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矛盾 性格分裂-曾国藩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71005338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重矛盾 性格分裂-曾国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重重矛盾 性格分裂-曾国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重重矛盾 性格分裂-曾国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重重矛盾 性格分裂-曾国藩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重重矛盾 性格分裂-曾国藩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重矛盾 性格分裂-曾国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重矛盾 性格分裂-曾国藩(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重矛盾 性格分裂?既笨拙又精明,高调无神论者却热衷给人相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他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种尴尬真相曾国藩身上的种种矛盾,也导致对他的判断和评价歧义纷呈。有人说他是民族败类、罪魁祸首,有人说他是内圣外王的绝顶圣人,更多人认为他是一个老奸巨猾、一切为了升官的官僚。 曾国藩早年是一个愤怒青年,单线思维,愤世嫉俗,做起事来手段单一,纯刚至猛。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不光是对同僚,就是对自己的亲兄弟,他也是处处批评教训,弄得当年国荃、国华到北京投奔他,结果都呆不了多久就返乡了。到了中年,经过重重挫折,他终于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

2、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藏污纳垢,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他从一个愤怒青年变为老庄信徒,努力包容丑陋的官场生存者,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之以厚利”。这套儒道融糅的老练莫测的神态在官场上如鱼得水。 学者吴方对曾国藩的复杂性有过精彩的分析:“降及晚清,两手式的格局(儒学法家化或者儒法合流一表一里),由曾国藩来实践了一回。说他那理学姿态是假的也罢,情况确实坏到不假不成的地步,因此曾国藩又可以说真诚的伪饰。这大概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种尴尬的真相”。 既笨拙又精明:七次考试成秀才;如日中天时急流勇退他从14岁起参加县试,考了七次,到23岁才成为秀才,而且还

3、是倒数第二名。左宗棠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欠才略”。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曾国藩自己也说自己读书做事,反应速度都很慢:“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又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之后,功名事业如日中天之际,能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毅然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自古功臣,像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清廉混合污浊:遵循各种官场潜规则曾国藩可以称得上是清官,他的“清”货真价实。在现存

4、资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他终生生活俭朴,“夜饭不荤”。晚年位高名重,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及至身后,他只剩下两万两存银,在晚清时代确实算得上相当清廉。但另一方面,曾国藩也极力遵守官场明规则和潜规则,外出视察时天天拜客,日日戏酒,所作所为,与一般官僚并无二致。每年给京官们致送炭敬,出京时给京官们送了一万四千两的别敬。甚至为了报销,还给户部送过八万两“部费”。为了支撑这些开支,他在自己的财政司中建有一个“小金库”。盐运司送的“缉私经费”,上海海关、淮北海关等几个海关送的“公费”,就是曾国藩这个“小金库”的来源。无神论者却热衷迷信:不信鬼神却精通相面耽于风水曾国藩多

5、次说:“余生平不信鬼神怪异之说。”“余平日最不信风水。”但是更多的文字和记载,却证明他是一个相当“迷信”的人。他一生进行过大量“迷信活动”。几乎实践过所有迷信种类:他精通相面之术,有过大量相面实践,甚至整理出了冰鉴一书作为总结。他会算卦,经常自己占卜吉凶。他相信托梦,相信扶乩,他信关公,他禳过灾。至于曾国藩言之凿凿的“不信风水”,其中更大有曲折。早年他不信风水之说,但祖母去世后“阴宅”选择恰当给他带来连番好运,曾氏转而热衷风水,甚至嘱咐弟弟曾国葆留心学习风水。1858年曾国华阵亡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家史,转而批评风水之术。从曾国藩对风水的态度看来,“务实”才是他最相信的一件事情,这一点正是官场

6、本色。真诚VS虚伪:高调以诚自命,喊口号也是冠冕堂皇曾国藩平生以诚自命,自称凡事都本着真诚的原则来处理。在许多情况下他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但是关于他的“虚伪”,也有许多证据。咸丰九年,有一个神秘人物带着数名随从出现在桐城,他自称是来自北京访察各地军务的大员,行动故作诡秘,说话神神叨叨,有大员对他施以君臣之礼,他也公然接受。他以黄纸为诏,命一知县送达曾国藩大营。曾国藩洞彻“不生不灭”法的妙处,不想因此“兴起大狱”,将此信放在一边,“置之不问亦不究”。晚年曾国藩也像其他老猾官僚一样,熟练运用官场之“展”字诀,将许多棘手之事一拖了之。他还以此诀授之属下,在致万启琛的一封信中

