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69783302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提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 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的理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外文化开始入侵中国,随着国外文化的不断入侵,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

2、, 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不久前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 “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这一些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脆弱性,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不能摒弃这些中

3、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要正确看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荣昌盛的根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

4、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 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 1 言建议以 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23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

5、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 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 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 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 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三、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杨与创新 1、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6、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 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 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 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 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 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 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2、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 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

7、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 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3、传统文化发展中求创新 和平发展扬弃和创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亲

8、仁善邻、和睦相处思想。这一传统思想,培育了中华 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以及“亲仁善邻”、“崇信修睦”、“和睦相处”、消弭战祸的理念。这样的扬弃和创新,汇融合了世界时代主题,它把自身发展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诚意;并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用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从而达到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目标。 可喜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理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升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新高度。弘扬中华文化,只有 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并列弘扬,对继承与借鉴同等重视,才能在文化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9、。 第一,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这里的主要内容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思想。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四民”思想的基本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其核心内容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科学发展理念坚 持与时俱进,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不断 进取的精神。单就“全面发展”而言,我们过去强调 “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现在已发展到 “五个方面建设”,即增加了“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 建设”,显然,全面发展也是与时

10、俱进的。 第三,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这里的重要思想是“和为贵”。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五个方面”的统筹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继承了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等思想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四,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 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体会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

11、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编者:张英 金舒年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编者:庞朴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 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编者:王玉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国文化史述编者:刘蕙孙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5.明日之中国文化编者:张君励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6、中国本位的文化建 设宣言 7、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8、论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征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征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