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026854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第一节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一、水土保持林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地位在山区和丘陵区,不管从水土保持林占地面积和空间,从发挥其控制水土流失,调节河川径流,还是为开发山区,发展多种经营,形成林业产业进而提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等方面,水土保持林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水土保持林的功能1生态屏障2林业产业防护林体系:根据区域自然环境条件,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修养等林种为主体,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片、带、网相结合所形成的综合森林防护体系。防护林体系的形成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其自己的特征,各区

2、域、各类型的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即使是同一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地带所受到的灾害因子也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灾害因子,不同地区的防护林、不同林种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使全区不良生态环境因子得到改善,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有小到大逐步形成区域防护林体系。三、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水土保持林林种分水岭防护林护坡林梯田地坎造林侵蚀沟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石质山地沟道造林山地护牧林坡地果园特用经济作物池塘水库防护林山地渠道防护林林种的生产性用材林、经济林用材林、经济林经济林、果树用材林、饲料林、燃料林用材林、经济林用材林饲料林、燃料林经济林、用材林用材林、经济林用材林、经济林用材林、林特产品山地现有

3、林包括天然次生林四、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的技术模式其技术模式的主要基础是作好各个林种在流域内的水平配置和林种的立体配置。“水平配置”是指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平面布局和合理规划。“立体配置”是指某一林种组成的树种或植物种的选择,和林分立体结构的配置和形成。五水土保持林的配置学习文档仅供参考在不同的地形地貌部位上,根据水土流失的形式、强度与产生方式,安排不同结构的林分,使其在平面与空间上形成合理的布局,到达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按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的形式片、带、块等配置在水土流失地区不同地形地貌部位上,具有特定防护作用和生产目的的水土保持林。林种划分的依据:地貌部位、

4、生产目的。林种命名:混合命名法。总原则:以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为原则,根据水土流失特点与土地利用方向安排水土保持林林种。a.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b.全面规划,长短结合;c.考虑林种的特性,地形条件,水土流失特点;d.形成完整的水土保护体系与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在区域人工生态系统建设的总目标下,以优化土地利用为基础,以发挥当学习文档仅供参考地水土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潜力为依据,以防护林为主,与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用林相结合的科学布局,组成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生物学稳定、功能完善的防护林体系。林种内林分立体配置应强调的问题是:1针对防灾需要和所处立地类型和质量,合理选择树种或植物种;2

5、据所选定的树种和植物种,研究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恰当地处理好种间的关系;3林分密度确实定,除应考虑林业上确定林分的一般原则外,还应注意林种的防灾需要和应用树种、植物种的特性。二、坡面水土保持林一坡面水土保持或水源修养用材林1. 目的水土流失的山区和丘陵区坡面水土保持林主要配置在:1由于过度放牧、樵采等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山地坡面。2在小流域植被状况恶化的高山远山的水源地区山地坡面。3由于山地道路、水利工程或山区矿山开发而出现的大面积坡面裸露地方。2. 配置特点水源地区水源修养用材林的封山育林在这类山地依托残存的次生林,或草、灌等植物,采用封山育林以到达恢复水源修养林并形成稳定林分的目的。封山育

6、林除了政策、管理、保护等措施外,培育技术上主要是林分的密度管理和林分结构的调整等。1人工营造坡面水土保持用材林护坡用材林建议采用以下型式:a. 主要乔木树种行与灌木带的水平带状混交。沿坡面等高线,结合水土保持整地措施,先造成灌木带,带间距46m,灌木成活后,经第一次平茬,再在带间栽植乔木树种12行,株距23m。b. 乔、灌木隔行混交。乔、灌木同时栽植造林,采用乔、灌木行间混交。c. 结合农林间作,乔木或灌木营造纯林。二护坡薪炭林1 .目的、状况和特点目的: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源,控制坡面的水土流失状况:农村生活用能源严重短缺特点:薪炭林营造投资少,见效快,生产周期短;薪炭林作为燃料不污染环境;良好

7、的薪炭林,其水土保持及其它综合经济效益也不容无视。2 .树种选择1生物量高海南:尾叶桉、马占相思、赤桉、细叶桉、斑皮桉,2060t/hm2.a广西:窿缘桉,2.a四川:刺槐,;麻栎,2.a黑龙江:短序松江柳,2.a(干重)内蒙古:沙棘,2.a(干重) 2萌生能力强北方:沙棘、紫穗槐、柽柳、沙柳南方:木荷、红锥、黎蒴、桉树、相思、栎类、桤木及时平茬,多数可连续经营510代以上 3热值高 4适应性强3. 配置 1土地利用规划中,可选择距村庄居民点较近,交通便利而又不十分适于用作较高经济利用如农业、经济林、用材林、草场,或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作为人工营造护坡薪炭林的土地。 2规划主要考虑因素:薪柴需求

8、与发展潜力,人口密度与增长率,宜林地面积与森林资源,交通、自然与社会经济。 3造林密度在立地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密植,尽量造混交林;灌木北方xx,南方xo 4种植点以控制坡面水土流失、生物量高为原则。4. 经营薪炭林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经营形式,如薪炭专用林,用材、薪炭结合的块状、带状经营等。学习文档仅供参考大部分薪炭林采用再生能力强的灌木如柠条、沙棘、马桑等,同时,也可将一些乔木如北方的刺槐、白榆,南方的都榔、栋类乔木树种等以灌木状来经营。对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封山育林、轮封轮伐,或通过对低价值林分的改造,来获取和提高薪材产量。薪炭林建设要逐步由粗放经营向科学管理、集约经营转换,由单效益

