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讲义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026558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讲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重要反映了( )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的抵触D西方文明对老式文化的否认解析:解题根据“20世纪初”“阳历年”“三民对五权”分析,再联系影响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因素,即可鉴定项符合题目规定。答案:B2.9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文明结婚之简便”一画:“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摒除中国旧时婚礼之繁。沪

2、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这事实上反映了( ) 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B.老式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C.中国老式的婚姻观念已完全变化D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解析:材料中“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阐明老式观念的变化。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论述太过绝对。排除、C、D三项。答案:B3.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浮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重要反映了( ).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B民国时期辞别了森严的级别制度C.辛亥革命崩溃了中国的衣冠体制.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

3、进一步人心解析: 项开放说法不精确;、C两项中的辞别和崩溃说法不对;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服饰发生主线性的变化,以“西服”替代长袍马褂。变化了老式的具有尊卑观念的礼仪,取之以西方的平等的握手等礼仪。变化缠足、留辫等陋习等。答案:D4.(四川营山县回龙中学高一月测)“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解析: 根据材料中“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阐明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实行公历,而民间

4、仍然有实行农历过年的,反映了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故选择项。答案:5.近代出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这一评论反映出( )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近代工业冲击了老式观念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浮现D近代工业增进报刊业繁华解析: 题干的材料已经阐明是人们仍然用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规定来看待近代工厂的女工。女人到工厂工作与男女之间的平等的实现不是一种意思,故A项错误;近代工业浮现后,女人去工厂作工,具有封建思想的人看不惯,阐明是近代工业冲击了老式观念,故项对的;题干中没有浮现雇主与雇工的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规定只是评论的

5、内容反映的东西,不是报刊业自身的发展,更不是近代工业对报刊业的增进,故D项错误。答案:6下列社会习俗的浮现与革命思潮的推动有关的是(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阳历兴,阴历灭”“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A . C. D解析:(“别肠转如轮”把老式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是受外来侵略的影响;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选项。答案: D.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均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A电话 B.汽车C电报D.火车解析: 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于19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与题干中的诗所述特点

6、相符,对的选项是项。答案: D8.在中国多种老式礼教规范中,“男女授受不亲”是一种相称重要的方面。而在清末流行的诗词中却有这样的描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阐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大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种缺口。而与材料有关的突破口是( )A.交通工具 B社交场合C男女合校 D.男女合演解析: 材料反映了乘坐近代交通工具出行的情景,这种现象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答案: A9.(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月考)近代出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 )A近代交通工具变化人们的生活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

7、工具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核心信息“眼见双轮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马车及木船”,材料不可以较好的体现出来,具有片面性。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精确,最为全面,符合题意。答案: 10(广东肇庆市高一下期末)86年6月2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动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物质生活潮流的变化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核心信息“外国杂货”“广告的内容”等,结合所学知识,

8、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动”无从体现;B项属于无关项;D项的表述不符合题干“广告”,具有片面性。进一步可知,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对的答案选项。答案: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办的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中央日报.B.C. D.解析:本题考核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办报刊的识记。中央日报是国民党控制的报刊。答案:A12.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 )A.学习西方的渐

9、进性 .物质文化的多元性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 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解析:根据题中“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可知,中国的老式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步在中国存在。这体现出中国近代物质文化的多元性、社会生活的包容性、社会生活的多样性。A项学习西方的渐进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3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构造的变动B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C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解析: 材料中的“鸿”指鸿雁,在中国古代鸿雁代指书信,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在近代上海由于近代化的发展

10、,上海的通讯发生了变化,旧式的通讯方式被新的方式所替代,因此答案选择项。其她三项都是无关项。答案: C14有诗云:“从此千里争半晌,不必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A.电报 B.火车C电影 D电灯解析: 由诗的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故A项对的;火车是交通工具,故B项错误;电影是大众传媒,故C项错误;电灯是照明电器,故D项错误。答案: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一般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也许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白( )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网络变化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网络已成

11、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某些弊端A. .C D.解析: 本题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通讯技术发展的影响。据所学可知互联网具有负面影响,排除含的选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每题0分,共分)16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多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均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辨别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刘志琴服饰变

12、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节选自康有为188年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觉得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如下是一组图片材料。()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重要特性?(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0分)(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重要趋势?

13、(6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辨别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即可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衣服独异邦交不结”“中国宽衣博带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可看出康有为的主张及因素;第(3)问,从款式、颜色等角度回答变化趋势。近代时期服饰的特点是近代中国人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反映,新时期的服饰是人们追求潮流、个性的反映。答案:(1)严格的级别制度。(4分)(2)思想主张:主张易服。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10分)(3)趋势:由老式走向现代;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6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内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

14、十二年(187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报告,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什么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研究生,声光炳然。国内人民刊登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简介,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梁启超时报发刊词材料三1,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开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规定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达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刊登,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国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