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4 了解丝绸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0550400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14 了解丝绸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考点14 了解丝绸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考点14 了解丝绸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考点14 了解丝绸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点14 了解丝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4 了解丝绸(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上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一考点14 了解丝绸之路与隋朝大运河的概况(a)考点15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概况及作用(b)一、课堂导学概况作用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时间:重要通道。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通西域后,各国商人、使者、 、 、东来西往,通过,开通了一条等商品运送到西方:西方的从长安往西,通往、 、 、丝绸,直达的交通大等物品也运送到中国。之路道,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可以运到古罗马。这丝绸之路也成为东西方父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名的流的桥梁。在汉代的城市街头,能看到”。丝绸之路沟通了的表演;唐代朝廷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上下非常流行的游戏,就是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

2、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时间:(皇帝)征发数百万民工,为开凿运河,耗费了大量的、和。但大运河的开隋朝用时,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京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化的交流和发展。隋唐以后,许多朝代杭)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起,都对大运河进行了疏浚、改造,使它继大运南至,分为、续发挥着的作用。直河和四段,连接了、 、到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还依然起着水路运输的作用。和五大水系。时间:年间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郑和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加强中国下西各国的联系人对的了解。但郑和下西洋洋经过:(皇帝)先后七次派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远率领船队远航西洋

3、,从江苏出发,经、,最远到达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世纪,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航花费巨大,无益于国计民生。新航路开辟时间:世纪末到世纪初目的:为获取,为开辟新的活动空间,一些掌握先进航海知识 和丰富航海技术的航海家,在和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从西欧积极作用: 加强了之间的联系,拓宽了人们的,促进了的传播与交融; 为各大陆之间人们的提供了方便; 极大地促进了的发展: 促进了不同之间的交流。总之,新航路的开辟使开始走向。消极作用:欧洲殖民者对、到、的新航路。主要航海活动: 年,人迪亚士率领船队沿非洲海岸南下,进入印度洋, 发现了非洲南端的。 年,人哥伦布在国王的支持下,经过两个多

4、月的艰苦航行,发现了 “新大陆”0和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和: 残酷屠杀人,古老的文明遭受毁灭性打击; 把非洲大量黑人贩卖到充当奴隶,黑奴生活十分悲惨。总之,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殖民者开始 走上了的道路,造成了地区长期的落后与贫穷。年,人达伽马沿迪亚士的航线继续前行,到达0年,葡萄牙人奉国王之命,摔船队横渡、和,绕过非洲,完成了人类历史 上弟一次环球旅行。二、课后练习1. 有人说:“2000 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下列与“丝绸是中国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 是( )A.张骞通西域B.秦朝一统C.商鞅变法D.百家争鸣2. 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其开凿完成于( )A. 秦朝B. 隋朝C.

5、 唐朝D. 元朝3探究历史发展的共性是历史学习的任务之一。新航路开辟和丝绸之路开通的共同影响是 ()A. 促进了沿途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B. 开始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C.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D.促进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的交往4. 首先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和孤立状态,将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一起的重大事件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 新航路的开辟C. 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D. 四大发明的广泛传播5. 唐朝时,杭州人要到洛阳去经商,走水路先后经过的是( )A. 钱塘江-邗沟-江南河-通济渠B. 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C. 长江-淮河-黄河-海河D. 钱塘江-江南河-邗沟-通济渠6. 小红在预习新航路开辟一课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B. 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等C. 重大事件:哥伦布完成环球旅行D. 积极影响:世界开始走向整体7. 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据此回答:(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新航路开辟时,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亚洲的哪国?2)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