9、向多效益综合开发利用方向发展。轮伐期、采伐期:新营造的薪炭林开始采收利用的年限。决定于树种生长特性、造林密度、数量、成熟期。年,34年,45年。适时采收,否则林木自然分化生物量会降低。23年:马桑、短序松江柳、蒿柳、沙棘、梭类、相思、密植的马尾松。1年:密植的窿缘梅、紫穗槐、胡枝子、刺槐;36年:栓皮杯、麻林;56年:马尾松、刺槐;米收:平荏季节南北方均以冬季为宜,沿海地区夏季平荏留桩高度:一般略高于地面即可标类-与地面平齐,以后逐次增高根颈处皮厚发芽困难大叶相思留伐桩高60100cm萌芽力高,条数多马占相思一一留伐桩高5075cm萌芽力高,条数多学习文档仅供参考沙棘-连根一起平掉提高分英力沙

10、枣在主杆萌枝处削枝取柴柏柳每隔78年地面平荏一次出现萌条数量少、纤细,老桩根开始腐朽时应将老桩刨去,重新整地造林作业方式5种矮林作业:指栽植的林分或林木到达经营目的时即采收年龄时全部伐除,利用树木自身萌芽或根奠性能,产生新的一代,每隔几年轮伐一次,如此反复多代乔木修枝作业法:用材林造林密度较大,中间进行一定次数和强度的间伐和修枝,在获取薪柴的同时促进林木生长中林作业法:在同一林地上既有乔木林又有灌木林的作业方式,使乔林和矮林相结合形成复层林冠结构。乔林采用皆伐的方式,每隔23年复采一次头木作业法:头木作业是利用一些乔木树种树干的萌生能力强的特性,在树干一定高度处截干,使树干顶端萌发出新枝。以后

11、每隔27年砍伐萌条一次,如此反复多代后主伐更新鹿角桩作业法:主要用于无萌芽更新能力的松类马尾松。在造林后56年冬季于树干高处,去主干上部两轮枝条,保留基干部的34盘枝条,截去枝梢,促进侧枝生长。以后每隔2年砍去侧枝梢和粗大的老枝作为薪柴。2000年农村需薪柴万吨标准煤,人均吨标准煤/人.年;平均薪炭林产量吨标准煤,则2000年全国应有万ha薪炭林。学习文档仅供参考三复合林牧护坡林1 .目的为恢复植被或人工培育牧草创造必要的条件,利用林业本身的特点为牲畜直接提供饲料,并保障牧坡或草场免于水土流失和大风、寒冻之害。2 .配置1树种选择a.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b.适口性好。c.营养价值高,含有较

12、高蛋白质和其它营养元素。d.生长迅速,在幼林时即可大量提供饲草。e.萌孽力强,平荏或放牧后能迅速恢复。f.除主要作为饲料树种外,应同时具有其它的经济效益。2梯田地坎造林注意事项杆插造林的树种:红柳、杞柳、乌柳;植苗造林的树种:紫穗槐、胡枝子、桑树、白蜡、文冠果;播种造林的树种:柠条、文冠果。杆插造林注意:杆插的角度位于铅垂线与地坎斜面法线之间。五水流调节林带1 .目的吸收地表径流,防止坡地水土流失,改善坡地水分条件2 .配置林带沿等高线走向;林带宽度与产流面积、降雨特性、坡长坡度、径流系数、林带入渗能力有关;林带间距与坡长坡度、土壤侵蚀强度、土地利用方式、降雨径流等因素有关;林带结构为紧密结构

13、。3 .适用:缓坡丘陵、漫岗区4 .林带宽度的计算、径流调节林带设计暴雨径流系数,24h暴雨量50mm,林地入渗率,上方农田坡长80m。林带宽度78m,即1:1024h暴雨量100mm:林带宽度1718m,即1:4524h暴雨量200mm:林带宽度5657m,即1:或3:4第三节山区水文网、侵蚀沟道的水土保持林一、土质侵蚀沟道的水土保持林一目的获得林业收益的同时发挥保障沟道生产持续、高效的利用;稳定沟坡,控制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的目的,从而为沟道全面合理的利用,提高土地生产力创造条件。二配置特点以黄土高原为例,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1侵蚀发展基本停止,沟道农业利用较好,沟道采用了打坝学

14、习文档仅供参考淤地等措施到达稳定沟道纵坡,抬高侵蚀基点的地区。此类地段应在现有的耕地范围以外,选择水肥条件较好、沟道宽阔的地段,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还可以利用坡缓、土厚、向阳的沟坡,建设干、鲜果园。造林地的位置可选在坡脚以上沟坡全长的2/3处。2侵蚀沟系的中、下游,侵蚀发展基本停止,沟系上游侵蚀发展较活跃,沟道内进行了部分利用。在有条件的沟道打坝淤地、修筑沟壑川台地、建设基本农田;沟头防护工程与林业措施的结合,如配置编篱柳谷坊、土柳谷坊,修筑谷坊群等;在已停止下切的沟壑,如不宜于农业利用时,最好进行高插柳的栅状造林。3侵蚀沟系的上、中、下游,侵蚀发展都很活跃,整个侵蚀沟系均不能进行合理的利用。对这类沟系的治理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距居民点较远又无力治理,采用封禁的方法;二是距居民点较近处,在沟底设置谷坊群,固定沟顶、沟床的工程措施并结合生物措施。基本控制侵蚀后,再考虑进一步的利用问题。三治理措施第一阶段侵蚀沟:农业措施,径流比较大时,修筑梯田吸收径流第二阶段侵蚀沟:远离居民点时封沟,全面造林、种草;离居民点较近、对交通、村镇、农田等构成威胁时,采取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治理措施,防止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学习文档仅供参考第三阶段侵蚀沟: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沟头、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