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分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69885988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分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分析在充分了解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之后,本论文欲建立城 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定量地分析来比较得出城市在发展中 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为城市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找到症结所在。第一节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离不开对原则的把握和界定,即所谓“凡事欲则立,不欲 则废”。对评价而言,它要求评价的视角、参照客体集、评价标准等必须与评价的目标具有 逻辑自洽性、和谐性。那么,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它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是系统性和层 次性的统一、是相关性和可比性的统一、是动态性和静态性的统一,突出协调发展

2、和内在联 系性。这里,我们把相关原则分为两类。一、评价的哲学原则1、主体原则。即无论在评价过程中,还是在表述价值判断时,要将价值主体置于中心 地位,明确价值主体是谁,是什么对象对谁的价值,对谁是好的。主体原则表明,评价决不 仅仅是对客体下判断,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它首先包含着对主体本身及其需要的分析,它尊 重主体的多样性,也就承认价值的多样性,因而它是客观的、科学的。此为真。2、实效原则。即注重实际效益的原则。实效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事实,任何评价主 体都希望自己的评价能带来实效,从而满足自己的客观需要,以合目的性。此为善。3、综合原则。即评价必须体现多视角、多层次的辩证综合,它要求评价及其标准

3、的全 面性和整体性,反对片面和割裂此为美。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评价原则根据评价的哲学三原则,考虑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和目标,对城市可持续发 展进行评价应遵循如下四个基本原则:1.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原则评价要充分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具体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充分认识、系 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之上,能够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目标的实现程度,指标的物理意 义必须明确,测算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估方法的科学性、评估结 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指标并不是越多越好,要考虑指标的量化及数据取得的难易程 度和可操作性。指标体系应是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全面性和代表性

4、的统一,完备性和简 明性的统一。指标太少和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评估结果的精度产生 影响;指标过多和过于复杂则不利于评估工作的开展。2. 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组成,既有人类社会本 身,也包括与人类社会活动相关的各种基本要求、关系和行为。因此,可根据这些基本要求、 关系和行为的特点,把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划分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五个子系 统,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五个子系统由多种要素组成,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的设计也相应要包含五个子系统内的各种因素指标,使得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地反映城市可持 续发展的经济、

5、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各个方面,能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系统发展的状态 及其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但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地联系 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3. 相关性和可比性相统一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海热提涂尔逊,王华东,王立红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中国人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 7(2): 第46-50页.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不管是表征哪一方面水平和状态的指标都应有着密切的内 在联系,也就是说,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任何指标都必须建立起与其他指标之间 的内在联系。同时,我国城市可持续

6、发展指标体体系的设计既要考虑我国城市发展的特性, 又要反映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共性,以便纵向上能与历史资料相比较,横向上能与世界上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范例进行比较。所以,指标应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与计算 方法,以体现指标体系设计与运用上与国际规范的衔接。4. 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统一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它又是不断发展变化 的,是动态与静态的相对统一。因此,评价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特点,能综合反映城 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以便于预测和管理决策。同时,在一定时期内, 指标体系应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内容不宜变动过频。既要有静态指标,又要

7、有动态指标。要 从动态着眼,但具体要从静态着手。使用的指标更多是静态的,但时间序列的存在使指标变 为动态的,必须用动态的观点来观察和考虑问题。第二节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特点及研究态势分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指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构造的由若干个有内在联系 的指标组成的统一指标群。由于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学术团体和学者们在指标的结构体 系、框架模型和应用领域上侧重点的不同,出现了大量的、不同的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综合性指标和系统性指标两大基本类型。1. 综合性指标综合性指标体系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1) 强、弱持续

8、性指数。这类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基于国家的财政储蓄、国民收入、人造 资本机器、道路等)和自然资本资源和自然服务的储蓄)这4个指标,皮尔斯(Pearce和阿特 金森(Atkinson出了弱持续性指数和强持续性指数作为衡量发展可持续的尺度。前者定义 为国家的储蓄减去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折旧,再除以国民收入。由于它假设各项资本间可 以互相替代,使自然资本的减少如生态环境的退化可以用人造资本的增加来弥补,所以弱持 续性指数并不能完全地反映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强持续性指数则否定非环境增长代替环境退 化的可能性,若自然资本减少,不管其它分量如何变化,持续性都会相应减少。该指标的最 大困难在于自然资本的计量。(2

