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事为有效途径微探幼儿数学教育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0300021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故事为有效途径微探幼儿数学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以故事为有效途径微探幼儿数学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以故事为有效途径微探幼儿数学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以故事为有效途径微探幼儿数学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以故事为有效途径微探幼儿数学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故事为有效途径微探幼儿数学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故事为有效途径微探幼儿数学教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题目:以故事为有效途径微探幼儿数学教育论文提要: 对于3至6周岁的幼儿来说数学是抽象的、不解的,所以教师应积极创设数学环境,让幼儿在操作化、生活化、游戏化、故事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尤其是故事化,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故事是百听不厌的。因此,将一些数学活动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进行教学,引导幼儿通过自己探索故事而进一步激发对于数学活动的兴趣,尝试将教育目的融于数学故事中,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故事情境中,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相应的数知识和数经验。以故事为有效途径微探幼儿数学教育【

2、摘要】对于3至6周岁的幼儿来说数学是抽象的、不解的,所以教师应积极创设数学环境,让幼儿在操作化、生活化、游戏化、故事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尤其是故事化,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故事是百听不厌的。因此,将一些数学活动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进行教学,引导幼儿通过自己探索故事而进一步激发对于数学活动的兴趣,尝试将教育目的融于数学故事中,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故事情境中,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相应的数知识和数经验。 【关键词】数学活动故事化 故事情境化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

3、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生命赋予的活力和乐趣,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应做到:营造快乐轻松的氛围,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让孩子在操作化、生活化、游戏化、故事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在孩子的孩童时期就培养他们对于数学活动的兴趣,使数学活动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生活的气息、时代的气息、生命的活力。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活动。幼儿数学教学故事化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幼儿喜闻乐道的故事,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

4、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故事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故事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故事情境”,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通过“解决故事中事件冲突与矛盾”的同时,感受数学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数学故事化的快乐,在实践活动中,激起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一、利用故事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

5、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所以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只有运用好幼儿感兴趣的事或物才能诱发幼儿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故事是孩子最喜爱、最感兴趣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既能增长幼儿知识,又能发展幼儿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孩子的兴趣就更浓了。(一)数学活动生动、有趣、故事化开发拓展经典故事的教学价值。经典故事往往经久不衰家喻户晓,在家庭中家长也会自觉地

6、给自己的孩子讲述这些故事,因此这些经典故事对幼儿的吸引是不容置疑的,这也为我们利用一些经典故事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如经典故事拔萝卜经过适当改编后,被用在了小班的方位认识:“前、后”上。幼儿通过教师边讲故事边出示人物顺序,了解了以自身和固体为标准认识前后,知道萝卜的后面是老爷爷(大萝卜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小妹妹小黄狗小花猫小老鼠),小老鼠的前面是小花猫(小老鼠小花猫小黄狗小妹妹小弟弟老奶奶老爷爷大萝卜),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图片的展示,幼儿观察、发现到人物的排列由大到小,由高到矮,既而有了生成活动,积极讨论、发表在小老鼠后面还会出现比它更小的动物。这就是经典故事特有的魅力,不但能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

7、,而且能通过教师巧妙合理的改编激发幼儿想象创造的能力,进一步发挥故事的教育价值。 针对活动要求创编数学小故事。陶行知鞭策名言:“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也跟敌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学得博。”“事实告诉我们,大人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

8、人。”这是告诉我们老师在平常应放低“高度”,多与幼儿沟通、交流,以幼儿的“高度”、“视角”看世界,在课余的时候多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增值、多学、多看、多问。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是找不到合适的故事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数学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创编一些小故事。在编故事的时候要求教师在不失去文学性的前提下,做到文理兼容,恰到好处地为数学目标服务。如数学教学活动年妈妈的一家就很好地将年、月、日的知识结合在故事里。幼儿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知道了年妈妈有365个日娃娃,365个日娃娃住在12座房子里,12座房子有大有小,大房子住31个日娃娃,小房子住30个日娃娃,最小的房子一般住28个日娃娃。教师将这些幼儿难以表

