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名词解释13159[教资材料]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7045263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胚名词解释13159[教资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组胚名词解释13159[教资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组胚名词解释13159[教资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组胚名词解释13159[教资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组胚名词解释13159[教资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组胚名词解释13159[教资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胚名词解释13159[教资材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胚名词解释微绒毛:为细胞表面指状突起.在上皮细胞中位于游离面,电镜下可见其表面为细胞膜,中轴细胞质内含纵行微丝.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的接触面积,促进细胞的吸收功能.吸收功能活跃的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发达,光镜下可见此处为纹状缘或刷状缘.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突起,常见于呼吸道 女性生殖管道(如输卵管等)等部位的上皮处.电镜下可见其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细胞质内有纵行微管,其中周边为九组双连微管,中央为两条双联微管.纤毛根部为基体,基体微管与纤毛微管相连.纤毛可通过微管的滑动而定向滑动,以推送细胞表面的物质.连接复合体:各种细胞连接常可同时存在.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邻在一起,即

2、可称为连接复合体.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细胞间质内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或淋巴.体内细胞通过组织液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取得营养物质,释放出代谢产物.分子筛:以蛋白多糖复合体的立体构型为主体.糖蛋白在基质中形成许多有微隙的结构,称为分子筛.分子筛具有屏障作用,小于起孔径的物质(如氧气 二氧化碳)及营养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而大于其孔径的物质(如细菌)不能通过.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由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生而成的细胞群,称为同源细胞群.每群含28个软骨细胞.哈弗斯系统:哈弗斯骨板与哈弗斯管共同组成的系统.哈弗斯骨板介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密质骨的主要部分,它们

3、以哈弗斯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哈弗斯管内有血管神经及少量的结缔组织.血象:临床上将血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的含量的测定称为血象.肌原纤维:光镜下,可见骨骼肌纤维肌浆内含大量细丝状结构,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即肌原纤维.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是由许多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律地平行排列而成,每条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间的横纹.肌节:两条相邻Z线见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每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闰盘:闰盘即心肌纤维的连接结构.光镜下,在HE染色标本中呈横行或阶梯状粗线.电镜下,润盘位于Z线水平,由相邻心肌纤维的突起嵌合而成,在横向连接的部分有

4、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连接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信息传导,保证心肌纤维同步收缩.三联体:在人和哺乳动物骨骼肌肌原纤维的I带与A带交界处,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横小管:它与肌原纤维的长轴垂直,称横小管.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即肌浆网,在想邻横小管之间呈相互吻合的纵行小管网环绕肌原纤维.横小管两测,肌浆网呈环行扁囊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骨骼肌三联体.尼氏体:光镜下,可见神经原胞质内含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电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神经原纤维:在银染标本上可见神经原胞质内含许多交织成网状的结构称神经原纤维,电镜下其由微丝或微管集合成束而成,散在分布在细

5、胞质中.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树突和包在其外表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构成).根据有无髓鞘分为有髓鞘神经纤维和无髓鞘神经纤维两种.血脑屏障: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完整的基膜和神经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胶质界膜组织.W-P小体:位于血管内皮细胞中的长杆状结构,有膜包裹,内含许多直径15nm的平行细管,具有贮存vWF因子的功能.淋巴小结是由B细胞为主(B细胞占95%,其余为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细胞,辅助性T 细胞)密集而成的球状淋巴组织.功能活跃的淋巴小结中心浅染,称生发中心,是聚集抗原并引起B细胞增殖的部位.血-胸腺屏障:为血液与

6、胸腺皮质间的屏障结构.主要由以下5层组成:1 连续毛细血管内皮2 内皮基膜3 血管周间隙,间隙中可有巨噬细胞等4 胸腺上皮细胞的基膜5 最外面包裹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具有共同来源(幼单核细胞)和共同功能(趋化性运动,强烈吞噬)的散布于全身的细胞系统.包括:巨噬细胞,破骨细胞,肝巨噬细胞,交错突细胞,小胶质细胞等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漏斗,并形成袢形窦状毛细血管网,称一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再返回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入远侧部,再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二级毛细血管网,由此构成垂体门脉系统.小肠绒毛:小肠粘膜层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

7、伸出众多的指状突起称小肠绒毛.中央乳糜管:在小肠绒毛中轴内有一条或两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主要转运小肠上皮吸收的脂肪.细胞内分泌小管:胃底腺壁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向细胞质内凹陷形成的迂曲的小管细胞内分泌小管.胰岛: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分布于胰腺腺泡之间.主要细胞有A B D PP四类细胞,胰岛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调节碳水化合物等的代谢.泡心细胞:胰腺闰管的一端上皮细胞插入腺泡腔内,称泡心细胞,其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染色浅淡.肝小叶:是肝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为多角形棱柱体,每个肝小叶的中央有一条中央静脉贯穿,其周围是肝细胞组成的肝板和肝血窦.肝板内有盲端在中央静脉一侧的胆小管网.窦周

8、隙: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间隙称为窦周隙.窦周隙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门管区:肝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内含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称门管区.胆小管:是相邻肝细胞连接面局部细胞膜凹陷形成的细管.以盲端起于中央静脉周围的肝板内,互相吻合成网,在肝小叶周围通如小叶间胆管.肾单位:是肾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按照肾小体的分布位置,可将肾单位分为浅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滤过膜:又称滤过屏障,由血管球毛细血管的有空孔,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足细胞:是构成肾小囊脏层细胞.细胞体积较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电镜下可见足细胞从胞体伸出几个大的初级突

