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脱离生产实际论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0788223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脱离生产实际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宏观经济学》脱离生产实际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宏观经济学》脱离生产实际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宏观经济学》脱离生产实际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脱离生产实际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脱离生产实际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脱离消费实际论文内容提要:本文根据社会消费实际和逻辑推理,指出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中,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平衡理论是错误,以及在此根底上得出的“乘数公式、财政税收政策也就成为错误。 欧美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是脱离消费实际的,而且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以下通过举例加以说明。一国民收入的决定脱离消费实际 有一种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是这样的。假定国民收入用Y表示,它分成消费C和投资储蓄I之和: Y=C+I (11) 假如考虑逐年动态变化,那么可以考虑下面的简化的动态模型: Yi=Ci+I (12) 消费方程如下: Ci=a+bYi-1 (13) 上列式中i表示时间序列,通常指年份。

2、公式13表示今年消费去年的产出。将公式13代入12得到逐年递推关系式: Yi=a+I+bYi-1 14 例如,“在两部门经济中,Y1=C1+I= a+bY0+I,即本期消费的规模和能获得的销售收入是由本期消费由上期收入决定,即C1=a+bY0与本期投资I之和决定的。 设下期消费或下次消费的销售收入为Y2,b、I不变,那么在两部门经济中, Y2=C2+I= a+bY1+I,依此类推。 在公式14的动态模型中,假定参量a、b、I都是常量。有著作者对公式14动态模型作了图讲解明,见图1所示。在图1中,AD为所谓需求方程,就是公式14右端,AD线与450线的交点E,就是所谓“平衡位置。国民收入Y的起始

3、位置不管是低于还是高于平衡值Ye,经过一系列动态过程,最后都收敛到E点,如图中折线箭头所示。这种对经济过程的描绘显然既与事实不符,在理论上也说不通。假如给定国民收入初始值Y0较低时,通过投资,国民收入会逐步增长,既然如此,那任意给定国民收入初始值YX时,通过投资,国民收入也应该逐步增长,为什么不呢?为什么非得下降呢?经济消费现实是通过投资,国民收入在不断增长。假如不管国民收入的初始值是低是高,最后都要收敛到某个平衡位置,那大家都知道,在原始社会,国民收入的初始值等于零,要是开展一点就再回到零,人类只能永远停留在原始社会。经济历史事实不是这样,经济历史事实是经济系统是个增长系统,不会原地踏步。上

4、面的阐述也许有点抽象,幸好有位先生举了一个数字例子,在此介绍一下。 假设Y0=100,a=10,b0.8,I=20,Ci= a+bYi-1 =10+0.8Yi-1,且各期的b与I一样,那么: Y1=C1+I= a+bY0+I =10+0.8100+20=110 Y2=C2+I= a+bY1+I=10+0.8110+20=118 Y3= C3+I= a+bY2+I=10+0.8118+20=124.4 在这个例子中,Y0100,逐年的Y是逐步增长的,但是有极限。假如假设初始Y0200,其他参数一样,那么可以得到衰减的各期Y值,且趋向同一个极限: Y1=C1+I= a+bY0+I =10+0.82

5、00+20=190 Y2=C2+I= a+bY1+I=10+0.8190+20=182 Y3= C3+I= a+bY2+I=10+0.8182+20=175.6 以上两个数列分别从上下两个方向收敛于E点: 代入详细数据,Ye150。 如今我们分析一下上面的数字例子,有哪些不妥。1 初始值Y0100,供第1年使用,其中消费C1=90,应该还余10,这个10可以用作投资,然而第1年的投资I=20,那还差10来自何方?当然,您可以说是借来的。如今就算投资I20,根据计算,Y1=110,比Y0=100增加了10,投资20,产出增加10,这说明投资产出比率是2:1。据此推算,期初资本存量为K0=200,

6、所以产出Y0=100。第1年因为投资I20,所以第1年的资本存量变成K1220,按2:1,产出Y1110。再接着看第2年,消费C2100.8110=98,还余1109812,这12可以用作投资,但第2年的投资仍是I20,还差8,少不了又是要外借。仍然假定先生可以借到钱,又投资20,这时资本存量增加到240,按2:1,产出应该是120,然而上面的计算结果是118,这合理吗?再往下计算已经没有多大必要,每年投资20,每年都要借钱,人们自然要质问:怎么这个经济系统老是要借债?2 每年投资却不见什么效益。解释一下这句话。在“平衡时,150=130(C)+20(I),注意:130 后面的符号“(C)表示

7、130这局部产品用作消费,“20(I)表示20用作投资。后面的类似符号意义一样,不要理解成变量相乘,年年产出150,年年消费130,年年投资20。年年投资20,产出又年年不增加,人们的消费也年年不增加,投资变得毫无意义,这只有两种解释:要么证明人类是没有理性的神经病动物,要么证明?宏观经济学?脱离消费实际、不合逻辑。更滑稽的是初始Y0200,年年投资积累20,结果产出越来越低,人们的消费也越来越低,这样的“理论怎么叫人心服口服?3 见后面说明。 按照德国民间经济学家马克思的投资理论,假如不搞投资积累,维持简单再消费,资本存量不变,产出保持初始值;假如每年有投资积累,那么构成扩大再消费,资本存量

