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名人识记变乱时代的选择——王积翁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69769948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霞浦名人识记变乱时代的选择——王积翁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霞浦名人识记变乱时代的选择——王积翁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霞浦名人识记变乱时代的选择——王积翁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霞浦名人识记变乱时代的选择——王积翁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霞浦名人识记变乱时代的选择——王积翁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霞浦名人识记变乱时代的选择——王积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霞浦名人识记变乱时代的选择——王积翁(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霞浦名人识记变乱时代的选择王积翁 变乱时代的选择王积翁郑学华/文 朱维干在福建史稿中讲述南宋流亡政权在福建一路败亡的时候,这样评价蒲寿庚和王积翁(本文不论及蒲寿庚):蒲寿庚和王积翁,牺牲了无数中国人民,以换取新朝的利禄。按今天的话说,王积翁是个投降派。王积翁为什么投降?为什么死心塌地地为蒙元输送“忠诚”?找寻其背后的原因,也许对今天我们依然富有启示。 良臣王积翁,字良存(新元史王积翁传作“良臣”),霞浦赤岸人,出生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他的父亲王伯大是南宋理宗朝的重臣,官至参知政事。因为王伯大没有生育,就过继了哥哥王方大的儿子王积翁为嗣。淳祐六年(1246年)王积翁十七岁,因为是高干子

2、弟,就被“举荐”,就学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第二年,任参知政事的王伯大让他“荫补”了承务郎(从八品),任监严州(治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县)酒务。这是国家首都(杭州)郊区酒专卖局的局长,良好的起点,适合于官二代的发展。但此后王伯大被人弹劾,降任地方官,宝祐元年(1253年)逝世。失去了靠山,王积翁也只好地这个位置上一呆十年。宝祐四年(1256年),原右丞相吴潜被朝廷任命为沿海置制大使(沿海区军事军政长官),镇守庆元(今浙江省宁波市),二十七岁的王积翁被吴潜看中,受聘任奉国军节度使推官(掌管刑事判案的官员),后又改任沿海制置使司干办公事(负责军事的属官)。这两个职务都直接受命于吴潜。当时吴潜手上

3、积压了几十件地方诉讼案件,就把这些交给王积翁,让他专门办理地方诉讼案件。王积翁很快就把这些案件审理判决清清楚楚,并且还审理完成了地方上积压数十年的300多宗积案。王积翁将其中的典型案例和办案经验都写下来,辑成平心录4卷。王积翁又调任户部犒赏所检察官。这时候王积翁处理了一起牵连到和平镇(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南)12家酒库积欠税利的事件,这是他的专长了。于是他写信给浙江转运使赵葵,免除和平镇12家酒库积欠税利共17万缗,使涉及到的300多户人家得以渡过难关。景定二年(1261年)十一月,王积翁三十二岁,就任浙江安抚司干办公事,奉旨终审所属6县案件。为审好案件,王积翁连夜赶到余杭县,一连复审170多名案

4、犯,了解到只数人真正触犯刑律,次日即通知县官,将无辜平民全部释放。另外5县的案件也照此办理,解救了许多平民。王积翁后来又担任了许多官职,反正他干过管理商务的官,审理过案子,也在军队里当过多年参谋,是个多面手。这里把他的官职记一下:历任淮东总领所措置籴买官、江东转运司干办公事、富阳知县、两浙转运司文字主管、监左藏封椿上库、临安府通判、文恩院提辖、诸军审计院主管、太府寺丞、兵部郎官、徽州知事兼都督兵马府参议官等职。据说王积翁在知富阳县时,治绩冠于各县,曾依法严惩纵任家奴杀人的宗室。升任两浙转运司文字主管后,曾请户部放宽上缴赋税时限,方便离京较远的东南诸郡。王积翁在任徽州知州兼都督兵马府参议官时,军

