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0822398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4.1新中国人口发展取得的成就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为了减轻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旨在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的成功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转变。中国人口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少生了近4亿人,使总人口达到13亿延迟了4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也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了

2、4年。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20世纪唯一达到低生育水平的国家,并将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提早半个世纪实现人口零增长,对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止,减缓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40年左右的人口抚养比(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相对较低的黄金时期,增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人口素质得到极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口是典型的高出生、高死亡模式,人口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都非常高。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政府对文化教育和健康方面的

3、巨大投资迅速改变了上述状况,营养和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人口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跨跃,人口优势顺利地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增长的动力4.2中国老年人2050年将超4亿 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2000年(灰色)和2050年(白色)2006年8月12日 法制晚报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非常严峻紧迫,预计本世纪中叶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多,占那时中国总人口的1/3,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4。 今天上午,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等组织的中国人口高官培训班在北京大学开班。由林毅夫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中国人

4、口与经济发展同时发布,书中作出上述表示。2000年 中国已开始“老”了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发展与研究中心教授、博导邬沧萍在书中介绍,我国老年人口由新中国成立时的4000万增加为目前的1.4亿。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10%,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测算,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前老年人口达到4亿多,占那时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4。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高达30%,两个劳动力要供养一个老年人。中国人口最多15亿左右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指出,根据测算,中国的人口最高峰不会超过15亿左右。从人口总量控制看,根据测算与规划,到2010年,我国人口要力争控制在13亿7千万;到2

5、020年,要能够控制在14亿6千万;到2033年左右达到峰值,大约在15亿左右。24年后 中国人口将负增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新测算显示,到本世纪30年代初,中国人口将达到零增长,之后走向负增长。另据美国加州Ivrine大学社会学教授介绍,2030年,中国会第一次丢掉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称号”,转而“让位”给印度。为“老龄化”开药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告诉记者,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要有多副“药”。可在稳定生育率的前提下,适当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此外,提高退休年龄是比较现实的一个方案。他建议适当延长劳动者退休年龄,男女均延长到63岁或65岁,甚

6、至更大年龄。过去50年,我们主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今后我们主要解决的是总人口的健康问题4.3未来中国人口发展新趋势“十二五”期末我国城镇人口将首超农村据新华社南京2010年7月3日电 “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 13.9亿左右,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 这是记者从中国人口学会年会(2010)上获悉的消息。 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会上介绍,“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明显阶段性特点,将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 人口总量继续惯性增长。“十二五”时期的出生人口数量预计会多于“十一五”时期,“十二五”后,人口增长惯性逐渐减弱,人口发展态势将出现新的趋势。 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人口

7、负担系数出现新变化。“十二五”时期,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最高点后转为缓慢下行,人口负担系数也将达最低点,在经历40多年下降后开始趋于上升,总体上仍处于劳动力资源丰沛、人口负担系数较低的有利时期。 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预计“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将突破7亿,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 ,城乡人口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人口老龄化提速,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从“十一五”年均净增480万提高到“十二五”的800万左右,在 2015年总量将突破2亿。 人口流动迁移呈现新的特点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80后”人口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二线”城市和城镇

8、人口流动活跃。 4.4新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趋势)未来几十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也是人口安全的高风险时期,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1、人口众多仍然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尽管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低增长时期,未来20年人口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减慢,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的惯性作用,人口总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按目前生育水平预测,到2020年,人口总量将达到14.3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2年前后,达14.7亿左右。人口总量过大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控制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做出的战略

9、选择。 2、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随着多年来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将急速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重度老龄化。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老龄化程度还将继续提高。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进程是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而中国的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时间差。庞大的老年人口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妥善解决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健康服务,任务相当艰巨。 3、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态势,就业压力始终较大。未来十几年16岁及以上人口的规模始终较大,总量在9亿以上,20132020年将超过11亿,并呈增长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基数大,高峰持续时间长,对人口就业和城市

10、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4、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流动人口还将持续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进入加速提高阶段所决定的。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并不能单靠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来实现,必然引起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5、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巨大压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1981年为109,只略高于正常范围(103107);2000年提高到117,到2008年则高达121左右,严重偏离正常范围。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时间超出正常范围,势必对今后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婚姻、家庭关

11、系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此外,由于现行生育政策和人们生育意愿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生育水平还比较高,任何政策偏差和工作失误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的反弹。同时,人口总体素质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口总量与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人口分布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这些都会对我国未来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总之,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人口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应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

12、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 专家观点中国人口学会会长张维庆指出,我国人口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口形势更加复杂,人口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更加显著,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 “现在的人口决策影响未来的人口变动,未来的人口变动也影响现在的人口决策。”张维庆指出,应针对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价值取向,制定不同的人口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及与之相对应的生育、人力资源开发、人口迁移流动、社会性别平等、人口老龄化等政策体系,防止出现人口的大起大落、 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配置,使人口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人口、 资源与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后,应提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使原本就紧密联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三型社会建设”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