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70547553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 学设计)教学内容:四年级第五单元第九课壮族的传统文化教材名称: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试用)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授课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文学、壮族民歌、壮族舞蹈、壮剧的来源、类别和特点。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模仿演唱和舞、搜集有关民族资料等教学体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概括、感受壮族传统文化#美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壮族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及其类别、

2、特 点。教学方法:体验教学法、活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讲 授法。教学背景:师生共同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的优势使四年级的 学生对壮族的各种风俗习惯已有一些了解。但由于地方、学校宣传壮族传 统文化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生活实践还不够,因此学生对壮族传统文化还不是很了解。本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和讲授相结合,激发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设计思路: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壮族民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 生在壮族音乐美中进入学习。)L提问:你是什么民族?2 .教师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提问:你

3、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歌曲吗?(壮族)原唱者是谁?(刘三姐)3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民族团结课,请同学们和老师跟随刘三姐的歌声,一起了解壮族的传统文化。二、了解壮族传统文化(-)壮族神话故事(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之-:神话故事。)1 .提问:同学们知道刘三姐的故事吗?2 .老师讲民间文学中的刘三姐的神话故事。(二)壮族民歌(设计思路:通过师生观看民歌视频.演唱民歌.朗读歌词、讨论 描述等,使学生了解壮族喜欢在各种场合表达情感,初步了解壮族民歌 的分类,感受歌好热闹的场景。)1 .欣赏:视频只有山歌敬亲人 老师:刘三姐被誉为“歌仙”,可见壮族人对民歌是多么地热爱。壮

4、族民歌是壮族文化传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 欣赏刘三姐演唱的壮族民歌。 欣赏:视频只有山歌敬亲人。讨论:这是什么场合唱的?(迎接客人到来)在各种场合,无论迎客喝酒、下地种田、上山砍柴、 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都用山歌来表达。 师生演唱:只有山歌敬亲人。2 .欣赏:视频财主请来当奴才 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电影里人民和莫老爷请来的三个秀才斗智斗勇的对 歌歌词。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秀才:三百条狗交给你,一少三多四下分;不要双数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均。舟妹:九十九条用上卖,九十 九条腊起来;九十九条赶羊走,剩下三条(财主请来)当奴才。

5、 提问:歌词表达什么情感?(讽刺、嘲笑)壮乡人民都喜欢以歌声代替语言,表达心中的情感。(4)欣赏:视频财主请来当奴才。3 .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壮族山歌由于壮语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 欣赏:平果县的清风伴我唱瞭歌4 .三月三歌仔(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壮族的歌用一般是在什么节日举行的吗?(农历三月初三) 师生观看广西各地三月三歌仔风采的图片,讨论并描述歌仔 的景象。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俗称”歌仔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成群结队,他 们相互对唱,一唱一答,从白天唱到晚上,从晚上唱到天明,有时几天

6、几夜,歌声不绝。(三)壮族舞蹈(设计思路:通过观看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壮族舞蹈的来源和表现;通过师生共舞,用肢体去体验壮族舞蹈的特色。)1 .老师:同学们再看看几组三月三歌用上舞蹈的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什么?(舞蹈)有歌声的地方一定会有舞蹈。2 .蛙形舞姿:请看这幅照片,猜一猜这张照片舞者的姿势在模仿什么动物?(青蛙)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青蛙被视为蛙神,蛙形舞姿是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是在祭祀拜神时跳的。 师生共舞:全班同学来跳一跳蛙形舞姿。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有特色,3 .扁担舞: 观察照片,人们在拿着什么?(扁担)在真实的生活中,扁 担是做什么

7、用的?(挑东西、劳动) 观察图片,人们拿着扁担在做什么?(舞蹈?)为什么用扁担来舞蹈? 观看视频:扁担舞的介绍。请同学们在介绍中,找到答案。 这是表现劳动的舞蹈。舞蹈动作、道具取材于日常的生活和 生产劳动,准确地展现了和谐与欢愉的生活境遇。4 . “壮采茶一 表现劳动的壮族舞蹈还有“壮采茶”。广西壮族地区的“采茶”, 流行于广西南宁地区及百色地区的一些农村,表现一年中开荒、点茶 (即播种茶)、摘茶、炒茶、卖茶等劳动过程。 老师表演:老师为大家表演一段采茶舞,你觉得哪个动作模仿点茶?5 .图片欣赏:民间舞蹈绚丽多姿。除了蛙形舞姿、扁担舞、采茶舞, 壮族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例如:祭祀拜神活