7、他说:“累年相承旧债,列入亏空项下,以一展字了之,此官场中之秘诀也。”BRIEF 2 苦逼愤青 官场公敌“逮谁咬谁”,甚至惹恼皇帝,后来却“人见人爱”家世或天资,曾国藩都无优势,励志之路终靠和光同尘初入仕途的曾国藩落了俗套地“学做圣人”,开始针砭时弊。他在日记、书信、诗文中不止一次流露出当官没意思,希望弟弟们赶紧成才养活全家,自己辞官奉养双亲的念头。道光去世,咸丰即位,下诏“求言”。曾国藩激动了,上了个奏折,骂京官退缩、琐屑;骂外官敷衍、颟顸,并建议皇帝“日讲”。咸丰对此很感兴趣,让他详细解释。曾国藩画了一幅讲堂图,由于他不擅丹青,图画得不怎么好看,结果被朝中官员引以为笑柄。 曾国藩得罪了不少

8、京中权贵,几乎变成北京官场人人喊打的角色。咸丰二年,曾国藩得到了江西乡试主考官的外差,逃离了处处是敌的北京。而接下来的几年他一样是处处碰壁。曾国藩以一副道学家面孔,总以为自己忠心报国,人浊我清,做事过于刚硬,看不惯官场上虚伪圆滑、尔虞我诈那一套,结果从北京到湖南再到江西,处处得罪人,最后和皇帝都闹得有些不愉快。直到家居守孝两年,愤青曾国藩才活得“通透”起来。当曾国藩再次出现在长沙时,他的朋友们发现,他变得几乎让人认不出了。人还没见着,湘军以及相关省份的将领、官吏们就先收到他的一封信,信里以非常谦恭的语气请求各位同僚的“指针”。这甚至让胡林翼和郭嵩焘深以为忧,以为曾国藩委曲求全,失掉了方刚之气。

9、 标准愤青:“逮谁咬谁”,惹恼皇帝道光朝历任首辅多是些“多磕头、少说话”的主。大清王朝内外交困,朝廷却敷衍度日、昏昏欲睡,用曾国藩的话说是“不黑不白,不疼不痒”。 他在日记、书信中不止一次流露辞官奉养双亲的意思。道光去世,咸丰即位,下诏“求言”。曾国藩激动了,上了个奏折,骂京官退缩、琐屑;骂外官敷衍、颟顸。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咸丰手足无措、昏招迭出。曾国藩直接上疏,直指咸丰三个缺点:见小不见大、不求实际、刚愎自用。咸丰大怒,直接把奏折摔在地上,准备治曾国藩的罪,在祁寯藻等人的劝阻下才作罢。此后,曾国藩得罪了不少权贵,几乎变成北京官场人人喊打的角色。咸丰二年,曾国藩得到了江西乡试主考官的外

10、差,终于逃离了处处是敌的北京。“曾剃头”成官场公敌咸丰三年(1853)正月,曾国藩到达长沙,当时太平军已进入湖北境内,但湖南的会党、土匪遍地起事,社会治安极为混乱。曾国藩在自己的公馆开了个“审案局”,全省所有刑事案件,特别是与土匪、通敌有关的案件,都拿到审案局来审。曾国藩不看实物证据,只要举报者的供词,稍加审问,立即结案。短短几个月,曾国藩杀掉了200多人,得了外号“曾剃头”。这种“严打”必然会制造许多冤假错案。而对曾国藩最不利的是,这么做得罪了整个湖南官场。在那时的中国,案件审理权是官员们一项很大的收入来源,“审案局”绕过府、县两级政府,把专管全省司法的按察使晾在一边。明面上湖南官场还不敢对

11、曾国藩怎样,但背地里都在等着看曾国藩的笑话。学会“打太极”是愤青到一哥的槛儿怎样重回藏污纳垢的官场并生存下去,调动各种资源建功立业,是曾国藩亟需解决的课题。父亲去世后曾国藩在家守制两年。正是这几年,一个愤青突然“通透”起来。重回权力场后,同僚突然发现他已“脱胎换骨”。他也再不和咸丰顶牛了,学会了打太极。太平天国战事期间,对咸丰调他率军入川的瞎指挥,他不像以前直接说不去,而是找尽各种理由,一会说部队正在打景德镇脱不开身,一会又说灭敌于湖南不必入蜀,一会又说江西、安徽应当防守,最终打消了咸丰的想法。对待部下,原来他很吝啬保举,如今他鼓励手下放开顾虑、大胆保举;对于治兵也不再一味从严,湘军士兵攻下城