8、逐年增加,产出也逐年增加,人们的消费也逐年增加。上面的例子如按下述方法计算才称得上可以自圆其说。假设同上,第0年的初值Y0100,第1年使用Y0,分解成Y0=90(C1)+10(I1),90 后面的符号“(C1)表示90这局部产品在第1年消费,符号意义上面已交待这样,第1年只能投资10,才算平衡。我们假定资本产出比率为2:1,那么初始垫付资本是K0=200,如今资本存量变成K1=210,第1年的产出Y1105。这个Y1=105在第2年使用,第2年的消费C2= a+bY1=10+0.810594;假如第1年的产出105中用作消费为94,那么第2年只能积累11,所以应该有如下平衡式: Y1=94(

9、C2)+11(I2)10516 如今,第2年的资本存量增加到K2=21011221,按2:1,产出Y2110.5。由Y2=110.5,可以得到第3年的消费C3a+bY2=10+0.8110.598.4。这样,Y2=110.5,其中98.4构成第3年的消费,余下12.1构成第3年的投资: Y2=98.4(C3)+12.1(I3)=110.5 17 如今把以上三年的数据排在一起,以便观察: Y0=90(C1)+10(I1)=100 ,K0=200; Y1=94(C2)+11(I2)105 , K1=210; Y2=98.4(C3)+12.1(I3)110.5 ,K2=221; 以上介绍的数字例子中

10、,采取同样的消费函数,同样假定今年的产出提供应下一年使用,每年有积累,所以国民收入逐年增长,居民消费和投资也都逐年增加,这说明人类是有理性、有希望的高等生物。假如假定从某一年开场不搞投资积累,那么资本存量保持不变,产出也保持不变,产出全部供消费。例如,第2年的产出Y2110.5全部用作消费,那么第3 年以后,Y3=Y4= =110.5(C),K3=K4= =221。当然,我们这里略去了技术的进步,不考虑折旧重投资带来的产出进步。上面的例子不存在逻辑矛盾,产出逐年平衡,不用借债。要知道,向银行贷款,这个贷款一定要有社会产品与之相对应,借债只不过是别人不用让你先用,否那么,过多的货币投放就会使有限

11、的产品价格上升。补前面3:如今回过头再看那位先生的计算公式:Y1=C1+I= a+bY0+I =10+0.8100+20=110,他实际上没有说清楚为什么Y1=110这个问题。产出取决于资本的产出才能。需求多少不一定就能消费出多少。假如资本的消费才能不够,“按需求消费就是一句空话。您也许会说消费才能有过剩,既然过剩为什么还要投资?不能讲矛的时候就说它什么都戳得穿,讲盾的时候又说它什么都戳不穿。 欧美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平衡理论,可笑至极,在这个根底上再谈什么“乘数,那就更可笑。二财政政策说不通 有一本新出版的书梁东黎,2022,第7479页,是这样介绍财政税收政策的: “总需求等于消

12、费C、投资I和政府购置G之和,即AD=C+I+G,其中消费支出服从凯恩斯消费倾向递减法那么,即C=C0+cYd,C0为自发性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Yd为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Yd等于总收入或总产出减去税收T再加转移支付R,即Yd=YT+R。这样,消费函数 公式21、22是什么经济含义呢?举个数字例子,假定今年比去年国民收入增加100,那么Y=100,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75时,消费增加cY=0.7510075,政府购置增加量为G25,也就是G(1c) Y=(10.75)10025。国民收入增加100,在边际消费倾向为3/4时,政府购置可以增加25;政府购置增加量25是国民收入增加量100的1

13、/4,或者说国民收入增加量100是政府购置增加量25的4倍。这样正说倒说是一回事,并没有告诉人们新的知识。这也就是解释了前面编著者的说法:“产出增加量与政府购置增加量之比,如今这个比等于4。把这个比值“称为政府购置乘数或者其他什么名称,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不能把这里的“产出增加量与政府购置增加量之比无端理解成“政府购置对产出的影响。这个命题反过来是不成立的。您想,政府多购置1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3/4时,国民收入可以增加4元?政府多购置1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9/10时,国民收入可以增加10元?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现实吗?倒过来说才是事实:国民收入增加4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3/4时,政府可以多购

14、置1元;当国民收入增加10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9/10时,政府可以多购置1元。国民收入增加的4元中,居民消费3元,政府购置1元;国民收入增加的10元中,居民消费9元,余1元为政府购置。这样才讲得通。 当初J.M.凯恩斯发表他的“乘数公式时,许多英国学者提出质疑,他没有想到,在他去死几十年后,在某个东方文明古国,他的“乘数公式得到了发扬光大。只要点一下凯恩斯提倡消费、凯恩斯的先师马尔萨斯主张给不从事消费的阶层增加消费,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上流社会人物愿意成为事实上的凯恩斯主义者。三完毕语 “许多同学可能会对从同一个经济现象中抽象出不同的经济理论感到困惑不解。同学们很希望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到底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梁东黎,2022,第390页同学们的要求并不过分。为什么“同学们敢于提出问题,而当这些“同学们变成教师时,就没有了问题,难道是“饭碗问题变成了根本问题?我在这里不是说我的理论就是真理。“到底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这个题目还是留给大家研究吧。参考资料 梁东黎,2022,?宏观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