9、) 人文发展指标。该指标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所提出的,已是一个以预期 寿命、教育成就和生活标准为基础指标的综合指标。其中预期寿命是指出生后的人口平均 预期寿命;教育成就是由成人识字能力和小学、中学、大学三者的综合入学注册率两项值的 加权组合权重分别为2/3和1/3)来测定;生活标准用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测定,而且设定 了以上3个基本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人文发展指标偏重于对现状的描述和对历史序列的 分析,在预测和预报方面的功能不强。2. 系统性指标 也有学者按照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模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货币评价模式和非货币评价模式。货 币评价模式是模仿市场,把市场价值延伸到非市

10、场范围,促使人们以“支付意愿”的方式来显示他们对非 市场产品的偏爱,将可比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投入到诸如安逸、环境和安全这些非市场成果上来,从而 对不同领域里的发展活动加以比较,即用共同的货币单位对它们加以衡量,并将这些成果聚集为一个全面 的发展指标。非货币评价模式不是通过价值聚集发展的成果,而是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 的多维发展,试图建立一套多维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对发展的多个截面进行评价。笔者认为,这种划分与 本文划分方法在内容上大致相同,只是观察角度存在不同。 曾珍香,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科学出版社,2000:第80 -171页. 周光召,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

11、战略.西苑出版社,2000:第139-175页.(1) 世界银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世界银行十1995年9月提出了以“国家财富”或“国家人均资本”作为度量各国可持 续发展程度的依据,它的新指标体系包括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4个 部分,否定了传统的以生产资本人造资本)为依据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尤其强调了涵 盖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组织化、凝聚力和共有信息等方面的社会资本的重要性。鉴于以上认 识,世界银行对全世界192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但由于社会资本的计算方法没有 解决,只得出了全世界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的构成比是20:16:64的结论,从一 定程度上为衡量国

12、家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参考。但因其可操作性存在一定困难,因而限制 了它的可应用性。(2) 北京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北京大学学者较早开展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的 叶文虎和唐剑武在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方法及衡量指标初探(1994)中,提出了协调度的 概念,并进一步讨论了可持续发展指标。1) 协调度。设多元发展状态变量D (妇,n),映射R : Dnf0,1为D上的n元关系,若d ,d矿,d Dn, r ,0,1,则称r =R(d ,d矿,d )为(d ,d矿,d )对n11 12 in1112inil,.,in11 iz in 11 iz in元关系R的协调度。令社会

13、、经济、资源和环境4大系统组成的社会发展大系统d (djEEq),若我们确 定映射关系R,则其协调度可以由R(d,q,q,d)0,1来表示。2) 社会发展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衡量。设可持续发展函数SD(t),在每一时间断面 上的综合发展状态为dSD/dt。若我们知道了某一时刻的资源g)、经济0)、社会(中与环境 (d)这4大系统的发展状态与协调度,则由状态(d“d,d,d) 协调度R(d ,d,d,d) 可,/q/q,,/, , ,持续发展微分dSD/dt可持续发展函数SD(t)。3) 可持续发展能力衡量指标。首先将物质流、能量流、信急流归为价值流m指标,然 后通过资源系统、经济系统与环境系

14、统的价值来描述3大系统的发展状态。设总系统的价值 为D, 3个结构子系统的价值分别由资源总价值(RV ),国民生产总值(GNP)、环境承载力价值 (ECV)来表。资源总价值指在人类认识水平范围内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表征人力物力通过经济行为所产出的可供人类利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环境 承载力指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经济的最大支持能力,这一支持能力对人类生存发展要求的满 足就是其表现。通过货币可以将RV、GNP和ECV统一表征出来。以GNP*表不考虑资源 价值增值GRV)、环境承载力价值变动(AECV)等因素在内的一种新GNP即GNP*=GNP+ aRV+ aECV在上式

15、的基础上,可导出几个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GNP*、人均GNP*,单位 水资源产出GNP *,单位能耗产出GNP*,单位废水排放产出GNP*,单位废气排放产出GNP* 等。这些指标是可以用来表征协调程度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正效指标。令$。为协调程度的 SDi其相应的指数化记为SDL指数,则其协调程度可以表示为侦(SD%2。通过不同时期的 协调程度的比较,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可持续。张世秋在张坤民主笔的可持续发展论(1997)一书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 利会发展、经济、资源与环境、制度问题4大类指标组成,并以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概念框架 来描述,见表4-1。叶文虎,仝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3):第83-87页.表4-1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数量指标分类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社会发展(39)14169经济(35)10196资源环境(79)282823制度问题(16)0313合计(169)526651(3)中国科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牛文元等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成员,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标 体系(1999)。该指标体系由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5个等级层组成, 其中:总体层(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代表着中国战略实施的总体态势和效果。系统层 (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