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7045536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过程和方法: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重 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难 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教 法:讲练结合教 具:多媒体教 时:2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

2、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

3、字。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第一课时一、 自学释疑、同伴互助(一)自学释疑1、生字膏腴(y) 陈轸(zhn) 遗镞(z) 孝公既没(m)鞭笞(ch) 蒙恬(tin) 藩篱(fn) 俯首系颈(x) 召滑(sho) 墨翟(d) 瓮牖(wng)(yu)度长絜大(du) 劲弩(jng) 朝同列(cho) 一夫作难(nn) 蹑足行伍(hng)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约从离衡(通“横”) (2)合从缔交(通“纵”) (3)制其弊(通“敝”) (4)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5)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6)赢粮而景从(通“影”) (7)百有余年(通“又”

4、)(二)探究解疑 1、按照表达方式分,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一、(14)秦朝兴亡的历史过程(记叙) 二、(5)秦朝灭亡的原因(议论)2、第一段写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崛起:秦孝公 政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结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第二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发展: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政策:蒙故业,因遗策结果:强国请服,弱国入朝。4、第三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鼎盛:秦始皇 政策:前期振长策而御宇内,执

5、敲扑而鞭笞天下 后期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民)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以弱天下之民。(弱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防民) 结果: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二、训练操作、反馈矫正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3)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5)以为桂林、象郡 把作为 以为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 (2)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

6、影子一样 (3)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4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作动词 招致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作动词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6)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7)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8)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9)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11)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12)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弱,削弱(13)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愚蠢(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作动用词 变小,变弱三、延伸迁移、总结归纳 1、拓展迁移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7、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诗选取了哪两个细节?说明了什么实质?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虚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2、课堂小结四、拓展练习将课文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第二课时一、 自学释疑、同伴互助(一)自学释疑1、讨论并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陈利兵而谁何。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二)探究解疑 1、第四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 灭亡:秦二世2、第四段写了陈涉的哪些方面的情况?结果如何? 陈涉的社会地位,才能不足,兵

8、员不多,武器简陋。 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第五段将陈涉与九国哪些方面进行对比? 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之道4、第五段还写了几组对比,分别是什么? 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与九国,陈涉与秦朝5、第五段讲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训练操作、反馈矫正(1)对下列各句中“之”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C )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东割膏腴之地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有田忌之伦制其兵 A/ B/ C/ D/ 解析:“之”为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之”为代词

9、,分别指代秦孝公、天下之兵;为指示代词,“这一类的”) (2)下列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C) 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E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解析:A、C两项中“而”都是连词,表转折;B、E两项中“而”表修饰;D项中“而”为表结果的连词)三、延伸迁移、总结归纳 1、拓展迁移 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相关语句:(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

10、)士不敢弯弓而报怨。(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本文记叙了秦朝兴亡的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借古讽今,规劝汉文帝实行仁政。2、课堂小结四、拓展练习 历史上还有哪些朝代是因为“仁义不施”而迅速灭亡的?举例说明? 拓展阅读 1荐读途经秦始皇墓和焚书坑 途经秦始皇墓 许诨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提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

11、制主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受到后人谴责。许诨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墓仿佛一座山一样,给人“龙盘虎踞”之感。眼前的高坟正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俭仆,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做出自己的评判。末句的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荡开了笔墨,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提示: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