9、述和理解的知识渗透在生动的故事中,帮助幼儿理解了年月日的关系,并且在活动中让幼儿学会了寻找节日和自己的生日,激发了幼儿对日历的兴趣。又如教小班幼儿学习认识“1”“2”时,正值户外教学活动后,小朋友对于外出郊游还在乐谈中,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及正热门的话题。我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景:“今天我们要出去郊游,要带些什么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顶帽子,一只书包,一面小旗,一只铃鼓。“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用了同样的方法认识“2”。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不仅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丰富幼儿对于生活的认识。但是,同样的事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

10、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外出郊游这样的故事出现,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外出郊游的话题改为“当月庆生会的小寿星过生日”为题材,“老师为当月的寿星宝宝买了许多东西来与小朋友分享,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当月的寿星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二)数学活动轻松、愉快、故事情境化1、数学活动,故事情境生活化陶

11、行知一贯主张“儿童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把儿童苦海创造成一个儿童乐园”,也就是要把过去那种“苦学苦练”的课堂变为轻松愉快的儿童乐园。教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应该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做到关爱孩子、尊重孩子,以孩子的发展为本,使孩子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幼儿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故事情境生活化的创设能引起幼儿的想象和联想,在情境中幼儿能十分投入地在游戏化的状态中进行学习。故事熊宝宝的蛋糕充满了生活气息,以大黑、小黑做蛋糕、分蛋糕为线索开展活动,故事中“分得均匀”的要求也符合幼儿内心的初始愿

12、望,使幼儿在扮演角色的同时能积极地从内心意愿进行二等分的操作练习,虽然故事很简单,但是由于不是以枯燥的数学目标为前提,所以幼儿就能饶有兴趣地在做做、玩玩中学习数学了。为了使幼儿能快乐地学习数学,教师也可以创设连续的故事情节开展数学活动,让幼儿沉浸在童话般的意境中进行活动,而且能体现数学活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敏锐地在故事中找到符合幼儿学习的切入点,就能创造性的利用故事开展数学教学活动。2、数学活动,故事人物扮演化“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

13、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在参与故事的过程中快乐学习数学。如托班幼儿学习按颜色分类,教师设置了一个花园的情境,所有的小朋友都扮演小蝴蝶,在花园里飞来飞去。飞到红花、黄花、白花边上时,小朋友学习对话,知道颜色匹配的要求。下雨的音乐响起时,让小蝴蝶们寻找和自己翅膀颜色一致的花姐姐。幼儿扮演了故事的角色,感到非常开心,在故事情境中也学习得特别投入。再如幼儿学习分类时,让小朋友扮演饲养员给小动物分饼干,既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又在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小班幼儿在复习数字,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

14、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更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3、数学活动,故事角色操作化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例如,小班数学活动“可爱的毛毛虫”,这原本是个语言故事,说的是一只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故事,第一天吃了一个红苹果,第二天吃了两个黄梨子,第三天吃了三个红桃子,第四天吃了四块巧克力,第五天吃了五片绿叶子。然后睡了一觉,醒来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故事里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于是我把它改编成了数学活动。把毛毛虫吃的藏在活动室各个角落,让幼儿扮演毛毛虫,寻找食物,找到相应食物“吃掉

15、”,吃一个红苹果时用一声“啊呜”来表示,将找到的苹果摘下贴到自己的肚子上,表示吃到肚子里。吃两个黄梨子时,发出两声“啊呜,啊呜”(以此类推)。这样一来,活动的气氛更加宽松了,孩子们的活动兴趣更加浓厚了,学习成效也较好。4、数学活动,故事角色融入化在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要求往往会被忽视。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很乐意帮助比自己能力弱的人,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请小班幼儿帮助动物宝宝:小鸡、小鸡、小鸭的顺序排队,学习交替排序时,小朋友就很乐意按照要求去做。在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懂得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乐于助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活动中,幼儿很自然的将自己融入

16、到故事情境中,作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创设故事式的问题情境,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5、数学活动,故事游戏参与化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当幼儿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游戏时,那就更高兴了。如学习按大小和颜色分类,老师扮演故事中的兔妈妈,小朋友自然就是兔宝宝。在游戏时,兔宝宝根据兔妈妈的要求,寻找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萝卜。在快乐的游戏中,幼儿轻松学会了按大小和颜色分类。二、鼓励幼儿自编数学小故事陶行知曾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才好?我以为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并提出:“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