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470205155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6.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 最苦与最乐课题最苦与最乐课型新授课授课方法小组讨论法、点拨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字词,了解本文作者。2.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责任意识,勇担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痛苦与

2、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文体知识议论文 (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驳论文

3、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读准字音循环(xn) 曾孙(zng) 赔偿(pi)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 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心直口

4、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新课导入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依据这个言论,我们是否可以说:“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没有理想!”呢?当然,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那么我请两个同学来说说看,你认为最快乐的事情以及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许都不同,故而认识也有不同。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今天我们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探究梁先生的苦乐

5、观,以及他是如何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章的标题是最苦与最乐,请阅读全文,梁启超认为什么是最苦的事情?什么是最乐的事情?明确:第1段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第4段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你是怎么快速关注到这些句子的?明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这些句子都运用了什么句式?设问句2.根据标志性句子,文中哪些段落围绕“最苦”展开?哪些段落围绕“最乐”展开?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层次?明确:第1-3段 最苦;第4-5段 最乐;第6 质疑然则是“既然这样,那么”的意思,所以第5段是在第4段说理的基础上。【深入赏析,梳理内容】1.在阅读完梁启超先生的

6、文章后,老师觉得梁先生有些啰嗦,所以我大刀阔斧修改了一下,请大家阅读“最苦”的部分,比较一下,老师和梁先生的说理,谁更好?作者是如何引出“最苦”观点的?文章第1段,老师是直接亮出观点的,但作者并不是这样,他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追问:作者先提出了几种现象,作者提出了哪些现象,为什么是这些现象,作者对此持有怎样的态度?)明确:作者先通过设问,提出贫、失意、老、死这些现象,这都是普通人眼中最苦的事情,“不是”“不是”“都不是”作者对此持有否定的态度。作者通过否定这些答案引导读者去思考新的答案,与读者普遍的认识形成诧异,引发深入思考,同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显得突兀。2.同学们能为老师解惑一

7、下吗,为什么最苦不是贫,不是失意,不是老病死,而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病死:达观(解释知足、安分、达观的词义,三个现象的共性特征是什么?共同点是有排解的途径,所以不苦)知足、安分、达观是满足现状,不做额外希望,看得开的意思。因为贫、失意、老、死都是可以排解的,所以不苦。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则指的是该做的事没有做完,这样就会感觉有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无法排解)3.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

8、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4.请尝试用“之所以.是因为.”串联起第1段和第2段的关系。明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因为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之所以虽贫不苦,是因为人能知足。)失意吗?不是。因为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之所以虽失意不苦,是因为人能安分。)老吗?死吗?都是不是。因为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之所以老病死不苦,是因为人能达观。)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第

9、1段与第2段具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第2段围绕第1段的两组回答进一步解释原因。小结:(梁先生的说理比老师好在哪里?)经过同学们的解答,老师明白了梁启超先生说理好在借助普通人眼中最苦的事情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既能引人深思又能更好证明自己观点。先论证了为什么贫,失意,老病死不是最苦的,因为他们都是可以排解的。而背负未来的责任就是该作的事没有做完,则会感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而之所以最苦,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我们借助关联词串联起第1段与第2段,发现具有这样的内在逻辑关系。第1段提出自己的看法,第2段为这些看法提供理由。5.对于作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张表格呈现

10、。背负未来的责任是什么?最苦的表现最苦的原因该做的事没有做完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6.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第三段,比较老师和梁先生的说理有什么不一样?明确:作者举了一些例子。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作者所举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点?明确:(1)都是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举了具体的事例对这一点加一具体的展开,并且这些事都会带来痛苦的感受,且无法解除。(2) 都是生活中的例子,选取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例,与广大读者的关系比较贴近,使自己的说

11、理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3)都是对他人责任没有解除的情况。7.请继续完成表格,并思考第3段与第2段有什么关系呢?背负未来的责任是什么?最苦的表现最苦的原因该做的事没有做完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第3段的四个事例对第2段中“该做的事没有做完”进行具体展开,“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回应了第2段“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的最苦表现。进一步强化最苦的原因责任没有解除所以

12、最苦。第3段是对第2段的具体阐释,突出对他人的责任没有解除所以痛苦。8.接下来,作者由此及彼延展到“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句中的如此指代什么?明确:该做的事没有做完,是再苦没有的了。9.为何都是如此呢?我们来梳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填写表格。明确指代内容,补入关联词。 1.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2.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3.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4.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5.一生

13、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6.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7.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原句每句话写了什么(明确指代内容)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补入关联词)1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责任来源于应该做且力所能及的事,可以是对于他人、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2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自己立志要做的事也是一种责任。是对于自己的责任。与上一句形成递进关系,从对他人到对自己,我要做的事就是责任。3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

14、时刻刻监督在后头。这责任是指1、2句中提到的“应该做且力所能及的事”和“立志要做的事”承接1、2句,引出第4、5句。因为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4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责任未尽的痛苦所以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5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责任未尽的痛苦与第4句是递进,由一日到一生,强调责任未尽的痛苦。6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这种苦痛”指责任未尽的苦痛7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这个”指责任未尽的

15、苦痛与6句是因果10.在这一部分,作者将责任未尽的痛苦推而广之,使议论更加深入。老师觉得这句话的语序有点奇怪,不合常理,所以修改为“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是如此。”你认为可以这么修改吗?为什么?明确:不能,家庭到社会、国家,责任范围逐步扩大,把自己的责任放在最后,是因为责任归根到底是自己加给自己的,尽责的关键是对自己负责。11.请用关联词小结第3段的主要内容。只要是我应该做、能够做得到的,(而且)打主意要做的事,就是给自己加了一层责任。(如果)责任没有尽,(那么)就会感到痛苦。(因为)这种苦痛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这种苦痛是最重的。12.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