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现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0833192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6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析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析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析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析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现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现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现状摘要:针对我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分布、保护及管理现状,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存在的问题、面临的主要威胁进行了剖析,为进一步开展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关键词:大熊猫;现状;保护1 引言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珍稀濒危动物,自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其作为会徽以来,大熊猫即成为全世界保护野生生物的象征,由于长期的狩猎、农业拓垦和滥伐森林等对栖息地的破坏,其种群数量和生存状况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2 大熊猫分布区1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行政区划包括四川、陕西、甘肃三省16个地(市、州)、45个县(市、区)、194个乡镇,地理

2、位置介于东经1015100-1084757,北纬281200-340018之间。具体分布状况如表1和图1所示。图1中国大熊猫分布图 3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取得的主要成就胡锦矗,胡杰.大熊猫研究与进展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3, 24(13): 253257.中国对大熊猫的保护十分重视。早在1962年就确定大熊猫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于1963年建立了四处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70年代又增加了九个。为了掌握大熊猫现状和变化情况,进一步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林业部在70年代和80年代曾两次组织大规模专项调查,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开展了为期十年的大熊猫合作研究和保护,共同编制了

3、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计划(MOFandWWF1989b)。根据第三次大熊猫调查阶段性成果显示, 目前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约 2304991公顷,其中四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1774392公顷 , 约占6.98%; 陕西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347864公顷,占15.09%;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182735公顷, 约占793%。全国大熊猫潜在栖息地总面积约57102 公顷,其中四川省约 339629公顷,约占9.62%;陕西省约 258667公顷,约占 30.18%;甘肃省258806公顷, 约占30.20%。以下所采取的举措,对大熊猫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是于1998年开始分期

4、实行的天然林禁伐令。这是一项由中央政府颁布的法令,用来阻止对森林的继续破坏,所有有野生大熊猫分布的地区,都包括在天然林禁伐令作用的范围之内。天然林禁伐令的实施,遏止了大熊猫栖息地继续被大规模破坏的趋势。虽然在天然林禁伐令颁布之后,仍有少量地区偷砍森林,但在强度和规模上则大不如以前。另外两项重要的举措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它们也都是由中央政府主持实施的重大项目。其目的在于保护和恢复中国的森林资源和环境质量。所有的大熊猫栖息地都处于这两项工程范围之内。这两项工程的实施,使得大熊猫栖息地得到很好的恢复,其质量和数量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1998年可谓是大熊猫保护的一个转折年,随

5、着天然林禁伐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逐步实施,大熊猫栖息地被继续破坏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而且其栖息地得到恢复,质量也得以提高。四川、甘肃、陕西省依靠国家投入和项目合作,在管理体系、本底资源调查、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综合能力建设、保护宣传教育、大熊猫资源救护与监测、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3.1 我国大熊猫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中国大熊猫保护管理体系是以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线,与自然保护区和圈养繁殖研究基地相结合,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管理体系2,如图2所示。图2我国大熊猫保护管理体系国家林业局为全国大熊猫保护管理行政机构,在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内设中国大熊猫保护管理

6、办公室,专职负责全国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四川、陕西、甘肃3省林业厅负责其省内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3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部门设有专人具体负责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大熊猫分布地(市、自治州)、县两级野生动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各自辖区内的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目前四川、陕西甘肃3省16个地区(市、自治州)45个大熊猫分布县(市、区)都设有专职野生动物管理机构。至2005年底,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已达56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36个,市级3个,县级2个;同时在四川卧龙建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成都建立了成都大熊猫繁殖研究基地,在陕西楼观台建立了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在

7、北京动物园设立了大熊猫研究中心;目前,全国从事大熊猫保护工作人员达3000多人2。3.2大熊猫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初步形成了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大熊猫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3.3 执法体系日益健全在完善立法的工作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体系日益健全。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都被依法赋予了行政执法权,并设立了以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保护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市(

8、县)野生动物管理站为主的野生动物保护行政执法体系。森林公安机构和队伍建设也不断壮大,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及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建立了相应层次的森林公安,基层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区也都普遍建立了林业公安派出所,依法从事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工作。在大熊猫分布的三省,绝大部分基层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还加挂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的牌子,行使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职能,大熊猫保护执法工作已基本形成了体系。3.4 大熊猫保护区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02年6月止,全国分布有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40处,总面积2175780公顷, 区内生活有大熊猫986只,约占全国大熊猫总数的61.78%;有大熊