8、动的师公舞、铜 鼓舞等,表现劳动的捞虾舞等,庆贺丰收的斑鸠舞、舂堂舞、蜂鼓舞等, 还有体育娱乐的绣球舞等,都是壮族文化的精髓。(四)壮剧(设计思路:学生在了解民间文学.民歌.舞蹈的基础上,归纳了 解壮剧的特点。教师创设情境,在介绍大型壮族舞剧姆勒访天边时, 通过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聆听教师的娓娓述说,进一步了解壮剧 和感受壮剧的美。)1 .介绍壮剧:同学们,壮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民间传说、民K舞蹈。还有一种是汇集这些内容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就是壮剧。2 .学生朗读:壮剧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 形成的,因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广西的壮剧分为南路壮剧、北

9、路壮剧、壮族师公戏。3 .创设情境,加深对壮剧的感受和了解:老师向大家介绍获得国家多项荣誉的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2)很久以前,山民们在寒冷和阴暗的山谷中期盼着天边的太阳, 渴望找到温暖和光明。美丽的壮族孕妇挺身而出:请让我去吧,也许我 走不到那美丽的地方,可我有腹中的娃仔,他会继续阿妈的路,一直走 向太阳。母亲在寻访太阳的途中生下儿子勒,并教育他去战胜艰难险阻, 完成自己的使命。母亲去世了,勒继续前进。他遭遇了爱情,但不忘母 亲的嘱托,乡亲们的期望,坚韧不拔地一直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舞剧妈勒访天边以美丽的民间传说为基础,全剧既有史诗般的雄浑,又 有丝丝入扣的细腻情感和独具民族色彩的谐谑欢

10、快情绪,展示了广西壮 族人民勇敢坚定、不断进取的民族性格,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和多姿多 彩的民族风情。提问:谁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图片?三、我们身边的壮族传统文化(设计思路:通过挖掘身边的壮族传统文化,使学生关心.知道家 乡的民族文化,同时了解民族特点和发展现状,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学 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 感。)L壮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在课前,老师布置了同学们收集我们身 边有哪些壮族故事、民歌、舞蹈等传统文化,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与大 家分享。4 .师生分享。四、小结下课1 .同学们,感谢你们的分享。让我们回顾这节课的内容,说一说,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

11、.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的传统文化尤 其是舞蹈、音乐,都在世界艺术之苑闪烁着独特光彩。希望同学们多看、 多听、多学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壮族文化在我们这一代继续传承下去!教学反思: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充分利用各种社 会资源、自然资源,从学生所在地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 容。本课从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广西壮族自治区入手,通过学习壮 族的传统文化,即壮族民间文学、壮族民歌、壮族舞蹈、壮剧,使学生 了解家乡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强了学生对中华 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本课融合多种教育资源,配置了文本资源(照片)和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

12、像、音乐)。使学生在学习时更能深刻体会和了解本 民族文化的特点。教师大胆展示壮族民歌和舞蹈,加深了同学对民歌和舞蹈的感受。同时,注重学生的体验,在演唱民歌只有山歌敬亲人和舞蹈蛙形舞 姿时,学生好奇的目光、兴奋的笑声、甜美的歌声、有力的舞姿,把了 解变为了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印象,激发了学习兴趣,增 强了民族自豪感。在分享身边的壮族传统文化时,同学们兴奋不已,有的讲关于三月三赶歌坪的神话故事,有的表演山歌节目,老师则分享了学校舞蹈队2014年以壮族舞蹈欢乐的铜鼓敲起来获得少儿春晚金奖节目的视频片段。在分享中,学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传 承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课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从地区的实际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 心发展的特点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进行了民族团结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