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药理作用与机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006709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丙泊酚药理作用与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丙泊酚药理作用与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丙泊酚药理作用与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丙泊酚药理作用与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丙泊酚药理作用与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丙泊酚药理作用与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丙泊酚药理作用与机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丙泊酚药理特性药理作用与机制1 麻醉作用作用于突触, 调节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及前后膜受体的功能达到麻醉作用。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肾上腺素:非竞争性抑制K+Na+ 引起的通道来减少谷氨酸的释放;去甲Ca2+ 内流 , 抑制 K+ 诱发 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酰胆碱:抑制在大脑中有区域选择性, 不同部位抑制程度不同。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浓度依赖性增强K+引起的C-氨基丁酸的释放, 也能增强甘氨酸的释放。2 神经保护作用能减少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可能抑制凋亡, 使细胞凋亡和嗜酸性改变明显减少。可能与防止线粒体肿胀有关。3 丙泊酚与止吐作用: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中心的皮质反射束相

2、互作用, 产生止吐作用。非竞与边缘系统呕吐争性并呈剂量依赖式作用于 5-H T3 受体。单用或与 5-H T3 受体抑 制剂合用可作为术后和化疗患者预防恶心、呕吐的药物。4 免疫调节作用对许多细胞因子有明显的影响:明显减轻应激时辅助性 T 细胞 1/ 辅助性下降 , 减轻手术应激导致的免疫不良反应T 细胞8 。2( Th1/ Th2)比例 的增加危重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 IL)- 1B 、IL- 6 及黏附 , 减少中 性粒细胞肺部浸润 , 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5 器官保护作用:对心、肝、肾等多种器官可能是由于丙泊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和自由基清除作用6 对癫痫持续状态的作用大剂量可以终止

3、许多患者癫痫持续状态, 且麻醉效应很快恢复显副作用所以癫痫持续状态传统疗法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时替代治疗,并无明,是有效的有抗惊厥作用。当用丙泊酚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时 , 大剂量丙 泊酚使用时间应控制在 48 h 内, 并注意丙泊酚输注综合征。* 但是,大剂量长期应用丙泊酚治疗持续性癫痫发作增加死亡率 , 因 此不主张把丙泊酚作为常规治疗方法。7 遗忘效应损害长时程记忆力损害长时程增强维持的效应可能和 A-氨基 -3-羟基 -5-甲基恶唑 -4-丙酸 ( AMPA ) 受体有关8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术中和术后早期, 丙泊酚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内流和释放, 但出血时间并不延长 26 25减少

4、Ca2+在不同剂量对血小板聚集有不同作用:40 Lmol/ L 时, 能增强 ADP 和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小板第二聚集时 相, 但并不影响第一聚集时相。还增强花生四烯酸 ( AA) 导致的血 小板聚集。在 100 Lmol/ L时能抑制上述现象, 同时抑制AA 导致的血栓烷A2 ( TXA2 ) 的形成, 但对前列腺素( PGG2 ) 导致的TXA2 形成无作用。说明丙泊酚能抑制环氧合酶1( COX1) 的作用。而丙泊酚又能增强 TXA2导致的肌醇1, 4, 5 三磷酸酯的形成。在 ADP 作为致聚剂存在的情况下才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 并且其作 用与红细胞或白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性 。损害血小板

5、的功能。9 镇痛作用:脊髓在丙泊酚的镇痛作用中起了重要作用快痛:应用丙泊酚0. 25 mg/ kg可以明显提高痛阈, 减轻激光刺激诱发的快痛。慢痛:对于长期头痛 , 有研究表明丙泊酚 2. 4 mg/ kg 减轻疼痛程度和止痛药的用量。因此 , 对于慢性疼痛静脉注射并不能, 目前看来丙泊酚还不适于临床应用。体内过程分布单次静脉注射丙泊酚后 , 由于在体内迅速再分布 , 血液中丙泊酚量 很快下降。丙泊酚具有很强的亲脂性 , 故进人体内后能从血液迅速 分布到血管、脂肪含量较高的组织 , 包括脑、心、肺等 ; 而向血流 灌注缺乏区如骨骼、肌肉等的分布较为缓慢。从中央室消除速率常数比其他转运速率常数大

6、很多 , 这说明丙泊酚 在体内分布的同时进行快速地消除。代谢主要在肝脏代谢, 9 0 % 的药物在肝脏代谢为水溶性的今经基丙泊酚 , 再在其他组织中通过葡糖昔酸和硫酸盐的共扼作用 , 生成无 活性的最终代谢产物 1或 4 一葡萄糖醛酸或硫酸根丙泊酚 持续输注在肝移植无肝期 , 其血药浓度升高 , 说明丙泊酚的肝外代 谢并不能完全替代肝脏代谢。肝硬化病人的总清除率并没有明显的减少, 表观分布容积要比控制组高。因此肝功能障碍并没有改变丙泊酚的最终消除半衰期 , 这也 证明了丙泊酚可以在有明显综合征的病人中得到安全使用。排泄最终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在尿内以原型排出者不足 1% , 随粪便 排泄者仅

7、2 % 。清除率超过肝血流量 , 故认为有肝外代谢与肾外排 泄代谢与排泄很快, 故苏醒期迅速而完全。不良反应1、对循环的影响( l ) 直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2 ) 抑制 内质网对钙离子的提取,从而抑制心肌收缩力。( 3 ) 抑制循环压力感受器对低血压的反应。(4 )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和阻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2、呼吸抑制作用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在用药后一分钟既可出现, 发生率高达87 % , 有时在复苏之后还会发生。这种作用与剂量有关,正常诱导剂量下不成间题,剂量达到3.0 m g / k g时,则问题相当严重。3、过敏反应。症状表现为: 低血压、尊麻疹和支气管痉挛有人认为丙泊

8、酚本身并不引起过敏反应, 引起过敏反应的是增溶剂。产生与补体C 3 和 C 4 有关并需强调指出含有c r em o p ho r E L的制剂的危险性。参考文献张晓刚,蒋宗滨 .丙泊酚的过敏反应 . 现代医药卫生, 2008 , 24 ( 17) : 2606-2608.张琳虹 ,季波 , 张杏莹 ,翁少敏 . 丙泊酚的作用机制及非麻醉作用 .山西 医药杂志 ,2011,40(8):780.刘强 ,洪江 , 李晓宇 .丙泊酚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新应用 .中国临床药理 学与治疗学 ,2010,15(7):836-840.杨婉花 ,陈冰 , 李娟 .丙泊酚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概述.中国药师,2008,11(10):1243-12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