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0097177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实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觉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共享。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华蜜的精神被世人仰慕,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长。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干脆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

2、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接着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索,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缘由。学生没有亲身经验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垮家园的片段,随

3、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洁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相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课文其次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

4、苦,遇到哪些危急,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相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苦,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坚韧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老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阅历,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宏大。最终治水胜利了,老百

5、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谢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白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宏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挚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挚友由于缺少生活阅历,小挚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老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在教学中,我发觉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老师平常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

6、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文本解读大禹治水是一篇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遥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妙的印记难度颇大。教学中应留意深化钻研教材,依据低年级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讲故事、看插图等多样手段,在学生读、说、听、思等言语实践活动中将识字、学词、学句、知文有效结合起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朗

7、读课文。2.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大禹为民造福的宏大精神。教学重点随文识字,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治 洪 形 理 制”。教学难点读好课文中的长句。理解“治理”“地形”“制服”等词语的意思。教学打算ppt教学过程一、初识“大禹”,揭题质疑:1图片初识禹。小挚友们,喜爱听故事吗?今日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故事了。这个故事里有个英雄,他的名字叫“禹”,为了表示对他的敬重,人们又叫他“大禹”(板书大禹)。我们一起读读他的名字。(学生齐读)关于大禹的传闻可多了,其中“治水”的故事留传最广。2随机识“治”字。(1)“治

8、”是生字,谁能读好?(板书 :zhi )(2)这个字你在生活中见过吗?你来说说。你们已经会在生活中主动识字了,真好!小挚友们,那你们肯定知道治理河水可以说成治水,医治疾病就叫治病,治理国家就叫治国。(3)治的用处可真大,我们一起来写好它。(一三两笔对对齐 当中一点往外提 撇折夹角小写灵巧 台字宽宽靠右边)生描红。3读题引思索。(1)今日,我们就一起读读大禹治水的故事齐读课题。(2)读了课题,关于这个治水的故事(标红),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引导质疑)理答:治水的缘由、经过、结果。设计意图以“故事”开篇,调动学生的阅读爱好,简洁干脆地切入课题。随文教学“治”字,在与学生边聊边答的过程中,激发学生

9、主动识字的欲望,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加以词语的理解,降低难度,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生字运用启发性的儿歌,增加写字的乐趣。二、初识洪水,借图促读:1.读图知洪水。那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让我们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看,发生了什么?洪水。小挚友们,你们知道洪水吗?(学生说知道)那就请你来说一说(洪水是什么样的?)。2.故事学“洪”字。是的,其实洪水是一种特别严峻的自然灾难。这个“洪”字里还藏着一个故事呢。传闻古代有一位很厉害的水神,他的名字叫“共工”,他一生气就要发大水,在“共”的旁边又加上了一个三点水,变成了“洪”。这个字你记住了吗?汉字中还藏着故事呢,多好玩呀!来,读读这个词。(齐读)3.情

10、境读短语。(1)(回到图)这水那么大,那么急,这就是课文里所说的滔滔的洪水(引读)朗读评价。我们一起读一读。(2)滔滔的洪水来到了村子,农田呢?(请学生说也可以说成再出示:沉没了农田(你读)。房屋呢(请学生说),也可以说成-冲倒了房屋。(真了不得,两个多音字都读精确了。)谁再来读。(了字读得真好听,轻声又轻又短,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是啊,洪水害的老百姓都没有家可以回了,这就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4.短语促读文。 短语入文,读好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洪水危害。设计意图奇妙地利用课文插图,以“趣”促“学”,通过生字故事帮助孩子识记生字,加深印象。同时,老师语言的渲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

11、身文本中学习,水到渠成。通过有效的评价语言达成学问点的训练,不留痕迹。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1.自由读课文。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那禹,是怎么治水呢?请大家打开语文书,自由地读一读故事。2.按序来读文。(1)其次自然段:a关注轻声,读准词串,读好短语。第一关: 其次关: 第三关:(难度加大,轻声小“了”来帮忙)吃尽 千辛万苦(吃了许多苦) 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 千山万水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 九条大河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 九座大山 (许多座大山) 劈开了九座大山大禹怎么治水的呢?我们来看看其次自然段。这一段故事挺长,怎样才能读得很通顺很流畅呢?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第一竖排,

12、谁来试一试。四字词语谁来读?诶,我还会变呢!词和词在一起,还可以连起来变成一个短语呢,怎么样才能读得自然好听呢?瞧,故事的语言就是这么好玩。b结合图片,结合词串,理解词意。察看水流和地形 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借助图片,理解“地形”,相识“形”字。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为的是什么呢?出示:察看水流和地形 引读地形(后鼻音)你知道地形什么意思呀?地形:就是大地表面的形态。示图:我们的大地(让学生说)有高,有低,有山,有水,这就是地形。看着图,再来读读这个词,印象就更深了。这个形也是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吗?(请学生说)。跟着老师来写写这个形。老师范写。(杉字旁已经学过了,又和老挚友见面

13、了。形字有三丿,有高有低,有短有长,就像地面上凹凸错落的大山,长短不一的江河。描的时候要把三丿描好看,力气送撇尖。借助短语,理解 “治理”,相识“理”字。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这样为的是?出示: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读一读)为了治水,大禹请学生齐读,大禹就是这样治理洪水。(出示治理洪水)写好“理”。怎么记住这个字呢?(运用熟字记生字,也是记生字的好方法。好,看着笔顺图自己写一写。 斜玉旁,横等距,长长短短有条理。)c短语回文,分组朗读,读顺本段。来,读好了短语,老师现在把它们送回课文中,信任你肯定能读好。点读,男女生读。设计意图第一课时,正确流畅地读是重点。指导学生有方法地提高朗读水

14、平,通过词语-短语-句子的方式,分解难度,帮助学生逐步达成,激发自信。嬉戏的加入,师生的合作读掀起整节课的小高潮,不仅调整了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在嬉戏中巩固了短语的读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故事语言的乐趣。同时,奇妙地支配生字的教学,关键笔画地书写借助简短的儿歌指导学生,便于接受。(2)第三自然段a 借助图片,听讲故事,入情入境。大禹治水还有许多小故事呢。出示图,这幅图就讲了其中一个故事。老师讲给你们听一听。b 关注数字,尝试练习,读好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课文的第三小节就讲了这个故事。这个小故事里,数字特殊多,留意了这些数字,这个小故事就读好了。生读。你看,这些数字告知我们大禹治水吃尽了辛苦

15、。其实这个故事就是闻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字在图上)齐读。(3)第四自然段a追溯字源,学写“制”字,理解“制服”。(洪水被制服了)点红:制服。谁来读这个词?这个制里有个你熟识的偏旁,是利刀旁,它和什么有关。出示古文字,我们来看看“制”文字演化。制在古时候就是指用刀修剪树枝,(刂泛红)所以右边有个利刀旁。这里的制服是指大禹用工具、才智和力气折服了洪水。你看,依据字形,我们就能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也是学生字的好方法。写好制。这个“制“字有些难写,我们该怎么制服它呢?有个小窍门。一竖要挺直,轻顿笔,竖有力。b了解结果,齐读全段,感知心情。c结合情境,理解词意,“代代相传”。 渗透传闻的文体特点。这个故事发生在四千多年以前,为什么我们还能读到呢?老百姓为了纪念它,就把大禹的名字和他治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