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曲阅读赏析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9784282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古诗词曲阅读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中古诗词曲阅读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中古诗词曲阅读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中古诗词曲阅读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中古诗词曲阅读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古诗词曲阅读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古诗词曲阅读赏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初中古诗词曲阅读赏析初中古诗词曲赏析一、七年级上册(15)1、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赏析: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衬托得更加恢宏阔大。“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赏析:A.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B.“生”与“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富有情趣。C.两句对仗工整,形象生动。D.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E.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

2、之时)。“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集中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之情。这是一首 五言律诗 ,“次”的意思是旅途中停留。2、赤壁(唐 杜牧)这是一首咏史诗,这类诗的特点是什么?(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将磨洗认前朝”的作用是什么?(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的心境。作者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不好,以二乔的命

3、运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而“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请写出本诗中的一个成语并加以解释,然后造句。(折戟沉沙:戟折断了,埋在泥沙里。形容惨重的失败。造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折戟沉沙,大败而回。) 真题演练(2008成都中考)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分)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恣态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或:通过以

4、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家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分)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 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赏析:用月亮也会有“阴晴圆缺”,来表现人的“悲欢离合”是自然的常理,揭示了不必为不如意的事情而伤感的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的旷达的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这两句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的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愿。

5、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交待了作词的时间及缘由。)“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小序中的“子由”是苏辙的字,“三曹”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赏析:这两句写早春之景,用“如酥”为喻,突出春雨的可贵,草因雨而绿,小雨中的草色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富有生机。(08吉林中考:诗人韩愈像一位高明的画家,手中虽没有彩笔,却在早春中用“天无”两句诗描绘了雨后春草初生的色彩,让我们懂得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妙笔生花。)后两句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何作用?(议论,将晚

6、春的满城烟柳与早春的淡远草色对比,突出早春的可爱。)这首绝句描绘了早春什么样的特有的景致?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看有草色,近看却没有。)这首诗描写早春美丽的景色,目的是启迪人们珍惜美好的春光。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天街”指京城长安中的街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赏析:将月亮拟人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首句在写景中点明了什么样的时令?(春末夏初)为什么写景取“杨花”、“子规”?(杨花飘泊无定,子规叫着“不如归去”,分别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

7、恨,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左迁:贬官。/龙标:古地名,后人称王昌龄为“王龙标”。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真题演练(2008扬州中考)甲文闻,乙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漂泊远方(或漂泊不定、漂泊流离、漂泊、不幸遭遇、被贬等)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或春色迷人、春光烂漫、柳絮弥漫、烟雾迷蒙等)的情景。(2分)甲诗结尾两句大胆想象,乙诗结尾两句借景抒情,请任选其一具体解说。(3分)答:甲诗,将“我”的“愁心”当作物一样托付给月亮,将明月拟

8、人化,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己,通过晚风传送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乙诗,作者通过目送友人行船的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仍眺望天水相接处的情景,寄托恋恋不舍的深情。二、七年级下册(68)观刈麦(唐 白居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赏析:描写酷热天气下农民割麦的辛苦情景,具体可感。“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赏析:能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的矛盾心理,看似不可思议,细品却无比真实。(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赏析:展示了贫妇拾麦的特写画面,“敝”是“破”的意思,可见贫妇家境是何等贫寒,令人心酸。“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9、赏析:通过贫妇之口,揭示了赋税的繁重。“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赏析:表达了作者的深深自责、愧疚。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今日的割麦者,将成为明日的拾麦者,诗中含有强烈的讽喻意味。作者写讽喻诗的目的是什么?(“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本诗对比手法用得好,为什么?(作者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割麦者、拾麦者以及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的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 辛弃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赏析:对仗工整,描绘了战争爆发前的壮观气势。“沙场秋点兵”赏析:“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

10、杀的气氛。“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赏析:从视觉、听觉上写出了战斗的速战速决,义军的所向披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赏析:直抒胸臆,既点明了作战的目的,又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全国。)(08聊城中考:将忠君爱国与求取功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子)(08四川南充中考,填空:“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感动中国人物”霍英东的颁奖词中的一句,化用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南宋词人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句子。)“可怜白发生”赏析:前九句的追忆往事都是为了衬托最后这“画龙点睛”的一笔,更强烈地表现

11、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本词表达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主要用了对照的写法。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壮词”怎样理解?(基调雄壮高昂、大气磅礴,正是诗人理想抱负豪情意气的生动写照。)使至塞上(唐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或:将坚毅挺拔的人格和孤寂惆怅的感受融入雄奇苍茫的

12、自然景色之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08南通中考: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沙漠风光,画面开阔、气势雄浑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赏析:借蓬草飘飞比喻自己出使塞外,借大雁归胡暗示自己远离家乡,写出了诗人孤独飘零之感与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之心。试写颈联的朗读脚本。(颈联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诵读时应该用舒缓的节奏,低沉、悲凉的语调,表现劲拔、坚毅之美和苍茫之感。)请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蓝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

13、落日。)全诗分哪三层意思?(出使路线、沿途风光、最新消息。)三、八年级上册(917)春望(唐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花鸟,表达了诗人感慨时局动乱、悔恨跟家人离别的复杂情怀。诗人用一个“望”字统领前四句,视野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草木繁密茂盛,实写安史之乱中长安城沦陷后残败、荒凉的景象。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焦虑忧愁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插簪。/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泊秦淮(唐 杜牧)“

1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赏析:这两句表面上批评商女,其实意蕴丰富:一是谴责沉湎声色、腐化堕落的达官贵人,二是用南唐后主的亡国之曲,来提醒晚唐统治者,应励精图治,否则就会重蹈覆辙。“烟笼寒水月笼沙”赏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朦胧冷寂的画面,渲染出凄清迷离的氛围。全诗借古讽今、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过零丁洋(南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赏析:本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了诗人的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08大连中考:在汶川地震抢险救援过程中,十五名伞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坚定地持有“人生汗青”的人生信念,毅然决然的高空勇跳,谱写了感天

15、动地的壮丽诗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赏析:以形象的比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赏析:一语双关,巧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什么?(大宋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请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汗青”写成“汗清”或“汉青”?(“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赏析: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只要心中有朋友,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