马上滚走,最好滚到县城去!”一个青年人挤进来大声嚷嚷。“对,对,最好滚到县城去!”一群人马上跟着附和。没想到石仁在村里人缘这么差,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教学点,趴在窗口朝里望,果然看见黑板边凉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脸色铁青的老教师,颤颤抖抖地举着教鞭,吃力地指着墙上的生字卡片,有气无力地读着。一条旧被子裹着下半身。教室不大,只有十几个小学生。我气呼呼地跨进门,随同的人员指着我对石仁说:“这是教育局纪委的张书记,快站起来!”石仁动了动,还是没起来。“你有病吗?!”我厉声质问石仁。石仁摇了摇头,嘴唇抖了抖,似乎想说话,但最终没有说出来。“孩子们,你们老师是不

10、是经常躺着上课?”我掏出纸和笔,转身面对小学生和蔼地问,准备记录。小学生齐声回答:“是的,一直躺着。”这时教学点门口,除了悄悄跟随的那群干活的,又涌来了不少村民围观。“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我瞥了一眼门窗外围观的村民,瞪着石仁严厉地问。石仁抓了抓头,没作声也没起来。真是山高皇帝远,无法无天!天底下竟有这样上课的,我气不打一处来。一把揭开盖住石仁下半身的旧被子,露出上了石膏,缠着厚厚绷带的双腿。我禁不住“啊”了一声:“这双腿?”我盯着石仁问。石仁还是一言不发,泪悄然滑落。“救学生时跌下山崖摔折的”好几个村民抢着回答。“啊,怎么会是这样!现在好些吗?”我缓过神来,轻轻捏了捏石仁的腿柔声问。“你们

11、到现在还不知道?真是官老爷!”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冷嘲热讽。我的脸上火辣辣的,我为我刚才的想法感到脸红。“我们全体村民,强烈要求把石仁老师调走!”村民不约而同地说。“为什么?是不是他教得不好?”“哼!我们村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哪个不是石老师带出来的?!”我更加不明白了:“那你们为什么要撵他走呢?”“石老师家住镇上,师范毕业主动要求分到这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是我们村的大恩人啦!近几年身体不好,经常犯晕,现在救人又成这样,也没人理睬,我们实在不忍心他在这里受一辈子罪啊!”“那你们为什么希望他调到县城呢?”“因为他的女儿嫁到县城,我们希望苦了那么多年的恩人,晚年能得到更好的照顾,享受更好的生活

12、!”“可是,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打举报电话呢?还打到县长办公室?”我好奇地问。“哼,反映多少次,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不这样做,你们谁会把眼睛落在像石老师那样的老实人身上!”8根据小说内容把下面表格填写完整。(4分)故事情节初到旮旯村调查看到石仁躺着上课村民告知详情“我”的心情沉重气愤惭愧(羞愧)9.请你结合全文,谈谈文中画线句的作用。(4分)写出了石仁老师所在的教学点偏远、难走;间接写出了旮旯村的教育不受上级重视的客观原因(旮旯村群众反映情况不受重视的客观原因);侧面表现了石仁老师扎根山区二十多年的不易;为群众采用非常手段反应情况做铺垫(为下文石仁救学生跌下山崖摔折腿做铺垫)。(一点1分,意

13、思对即可)10“哼!”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请你结合语境说说几次的含意有何不同。(3分)“哼!太不像话,还不赶紧把他调走!”“哼!我们村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哪个不是石老师带出来的?!”“哼,反映多少次,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不这样做,你们谁会把眼睛落在像石老师那样的老实人身上!”第一次“哼!”表面上表达对石仁的不满,实际上是想引起政府官员对石仁的关注;第二次“哼!”表达对官员误解石仁老师的强烈不满,强调石仁老师对山村教育的贡献之大;第三次“哼”表达对官僚作风(官员做法)的强烈不满。(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11这篇小说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设置悬念。本文在开头设置

14、“举报老师”的悬念,然后层层铺垫,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结尾道出实情,解开悬念,让人恍然大悟(2分);欲扬先抑(对比)。前文用大量的篇幅展现石仁老师的人缘差、不称职,与后文“我”发现石老师其实是个关爱学生、默默奉献的好老师形成对比,使情节起伏多变(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共13分)想起那年读书时谷煜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