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008742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一古建筑保护的原因中国的古建筑, 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 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 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 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 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 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 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 破坏的程度极大。 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 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 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 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 难见始建时的痕迹。因此,保护他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古建筑是历

2、史的例证, 是文化的载体, 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同样也是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从现在开始保护中国古建筑, 从我们当代大学生开始保护古建筑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保护古建筑不是盲目的,也不是随意的, 它需要有理论的支撑与观念的普及, 更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积极的鼓励, 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国古建筑保护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找出中国古建筑保护阻力的源头与成因, 分析其形成的过程及其造成的危害, 了解大众所持的主流态度与看法,并最后能够探寻到一条引导民众共同重视与保护古建筑的新道路。二古建筑保护相关法规一保护对象的界定1、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1文物 文物古迹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

3、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 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遗址、 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 GB 50357-2005 受国家保护的文物范围包括:(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

4、、 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2 本准则适用的对象通称为文物古迹。 它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 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文化遗址、 古墓葬、 古建筑、 石窟寺、 石刻、近现代史迹及纪念建筑、 由国家公布应予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 村镇, 以及其中原有的附属文物。 摘自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2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 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各时代重要

5、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2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 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 摘自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3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 GB 50357-2005 2. 历

6、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地段、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等1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经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称为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应具备以下条件:1 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2 构成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原物;3 历史文化街区用地面积不小于1hm2;4 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用地面积宜到达保护区内建筑总用地的 60 以上。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 GB 50357-2005 本条例所称历史文化街区, 是指经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留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近代和现代史迹比较

7、集中,能够较完整、真实地表达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 2历史城区历史城区城镇中能表达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 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本标准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 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 GB 50357-2005 3)历史文化保护区4 历史地段历史地段保留遗存较为丰富, 能够比较完整、 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 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 GB 50357-2005

8、5)历史街区6 历史风貌区查了自己有的所有法规、标准及条例等等, 又通过网络搜索,但都没有查到关于 “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的准确界定和定义3、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1 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2 历史文化名城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 GB 50357-2005 2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具备以下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

9、存文物特别丰富;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四历史上曾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军事要地,或者在近代和现代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 或者传统产业、 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或者集中反映地区建筑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 三 . 长征古建筑保护的具体案例土城古镇1.1.1 空间格局古镇的历史街区四山围合,二水环抱,其布局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依山就势, 街道 与建筑物沿赤水河呈二级台地分布, 形成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形态, 并有机地附着于自然环境形态之中, 与自然山水的三维空间结构浑然一体, “山水城” 交相辉映, 相

10、生相息。充分表达了山地居民与自然环境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 以及追求 “天人合一” 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和环境观1.1.2 布局形式从平面形式来看,历史街区呈线形网状的布局形式,即建筑群的空间骨架呈线型特征,建筑则顺应山势,沿等高线展开,形成条线状分布带,有假设干梯道与水码头贯穿。历史街区的建筑充分表达了其受山地环境所影响, 表现出来两种基本布局的方式。 一种是位于山脊时, 总体布局沿等高线的变化呈外凸的弯曲形式, 具有离心、发散的感觉, 视野 开阔,利于自然通风。另一种是位于山坳时,总体布局沿等高线的变化呈内凹的弯曲形式,具有向心、 内聚的感觉, 虽然通风条件比不上外凸形式优越, 但从心理感受方面

11、来讲, 由于 可以借助于周围的山体作为屏障,因而具有更多的安全感。1.1.3 建筑组群街区内的传统建筑依山就势,采取分阶筑台、临坎吊脚等方式,沿等高线层层布置, 很自然地形成了层楼叠宇的群体风貌。 建筑的布局上, 顺应山势走向,形成前低后高的整体格局, 这种层叠的布局使其立面及空间层次比平地建筑要丰富而深厚得多。 从群体艺术效果来看, 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充分挖掘了山地条件下独有的造型优势, 利用山地河谷区地势高低错落, 视野宽阔,既可以仰视, 又可以俯视特点,对位于地势高处的建筑每每注重其四方立面的造型组合与构图, 以取得“前后顾盼景自移”的动态美感;而对处于地势低处的建筑则除此之外,还更加注

12、重其屋顶平面即第五立面的造型与构图,以获得“高低俯仰皆成画”的全方位美感。传统场镇历来已久, 由早期的草市发展而来。 场镇以街道作为控制全局的轴线, 整体规模很小, 除了具有交易功能以外, 还有更多的社会功能, 在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 在场镇内除民居宅院, 还有寺、宫、 庙、 殿、庵等多种建筑形式, 功能丰富,这些丰富的建筑类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土城的传统场镇,以“街”为主体,由下街、中街、河街组成,商业活动、家庭起居、邻里交往都以街展开。 赶场天的交易也就在这条街狭窄的巷子里进行。 走南闯北的商贩, 择 日下山的村民,聚集在了这个地方,也使得这条街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13、。( 1)从上场起:河街头,为香火蜡烛,灯笼草鞋,生干瓜果,烟茶市场。( 2)坳口上,是袁、罗两大姓的地盘,豪富集中,权势相峙,也为医药货栈分布街段,郑精明经营的中西药房, 魏吉安经营的中药房, 都曾兴旺一时。 此外还有一家铺面很大的水烟铺。 这一段街是酒肉臭的 “朱门” 和阔绰的 “公寓” 集中点, 也是生活的销金窟, 脂粉窝。( 3)皮匠弯,是整个场镇的中间部分,绸缎铺、客货栈、烟酒馆、五金日杂、油盐酱醋、 糖食针线, 几乎无所不有, 是“商贾云集, 百货骈臻” 的闹市区。 在这段街生活的人们,企求的、向往的、追逐的、奔忙的,一个是“财”。一个是“食”。( 4)高坎街到大庙上的一段,是粮食

14、市场。每逢三、六、九场期,四乡的农民和粮商把粮食运到这里成交出卖。在这两个地段生活的人们,有穷有富,苦乐不均,有“一家有米百家求”囤满仓实的米贩粮商,也有生活在他们背后的贫民窟,“栖流所”的饿肚者。( 5)最后一段下街。因为盐号就设在这一段的开头,所以这一段的多数人无论水上陆地,无论人措马驼,都以盐运为生活的依靠。这一段的人富的不多,是穷人最集中的地区。水上运输一苦二险,陆上盐运,日晒雨淋。1.3.1 街巷空间如果把土城的历史街区视作一个肌体, 那么街巷无疑就是它的血脉。 街巷不仅是物质的载体, 街巷空间更是传统空间中的典型代表, 是土城人民生活的场所和舞台, 承载着土城人民的生活和记忆。街巷

15、空间不仅是交通功能复原,赋予其展示、商业、文化、娱乐功能,更重要的是再现其历史文化氛围,表达历史文脉。街道采用石板铺砌,道路的自由变化根据地形地势进行变化,由于古镇街道宽窄不一,长短各异,蜿蜒曲折,非常自由。沿街建筑的凹凸进退,排列出街道空间的大小开合,产生了人们停留驻足的交往空间;地势的起伏变化, 使建筑立面随之有序地高地错落, 产生出丰富的立面效果。 当行走于这样的街道中, 视线会随着街道的变化而形成自由的游走, 所看到的景物随之改变, 产生了视觉上的层次感和动感。( 1)街巷交点: 历史街区与新街区交汇相接的两个点, 位于长征街、 团结街的入口处,场地宽阔,是传统场镇的入口空间。( 2)场镇入口:街巷相交或转折的空间节点,也被扩大为历史街区的景观节点。在古镇历史街区的其他地方还分布着多个小型集散空地,可称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