9、猫栖息地1043332公顷, 约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45.26%;有大熊猫潜在栖息地203186公顷,约占全国大熊猫潜在栖息地总面积的 23.71%。这些大熊猫保护区分布于岷山山系、邛崃山系、凉山山系、大小相岭和秦岭山系,构成了一个保护网络, 在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方面发挥了作用3。3.5 广泛开展资源调查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建国以来,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741977年、19851988年、19992003年组织了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为今后加强大熊猫的保护和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在大熊猫人工繁殖、疾病防治、大熊猫放归野外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10、。特别是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已较好地掌握大熊猫饲养、疾病防治、人工授精、育幼等关键技术。3.6 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得到加强利用国家工程建设资金及国际合作项目资金,各省狠抓了大熊猫保护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与此同时,为了给保护大熊猫项目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省围绕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开展了长期的宣传教育活动,自然保护区也加强了与周边社区群众的联系,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并且在扶持社区发展经济和公益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3.7 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开展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受区位、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保护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较低。为

11、了扭转这一不良局面,国家林业局和地方各级林业部门开展了多途径、多形式、多内容的人员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广大职工的业务水平。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人员培训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学历教育、计算机培训、英语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监测技术培训等在大熊猫分布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搞得有声有色。通过培训,起到了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技能等作用。目前,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也已在10余个自然保护区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4.1 投入不足, 保护和管理资金匮乏从保护

12、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实施情况看, 由于资金到位较少,各省规划的大熊猫保护管理站和大熊猫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还没完全建立起来,严重影响了分布区内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同时,由于保护区和林业基层单位事业费缺乏,导致日常巡护、监测、执法、宣传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保护管理队伍不稳定。4.2 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建设滞后, 潜在栖息地未受到重视由于对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建设资金投入较少或滞后,加之大熊猫保护区外围经济开发活动频繁,大熊猫分布区内栖息地面积部分逐渐萎缩, 特别是大、小相岭的栖息地破碎化严重,有些生境孤岛长期得不到改善,严重阻遏了大熊猫的活动与群体间交流。此外,除动物保护站兼管少数潜

13、在栖息地的保护外,目前没有任何专门机构对潜在栖息地进行保护,也没有详细的保护计划,几乎未进行过专门调查或研究。直觉告诉我们,潜在栖息地正受到破坏,但破坏到什么程度,目前还缺乏相关信息。另外,新建和即将建立的部分大熊猫保护区目前尚未纳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中,影响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的建设4。4.3 自然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大熊猫栖息地保存相对较好的地区,也是老、少、边、穷地区。长期以来,这些地区由于交通、通讯、能源不发达,当地群众开发意识落后等原因,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和规模受到较大的限制,自然环境保护相对较好。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受到启发,也加速了对

14、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利用,使自然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关系上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5。5 保护对策5.1 在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基础上,再新建、扩建和完善一批自然保护区与保护站,形成科学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对大熊猫野外种群和栖息地就地实行严格保护。改变目前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虽然面积较大,但保护的栖息地比重不高,布局不合理,建设水平低,难以形成保护区网络的状况。5.2 大熊猫野外种群恢复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栖息地范围逐渐萎缩和破碎化。因此,恢复和扩大大熊猫栖息地规模,提高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增加栖息地生境多样性已是当务之。根据大熊猫分布区、在栖息地和可食竹资源现状,结合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

15、耕还林工程等工程项目,对曾经属于大熊猫栖息地但由于大熊猫可食竹开花枯死等原因导致栖息地至今尚未恢复地区进行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和封禁恢复, 使这部分地区重新恢复到可供大熊猫栖息的环境水平6。5.3 加强大熊猫基础科学研究,尽快改善现有科研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革新科研管理体制。加速试验、观测、调查、研究、科技资料、标本制作、贮存、陈列、科研管理等设施的建设。5.4 周边社区对大熊猫及栖息环境影响最大, 关系最密切。为对大熊猫分布区的野生动植物及栖息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应对当地社区进行必要的扶持与社区合作开发项目,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社区内的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环境,引导社区走符合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实现自然保护和当地社区的协调发展7。5.5 为了给国家大熊猫保护宏观管理提供较详实的大熊猫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动态资料,有必要建立国家、省和自然保护区三级大熊猫监测体系,由野外监测站网、固定监测样线系统和省县级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三部分构成。参考文献1 国家林业局.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6:18-19.2 赵学敏.大熊猫人类共有的财产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90,102.3 胡锦矗.大熊猫的生态地理分布.南充师范学院学报J1985,6(2):715.4 胡锦矗.大熊猫的迁地保护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