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1-4课时活动单导学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6979437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1-4课时活动单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三单元1-4课时活动单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三单元1-4课时活动单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三单元1-4课时活动单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三单元1-4课时活动单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1-4课时活动单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1-4课时活动单导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四上混合运算第一课时: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1页的例题、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简洁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地计算。2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混合运算两步式题计算过程的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举和信心。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简洁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地计算。2、初步学会表

2、达混合运算两步式题计算过程的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活动方案】活动一 :提出并解决问题 (1) (1) 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1根据题意,分步列式:_ _ 想想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你能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吗?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比比,想想: 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4.小组交流。活动二:提出并解决问题 (2) (2) 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1.读题思考:怎样求出“应找回多少元”?应找回的元数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解答。 = =3小组交流。活动三:比较并归纳运算顺

3、序53+20 50182=15+20 =5036 =35 =141观察上面两个综合算式,想想:它们分别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思考:它们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小组交流。练习: “想想做做”第1、2、4题。【检测反馈】12书P31第5题一、口算126= 304= 1575= 2819= 5409= 1726=3507= 4206= 1850=二、 提出并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例1:1 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独立解答。2 师指出:像同学们这样,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算式,这种算式叫

4、做综合算式。3小结: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都要先求出3本笔记本的钱数,再去加1个书包的钱数。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两个独立的一步算式;而综合算式是把两个独立的算式综合成一个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三、提出并解决问题(2)1鼓励学生列出综合算式。2师指出:因为要求出2盒水彩笔是多少元做减数,所以计算时前面的“50”要照抄下来,写在被减数的位置上,减号也要照抄下来,把182的得数“36”写在减数的位置上,接着再计算。四、比较并归纳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小结:第一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加法,乘法

5、在算式的前面;第二个综合算式含有简洁和减法,简洁在算式的后面。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后,只要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乘法。五、练习师指出:由于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所以这样计算的最后结果仍是一样的,但为了规范书写的格式 ,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在脱式时要注意得数书写的位置。六、检测反馈当堂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当堂评讲。第二课时: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第33页的“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经历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

6、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经历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活动方案】活动一:列式综合算式解决例题1.读题,想一想:怎样求出“一共应付多少元?”( )( )=一共应付的元数 其中,已知( ),未知( ),必须先求。2.根据刚才的思考,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或3.小组交流。活动二:解答并比较8010 + 12 12 + 80 10= 8 + 12 = 12 + 8= 20 = 201.比比想想:这两种方法都应该先算什么?2.独立解答。3.小组交流。活动三:完成“试一试”1盒水彩笔比1枝钢笔

7、贵多少元?1.读读想想:怎样求出“1盒水彩笔比1枝钢笔贵多少元?”( )( )=1盒水彩笔比1枝钢笔贵的元数 其中,已知( ),未知( ),必须先求。2. 你能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吗?3.思考: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 )。3.小组交流。练习:“想想做做”1、3、4、5。【检测反馈】1、2、一、复习导入。1、说出下面每道算式计算的第一步。633 70203 46284提问: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什么?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二、解决例题1、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分析例题,直接列出综合算式。 2、让学生根据现实素材思考应该先算

8、什么,理解运算顺序,并尝试算出得数。3、让学生通过比较,指出:在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除法。三、练习:估计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并通过计算来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四、检测反馈当堂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当堂评讲第三课时: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两步式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会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能正确进行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会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9、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活动方案】活动一 : 学习例题1思考:先求( ),列式( ) 再求( ),列式( )。.小明将这道题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 “ 50 20 5 ”,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3.你能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解答吗? ( - ) (本)4.小组交流。活动二 完成“试一试”1.想一想:这两道题应该先算哪一步?2.算一算。3.填一填 :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 )。4.小组交流。练习:1、2、3、【检测反馈】12一、复习口答:下列算式先算什么,再口算出结果。 60303 42220 6374203040 1608030 5242070 提问:以上几题综合算式是按怎

10、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二、学习例题1、师:这里要先算减法,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在减法这部分添上小括号,“( )“叫小括号。2、追问:加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3、指出:算式里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三、试一试进一步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和相应的运算顺序。四、练习1、 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以巩固刚学到的知识。2、 让学生先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算出得数进行比较,体会不同的运算顺序可以算出不同的结果,养成计算前认真审题的习惯。3、 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及相应的运算顺序。五、检测反馈当堂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当堂评讲第四课时: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两步式题(2)教学

11、内容:教科书第35-36页“想想做做”第6-10题。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部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 通过具体的习题,使学生明白“连减也可以是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得数不变”的规律。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这部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明白“连减也可以是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得数不变”的规律【活动方案】活动一 1.想想每道题先算什么,再计算。2.填填:在加、减和乘、除混合运算的式题里,应先算( ),后算( )。有小括号的,要先算( )。3.小组交流。活动二 1.观察每组题,猜猜上下两道题的结果会怎样?2.算一算。3.比

12、一比,你有什么发现?4.小组交流。活动三(1)买1套这样的衣服要付多少元?5套呢?(2)700元钱最多能买几套这样的衣服?1.想想“1套衣服”指什么?2.思考: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列综合算式解答。3.小组交流。活动四1.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试试吧!2.想想:两种方法各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比比: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检测反馈】1、2、一、练习第六题师:在加减和乘除混合运算的式题里,应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二、探讨第七题师:相同点:一组题所用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 不同点:下一题中有小括号,运算顺序不同了,结果也就不同了。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减数的和。三、解决第八题。指出:题目要求只要“最多能买几套?”特别是没有提到“还剩多少钱?”所以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