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呼中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0334044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呼中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呼中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呼中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呼中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呼中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呼中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呼中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语文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呼中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8高一上石嘴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两汉经学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

2、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

3、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

4、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 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B . 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及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C . 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D . 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5、 A . 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B . 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C . 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D . 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3) 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 . 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

6、主流。C . 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D .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6分)2. (11分) (2017高一下嘉峪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尘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

7、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衍妻郭氏,贾后之亲,借中宫之势,刚愎贪戾,聚敛无厌。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时齐王冏有匡复之功,而专权自恣,公卿皆为之拜,衍独长揖焉。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及越薨,众共推为元帅。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称尊号。勒怒曰:“君名

8、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时年五十六。(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三)(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B . 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

9、措意如此C . 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D . 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来代称儿童时代。B . 龙门,古代身份高的人的府邸,“一世龙门”是指文人所崇仰的人物,后起的文人登门拜访,可称为“登龙门”。C . 长揖,是古代的相见礼节。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向对方表示敬意。D .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

10、官职的合称,在不同朝代对三公的具体所指不尽相同。(3) 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衍神情秀美,仪态风雅。虽然得到了山涛的赞扬,但是山涛认为他也许会误尽天下苍生,事实证明山涛眼光独到。B . 王衍声名显赫,时望所归。朝野之士争相夸赞他,而后辈士子将他视为楷模竞相模仿,甚至虚浮妄诞成为时风流俗。C . 王衍身居要职,却推脱责任。司马越死后,众人推举王衍做元帅,但他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借口推脱。D . 王衍被俘后,因远近闻名,身居晋之重任,不肯参与石勒政事,为其尽力,加上劝其称帝,致使石勒大怒,将其杀害。(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

11、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3. (10分) (2016高三上重庆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云物:云雾。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

12、。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2)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4. (5分) (2018株洲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行路难(一)中的“_,_”两句,表现了作者坚持理想、勇于战胜挫折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 屈原离骚中表现楚怀

13、王糊涂荒唐、不体察人心的句子是“_,_”。 (3) 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学习与对方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一句是“_?”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20分)5. (20分) (2017高二上江苏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不识张晓风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

14、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啊!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小小孩

15、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好运卤汁下起面来,好运个香呀”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 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