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恢复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70042187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恢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恢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恢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恢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恢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恢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恢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恢复吴协保 【摘要】 Current status of karst wetland resources in Huixian of Guiling was reviewed,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wetland was analyzed. Technical approaches, objectives, program activities and critical technical measures of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2、 restoration were proposed,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hel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Karst Wetland Park in Huixian of Guilin.% 摸清了会仙喀斯特 湿地资源现状,分析了会仙喀斯特湿地保护与恢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湿地保护恢 复的主要技术思路、目标以及湿地保护恢复工程的主要内容与关键技术措施,以期 为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指导与帮助。【期刊名称】湿地科学与管理 【年(勤期】2014(000)002 【总页数】3页(P20-22) 【关键词

3、】会仙喀斯特湿地;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恢复 【作者】吴协保【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湖南长沙410014【正文语种】中文会仙喀斯特湿地地处广西桂林临桂县会仙镇境内,主要有眭洞湖、分水塘与古桂柳 运河等湿地,是漓江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典型的、近自然的喀斯特湖 泊、沼泽湿地,是湘桂走廊”候鸟迁徙的必经通道,对广西和桂林地区起着极其 重要的生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该湿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胁迫, 从上世纪50年代20余个湖塘、湿地面积25 km2萎缩到如今不足6 km2,且湿 地退化趋势仍在继续,生物栖息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修复和保护会仙喀斯特 湿地已刻不

4、容缓。为此,桂林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设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 园,对会仙湿地进行科学保护与修复。1湿地资源现状参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的湿地分类系统,2011年对广西桂林会仙喀 斯特湿地资源进行了调查,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四大类; 永久性淡水湖、永久性河流、喀斯特溶洞湿地、草本沼泽、运河输水河、水产养殖 场、稻田7个湿地型,规划的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493.6 hm2,见表1。表1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类型?2湿地资源特点2.1湿地类型多样,湿地景观突出湿地类型多样,以天然湖泊与沼泽湿地为主体,由桂林热带峰林地貌所形成的漓江 峰林峡谷、遇龙河峰林宽谷构成了桂

5、林山水,是以水”为核心的三大自然景观之 一,也是世界性的旅游景观资源。眭洞湖中喀斯特孤峰挺拔、湖水清澈、水草茂密, 鸟语花香,尽显田园风光秀色;古运河内荒草迷离、两岸沼泽散布,野趣盎然,让 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2.2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湘桂走廊”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停歇地湿地公园共有维管束植物108科241属316种,其中国家H级重点保护植物野生 稻1种。湿地公园有陆生脊椎动物234种,隶属于4纲23目67科,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 护动物东方白鹳1种,国家H级重点保护动物18种,除虎纹蛙之外,其余保护物 种均为鸟类,体现湿地公园处于湘桂走廊”中候鸟迁飞的必经之地。湿地公园有46种鱼类生活,隶属于6

6、目16科39属,其中广西特有鱼类桂林薄 鳅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的鱼类11种。2.3湿地生态特征典型,科研保护价值高会仙湿地是漓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睦洞湖为中心的岩溶湖泊在我国中低纬度 低海拔地区极为罕见,是研究岩溶地貌、水文结构、地质演替的最佳科研场所,保 护价值极高。湿地公园覆盖了陆地植被一湿生植被一挺水植被一沉水、浮水植被 的完整植被序列,植物资源丰富,湿地生态特征典型、自然。以芦苇、萤蔺为主的 大面积草本沼泽及沉水、浮水植物在广西乃至全国岩溶湖泊中甚少,是实施湿地生 态修复的天然参照物。2.4文化底蕴深厚,是重要的生态文明基地湿地公园有1 300多年

7、历史的古桂柳运河,作为我国岭南漕运奇迹之一,是古代 联接中原地区、沟通桂柳的重要通道,全长15 km,现存陡门、石桥及碑刻文物 20余处。此外,还有灿烂的稻作文化、农耕文化与水利文化等,诞生了白崇禧等 多位历史名人,且保存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与地域文化等。2.5湿地斑块相对破碎,正处于逆向演替中湿地公园内农田、沼泽、河流、湖泊、库塘交错分布,整体性不强,人为干扰严重。 近50多年来由于人类对湿地的不适当干预,当地农民一方面通过湿地大量围垦养 殖,造成湿地斑块进一步破碎。据估算,目前会仙湿地的垦殖率至少在60% ;另 一方面又可通过湖塘取水作为农田灌溉,打破了湿地固有的水分平衡。且近期降雨 量减

8、少、气候变暖加剧了湿地退化,湿地之间原有的水文交换机制严重受损,湿地 生态功能下降,启动保护工程迫在眉睫。3湿地保护与恢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1湿地面积呈缩减趋势近年来,桂林会仙湿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喀斯特湿地生态系统及 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湿地生态功能呈下降趋势。3.2湿地保护与恢复投入不足目前,桂林市会仙喀斯特湿地保护与恢复还没有稳定的投资来源,湿地保护和恢复 的投入严重不足,相关工作难以开展,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保护和有效恢复。3.3公众对湿地的认识不足,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较大广大社区群众对湿地及其生态功能认识不足,湿地保护宣传工作滞后,公众湿地保 护的意识十分淡

9、薄,在社区经济发展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比较突出。3.4面临的具体生态胁迫问题1)水体污染问题。农村生活垃圾与生产废弃物,随意丢弃,甚至直接倾倒湿地之中。 另外湿地公园周边为大面积农田及水产养殖场,面源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突出。2)有害生物入侵问题。水葫芦、克氏原螯虾和福寿螺的孳生、蔓延及河道堵塞,导 致湖泊水体交换不畅和湿地生态功能退化。3)自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由于人为活动频繁,自然沼泽湿地逐渐萎缩,湿地生态 系统的调节功能降低。4湿地保护恢复建设思路与目标1)建设思路。将会仙喀斯特核心区域整体申报国家湿地公园,纳入国家湿地保护 范畴;成立由临桂县人民政府牵头,县林业局为主体的湿地保护