9、起,后者又分出许多指状的次级突起.相邻次级突起相互呈指状穿插,呈栅栏状,紧贴于毛细血管基膜外.突起之间的裂隙称裂空孔,裂孔上覆盖有薄膜,称裂孔膜.该膜参与滤过膜的构成.肺泡隔:即相邻两个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连续型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气血屏障:是指肺泡气体与血液间气体分子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1型肺泡上皮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肺小叶: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肺泡孔:相邻肺泡之间彼此相通的小孔,一个肺泡可有一个或多个肺泡孔。与平衡肺泡间的气压即肺小叶间的侧支通气有关血生精小管屏障:是由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

10、上皮基膜和相邻支持细胞之间近基部的紧密连接形成的屏障。其作用在于阻止某些物质进出生精上皮,并阻止雌激素结合蛋白及其所结合的雌激素外逸,形成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还可阻止精子抗原物质外逸,避免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排卵: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成熟卵泡的卵泡液迅速增加,卵泡向卵巢表面突出,卵泡壁、白膜和表面上皮变薄并局部缺血,形成透明的卵泡小斑。在酶的作用下,卵泡小斑处的胶原解聚,导致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及其透明带放射冠随卵泡液从卵巢排出,经腹膜腔进入输卵管,此过程称排卵月经周期:自青春期起,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膜功能层出现周期性变化,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功能层的剥脱、出血、修

11、复和增生,称为月经周期精子获能:射出的精子具有运动能力,但无受精能力,即不能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进入卵细胞内,这是因为精子头部粘附有来自附睾和精囊腺的糖蛋白,阻止了精子顶体酶的释放。在精子从子宫到输卵管的过程中,这些糖蛋白可以被女性生殖管道分泌的酶降解从而使精子获得受精能力,此过程称精子获能受精:获能精子进入卵内,与卵子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从精子的细胞膜与卵细胞膜融合开始,直至雌雄原核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受精卵胎盘膜: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经过的结构,称胎盘膜,又称胎盘屏障。结构组成:1,合成滋养层2,细胞滋养层及基膜3绒毛内结缔组织4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至胎儿发育后期,胎盘膜

12、仅由合体滋养层、共同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泄殖腔:后肠末端的膨大部称泄殖腔。泄殖腔腹侧与尿囊相连,尾端由泄殖腔膜封闭。当尿囊与后肠之间的间充质形成尿直肠隔后,即将泄殖腔分成腹侧的尿生殖竇和背侧的直肠。泄殖腔膜也被分隔成尿生殖窦膜和肛膜.喉气管憩室:胚胎第四周时,原始咽底壁正中形成一个纵形的沟,称喉气管沟,此沟变深形成的一个盲囊,称喉气管憩室。喉气管憩室开口于咽,其头端发育成喉,中段发育成器官末端形成左右肺芽,反复分支,发育形成支气管树和肺泡.中肾管:中肾发生时,前肾小管退化,前肾管形成中肾管,中肾小管外侧端通入中肾管。中肾管又称Muller管,其末端通入泄殖腔。若生殖腺分化成睾丸,在雌激素

13、作用下,中肾管头端发育成附睾管,中段形成输精管,尾端形成射精管和精囊;若生殖腺分化成卵巢,中肾管则退化。后肾发生时,输尿管芽来源于中肾管。心内膜垫:在人胚第四胎末,房室管的心内膜组织增生形成背侧和腹侧的心内膜垫,在第五周时,两者互相靠拢融合,于是形成左右房室管。心内膜垫与左右心球脊及室间隔肌部共同参与形成室间隔膜部,封闭室间孔。卵圆孔:是胚胎时期心房分隔过程中留下的孔。在信访分隔时,首先在心房顶部背侧壁的正中线处发上一个镰状薄膜,称为第一房间隔,它向心内膜垫伸延。其尾缘与心内膜垫之间的孔称为第一房间孔。该孔闭合后,在第一房间隔的头端又出现一个孔,称第二房间孔。第五周末,在第一房间隔右侧又发生一

14、个较厚的镰状隔膜,称第二房间隔,该膜也向心内膜垫延伸,与其尾侧保留的卵圆孔成为卵圆孔.房间隔缺损:最常见的畸形是卵圆孔未闭,原因很多:如由第一房间隔形成的卵圆孔瓣过分短小,不能遮盖卵圆孔或第二房间隔发育不全致使卵圆孔过大,正常发育的第一房间隔形成的卵圆孔瓣不能完全遮盖卵圆孔等。此外心内膜垫发育不全,第一房间隔不能与其融合,也可造成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是一种典型而常见的心脏畸形,包括四种缺陷:即肺动脉狭窄、房间隔缺损、主动脉斜跨和右心室肥大。这种畸形多由于主动脉肺动脉隔偏向肺动脉造成,引起肺动脉狭窄、主动脉肥大并斜跨在室间隔膜部缺损处。另外由于肺动脉狭窄,右心室排血受阻,导致其代偿性肥大.1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