12、池后的大肆劫掠,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他曾经跌了跟头的江西,几近人见人爱。第一次写下遗书,血性尚在在和太平天国军队最初的交战中,曾国藩并不顺利。咸丰十年(1860)7月,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曾国藩把自己的大营扎在皖南祁门是个战略失误。徽州失陷,太平军一下子大军压境,曾国藩几近坐以待毙。他下了一条命令,文职人员可以走,每个人发三个月薪水,以后没事了再回来我不怪你。好多人没扛住,脚底板抹油,这些人里也包括了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而他自己则写好了遗书,放在身上,案头放着佩刀,预备着等太平军一冲进来就自杀。不过太平军没有必得祁门之心,他们知道这里驻着一支兵,却不知道是曾国藩

13、的大营。之后湘军名将鲍超率领援军击退李秀成,逃过一劫的曾国藩见到鲍超老泪纵横,说:“不想仍能和老弟见面。”BRIEF 3 悲催一哥 “名不副实” 努力一生,最终却与“爱国”无缘从左右为难到如鱼得水,天公无语的年代,凡人难逃悲催的命运1864年7月21日,曾国藩收到了那条他期待已久的消息九弟曾国荃从南京发来了攻克天京的捷报。对这个消息的到来,除了最应有的喜悦之外,恐怕更多的还是来自内心莫名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则来源于对官场重重黑幕的不确定感。从这天起,这场长达13年让中央心惊肉跳的动乱终于可以告一段落。6天之后,曾国藩等来了慈禧的嘉奖。慈禧在上谕里祝贺湘军攻下天京,封53岁的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

14、太子太保,赏双眼花翎,曾国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19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午后突感脚发麻,曾纪泽赶紧扶他入书房,端坐三刻后逝世。在自己因为天津教案郁郁而终之前,处理的最后公务竟是派遣中国学生去遭国人痛恨的地方留学。在人生最后的八年,曾国藩内心也纠结了八年,一个不喝酒、不抽烟、不玩女人的人曾经成功过,甚至成功到可以政变的地步,却又壮士断腕,明哲保身;他曾经退却过,甚至退却到可以放手的地步,却又宦海涅槃,备受重用;他从没有放弃过为国家奋斗,却在最后与“爱国”无缘。 “一哥”不是那么好当的,特别专制环境之下又身处乱世,真诚也好,奸佞也罢,最终难逃脱悲催的命运。 犯下“欺君罪”,无奈以裁湘军抵消

15、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李秀成招供:攻破天京时太平军只有一万多人,而曾国荃报给曾国藩的是十万人;曾国荃说幼主“举火自焚”,而李秀成招供说幼主逃出了南京;李秀成说圣库里金银财宝无数,而曾国荃向曾国藩汇报时却只字未提。关键是曾国荃打给自己的报告,自己又“转发”给了慈禧。慈禧让曾国藩把李秀成押到北京,曾国藩为避免东窗事发,把李秀成秘密处决,并删除了口供中所有对自己不利的内容。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最终被中央知道。为了抵销“欺君罪”,曾国藩只有裁军。于是他立即上奏朝廷请求裁军,慈禧果然迅速批准。1864年8月21日,湘军吉字营共有25000人,到了1865年3月,只剩下了2000人。湘军再也无法对中央构

16、成威胁。沸腾的“倒曾”声音咸丰三年(1853)正月,曾国藩到达长沙,当时太平军已进入湖北境内,但湖南的会党、土匪遍地起事,社会治安极为混乱。曾国藩在自己的公馆开了个“审案局”,全省所有刑事案件,特别是与土匪、通敌有关的案件,都拿到审案局来审。曾国藩不看实物证据,只要举报者的供词,稍加审问,立即结案。短短几个月,曾国藩杀掉了200多人,得了外号“曾剃头”。这种“严打”必然会制造许多冤假错案。而对曾国藩最不利的是,这么做得罪了整个湖南官场。在那时的中国,案件审理权是官员们一项很大的收入来源,“审案局”绕过府、县两级政府,把专管全省司法的按察使晾在一边。明面上湖南官场还不敢对曾国藩怎样,但背地里都在等着看曾国藩的笑话。遵从官场潜规则1866年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此时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都已经腐败不堪,各地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