10、管理机构,落实保 护管理人员,建设基础设施,实现管理常态化、规范化。2)主要建设目标。水质维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 的III类水质标准;建立湿地类型多样、结构完善、功能完备、水体交换通畅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建立职责分明、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保障湿地公园的持续运转;营建良好的野生动物栖息生境,打造成湘桂候鸟迁徙走廊的重要停歇地;打造成以古桂柳运河、生物多样性文化为核心的桂林国际旅 游度假区的重要生态文化基地。5湿地保护恢复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5.1保护管理基础能力建设 5.1.1湿地保护管理站建设湿地公园实行湿地公园管理处、湿地保护管理站二级管

11、理模式。规划湿地公园管理局设在会仙镇人民政府,并设立睦洞村毛家中心管理 站1处,并在老斗门、督龙、狮子山设立3处保护管理站,承担起湿地公园的保 护、管理与科研监测等职责,主要建设包括保护管理办公用房及配套设施、办公设 备等。5.1.2保护管理设施建设主要是通过确标立界,设置保护标志牌,明确湿地公园范围。在各级保护区域及重点保护地段设置相应的标志牌,更好地保护典型的生物资 源及栖息环境。设立4块湿地公园界碑,共埋设108个界桩。5.1.3巡护监测网络建设巡护监测网络建设包括巡护道路、巡护车辆和船只等。 巡护道路:在巡护路线设计上应尽量与公园的园路布置相结合,其中自行车巡护道 路长8.7 km ;

12、步行巡护道路包括木质栈道、环保透水砖路、石板路和水泥路,规 划长度15.2 km ;巡护设备:规划购买巡护摩托车7台,巡护车1台,巡护自 行车8辆、小型电动船只1只;人力船8只(4个保护站各2只),满足日常保护的 需要。图1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恢复技术流程示意图5.2湿地保护工程5.2.1督龙生态滤场为减少农村污水、库塘生产用水与地表径流汇水对湿地公园水 质的影响,在水陆交错带督龙构建湿地生态滤场,缓解水体富营养化及提高水体透 明度,并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规划湿地生态滤场面积40.3 hm2。5.2.2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工程对会仙喀斯特湿地内现存的植物大熊猫”一野生 稻原生种及其生境地进

13、行严格保护,划定保护范围,设立铁丝网围栏,加强巡护与 监测,随时掌握生物资源的动态变化。5.2.3古桂柳运河历史遗迹普查与保护工程对湿地公园及周边的湿地文化资源开展 一次全面普查,特别是在古桂柳运河河道、石桥、陡门等地实施抢救性保护,尽量 保持遗物的原貌;主要恢复古桂柳运河的上陡和分水塘处的东陡,维持其平衡良丰 江和相思江河水水位的作用。5.3湿地恢复工程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恢复技术流程见图1。5.3.1水禽栖息、地恢复工程1)草滩地类水禽栖息、地建设。该类栖息、地主要包括以莎草和苔草为主的莎草草丛 植被,主要水禽有野鸭类,规划面积2.3 hm2。2)草本类水禽栖息、地建设。该类栖息、地

14、水生生物种类丰富,是鹭类、鸭类、鹬类等 越冬水禽的主要觅食和栖息场所。可供选择的乡土植物包括香附子、扁穗莎草、萤 蔺、荸荠、谷精草、鸭舌草、灯心草、沿阶草、止血马唐、看麦娘等,规划面积为 6.2 hm2。3)森林乔灌木类栖息、地建设。该类栖息、地是鹤类、鹭类等越冬与迁徙水禽的主要 栖息场所,对鸟类栖息意义重大,可供选择的乡土植物主要有旱柳、乌柏、苦楝、 桃、梨、石楠、火棘、悬钩子、金樱子等乔灌木。森林乔灌木类水禽栖息、地主要位 于湖岸、河堤、库塘四周,规划面积3.8 hm2。5.3.2睦洞湖湿地生态岛建设目前,利用湖泊生态疏浚出的底泥在地势相对较高地 区堆积,营造出深水、浅水、沼泽、滨水直至旱

15、生的适合不同鸟类栖息和觅食的生 态岛生境序列。表现形式可采用同心圆圈层方式布局,由外往里依次是深水一浅水 T湿生植物环T灌木环T乔木环人工岛,构建不同鸟类适合的生态位,在树种选 择上,可适当增加一些鸟类喜欢的浆果树种,如乌柏、石楠、火棘、悬钩子、金樱 子等,同时营造高低不等的树丛、灌丛和草丛,吸引水禽来此栖息。5.3.3富营养化与沼泽化综合治理工程针对大量水葫芦堆积、腐烂所造成的富营养 化实际情况,实施外源污染防治措施,集中处理城镇和乡村的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染,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进入水体。加强公园环境保洁,及时清除水体杂物;在局部 实施一定深度的底泥疏浚和生态清淤;控制水葫芦数量,防止蔓延;种植沉水 植物、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等,利用植物吸收、吸附作用,降解、转化水体中的有 机污染物,清除植物本体,将有机污染物从水体清除出去;通过水生植物、水生 动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合理控制饲料投放量,利用生态学原理,构建健康的水生态 系统,提高自身的净化能力,规划治理面积12.2 hm2。参考文献【相关文献】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2012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R张丽娜,谭伟福,王海京.2012.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初探J.广西林业科学(3): 303-3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