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教学设计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035323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思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相思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相思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相思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相思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相思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思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相思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教学重点,难点:1,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教具准备:课件或实物.教学过程:导入出示红豆或课件,图片.师讲红豆的特点.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写红豆的诗歌.板书课题:相思解题:思念.自由读诗画出生字.读准节奏.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学习生字读此ci此物,此事,此地.注意与些的区别.指导书写生字出示生字8 个.组词识记.师进行指导识记.此,客,何,背,尾,房,屋,层师范写.生书写.朗读诗歌相思自由读诗.师引导读诗.(1

2、)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红豆生南国)(2)出示红豆(可以是图片)出示地图(长江以南叫南国也叫江南)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出来.(春来发几枝)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师引导:这红豆美么大家想把这份美读出来么齐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如果你要离开故乡了,会带走故乡的哪些东西(泥土,水,树叶,红豆)(9)师:对.江南的水,土,叶,豆代表了故乡,所以诗人这样写.愿君多采撷,(希望你多多采摘)此物最相思.(这东西最会引起人们思念故乡)挂图了解诗意.红豆生长在江南,春天来了红豆常得十分茂盛.希望大家多多采摘,这东西能引发大家思念故乡.大家想想学过哪些写到思念的诗.(静夜思)对故乡的

3、思念还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请一学生示范读.评价.读出红豆树的美.读出了对故乡的思念.大家齐读.背诵古诗.六,拓展思维再出示几首有关思念的诗,让学生课余读一读.静夜思,忆江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业抄写生字.篇二:幼儿园古典文化相思教案大班古诗相思教案活动内容:古诗相思活动目标: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学习连贯地完整地讲述图意,鼓励激发幼儿运用优美词汇。2、通过视频朗读、跟读来认字。3、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体验诗中所包含的思念之情。活动准备:1、 相思子图片2、 朗读、跟读、释义视频3、 相思古诗新唱音乐活动过程:1、出示红豆(相思子)图片,引发幼儿活动兴趣,鼓励激发孩子们运用优美词汇

4、。教师同步介绍红豆-相思子-相思-引题。2、欣赏古诗。(1)、古代有个人叫王维,他看到这些景象后就写了一首诗,流传至今,我们来听一下。(2)、教师朗诵古诗。(3)、出示视频朗读、跟读。(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3、认字、简单释义44、再朗读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体验诗中所包含的思念之情。5、播放相思古诗新唱音乐,加强对古诗文的升华理解,并跟唱是背古诗文。附:古诗相思王 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篇三:杂诗,相思教案第一课时 杂诗教案设计理念:朗读、背诵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人独钟梅花,清高超脱的品性,领悟古诗传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君、绮”两个生字

5、。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1. 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反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2. 此晌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3. 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4. 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5. 教师板书课题:杂诗6. 指名读课题,读准“杂”二、自主读诗,读准字音

6、师:你们想知道王维说了些什么,那咱们必须把生字认会了,把字音读准了。你们自己能行吗?1.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2. 同座互读。3.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重点指导“绮”。4. 刚才同学们真樟,这么快就把生字的字音读准了,那我请你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你的字音能读准吗?5. 教师指名读,相机指导:“应知故乡事”中的“应”读一声,后鼻音。 “来日绮窗前”中的“绮”读三声。6. 学生自由练读,将每个字音都读准,教师巡视检查,三、指导朗读,熟读成诵1.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老师想请你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诗读给我们听一听。2. 指名读诗,师生互动。(1)“君自

7、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满怀期待之情。教学策略: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愿意很快地告诉 他故乡的事情吗?怎样读才会让别人快一点告诉你家乡的事情呢?大家想一想,再读一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非常想知道故乡的事吗?指名读,小组比赛读。(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急切之情 教学策略: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诗人已经好久都没有回家了,他想知道一些事情,他会怎么问呢?谁再

8、来试一试。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教学策略: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那种急切的心情吗?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3. 刚才同学们读得可真好,那你们读懂了王维说了些什吗?4. 指名简单地说一说。(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5. 出示cai课件,播放动画,教师讲述诗意。6. 王维说了些什么,咱们知道了,那我想请你来当王维,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7. 指名读。8. 有谁能把这首涛有感情地背诵下来?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1. 同学们今天学得真不错,通过你们的朗

9、读,将王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王维离开家很久了,肯定不会只有这些话要对他的朋友说,他为什么单单只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呢?2. 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提示。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关于梅花的古诗和文章,可引导学生背一背,说一说。)3. 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大雪纷飞、百花凋零的寒冬,只有梅花傲霜斗雪,争相怒放。一句“寒梅著花未?”不光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会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战胜困难的决心。下面让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板书设计: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篇四:相思与差异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教学设计 篇五:一种相思

10、,两处闲愁教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歌鉴赏中的“对写法”【课题解读】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羁旅他乡的旅人、远离故土的官宦、征战边塞的将士,每逢特殊时节不管是春草蔓生之时、夏雨绵绵之际、秋阴漫卷之节、冬雪弥天之际,还是龙舟竞渡的端午、折枝登高的重阳、围炉品茗的冬至、万家灯火的除夕,都会不由自主萌生思念故土、亲人的情怀。他们把最真切深沉的情感或借异地山水之景传达出来,或托脑海想像之境抒写出来。不说自己是如何思念亲人,而说亲人如何思念我,使“主客移位”,从而产生震撼心魄的力量。这有些像我们生活中的“换位思考”,别有情趣,耐人寻味。卷耳是一首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

11、上。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诗人坚决地隐去了“女曰”、“士曰”一类的提示词,让戏剧冲突表现得更为强烈,让男女主人公“思怀”的内心感受交融合一。这种花开两朵互相映衬的艺术手法就是最早的“对写法”。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移情于人,写自己在重阳节这一天,“遥想”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浓郁鲜明。月夜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得益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诗中,诗圣并不一般地就

12、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移情于物,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并使主客移位,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古典诗歌的这种“主客移位”的高超艺术手法,确实使诗歌的情感达到了余味无穷、时时咀嚼仍感余音绕梁的效果。这类诗歌是历史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是灿若星海的篇章中独具艺术魅力的佳作,需我们反复品读,用心体味。心领神会时,我们的诗歌鉴赏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教学目标】掌握“对写法”。【教学重点】1、“对写法”借助联想和想象委婉含蓄的抒发情感的特点。2、“对写法”别出心裁的抒情角度。3、“对写法”“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教学难点】主客移位后产生的虚实相生、物我交融的意境。【教学过程】一、介绍什么是“对写法”。二、研读诗经卷耳。1、配乐朗读卷耳。2、共同探讨诗中主客移位手法的运用,以及产生的效果。主体:妻子 思夫(第一章)客体:丈夫 思妻(第二、三、四章)以丈夫思妻来曲写妻子思夫,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三、研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