5、帅李铨据城阴谋叛乱。王积翁表面上同情李铨,然后稳住李铨,同时离间李铨的同党,把李铨孤立起来,最后用计一举擒获李铨,迅速平息了叛乱。王积翁的“军事才能”得到了上级的重视,被加封为兵部侍郎(从三品)。王积翁在担任这些官职的时候,南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离覆亡不久了。德祐元年(1275年),年仅四岁的赵显继位,是为宋恭帝。王积翁调任江南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后改任福建路提点刑狱。就在他赴福建任途中,也许是出去对王积翁军事能力的赏识,朝廷又调任他为天下兵马都元帅益王府司马。益王,就是后来的南宋流亡皇帝赵昰,时年仅六岁。但王积翁明显看不上他,辞不就职。 如此良臣王积翁在福州就任后第二年,德祐二年(1276年)

6、,年仅五岁的宋恭帝由祖母谢道清抱着,向元军投降。南宋实际上已经灭亡。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大臣拥立逃亡福州的益王赵昰为帝,继续抗元。于是年仅七岁的赵昰在福州即帝位,改元“景炎”,改福州为福安府。王积翁在新政府中得到了赏识和提拨,被任命为福建提刑兼招捕使,知南剑州(今南平市),加兵部尚书。朝廷给他的任务是守御福建省南部的上三州和下三州。于是王积翁去南剑州上任。但那时他已经对南宋朝廷彻底失去了信心,一心一意要投降了。这年十一月,元军攻破了建宁府(今建瓯县),占领了邵武军(今邵武市)。南剑州被占领,福安府(福州)的东面北面都被占领,已是岌岌可危。王积翁回到了福安府。不知是不是要借重王积翁的军事才能

7、,王积翁再次被提拨,任命为宝章阁学士、福建路制置使,南宋小朝廷把福安府的军事大权交给了他。但很快南宋流亡小朝廷觉得福安府已不安全,于是主动撤离,逃到泉州去了。蒙元将领唆都率领的元军一到福安府,王积翁马上就投降了。若干年后,元朝高官王都中为其父亲王积翁建祠堂,请文人元明善写闽国公王忠愍祠堂记,对于这个经过作了详细的描述:至元十三年(即1276年),天兵压闽境,公时为制置使,单骑见大师军中,撼之曰:“将军入闽若血一刃,将军之众宁保万全乎!将军固闽王者之师者矣?”乃约束诸军如制置言,违者以军法论。明日,军中咸凛然自持,市不易肆。闽人呼制置为再生父母。这个投降真是从容正义,感天动地。救了福州一城的百姓

8、,于是他们感恩戴德,呼王积翁为“再生父母”了。写的生动,可惜不是真的。查一下续资治通鉴(183卷),是这样写的:“宋王积翁弃南剑,走福安,遣人纳款。至是,军集城下,积翁为内应,遂与知府王刚中同降。”看来王积翁有独吞献城功劳的嫌疑,总不能忘记了一起投降的福安知府王刚中吧。历史学家朱维干在福建史稿中是这样写的:唆都军一到福州,两个姓王的早就串通一致,把三山城池和八郡图籍拱手恭献。三山城是福州的别称,八郡则是指福建省。王积翁和王刚中献了福州,也献了福建。识时务的“俊杰”,向蒙元朝廷投降的南宋大臣如过江之鲫,王积翁献福州城,算不了什么,厉害的在后头呢。元朝廷对于浙江福建的降将,也是曲尽笼络的。“元行中

9、书省承制,以浙之温、台、处,闽之福、泉、汀、漳、建、邵、兴等郡降官,各治其郡。”(元史世祖纪六)于是王积翁仍然任建宁知府,元朝廷的。至元十四年(1277年)二月,蒙元内乱,忽必烈与海都争夺皇位,蒙元大军北撤,于是把福安府改回福州,任命潜说友为福建宣抚使,而王积翁则被提拔为福建宣抚副使。三月,福建宣抚使部将李雄带领驻守福州的原来宋朝的淮兵反叛元朝,杀了潜说友一家。这时候善于耍两面派手腕的王积翁又上演了当年杀李铨的一幕,他出来“打圆场”,一面为潜说友一家收尸,安排后事,一面安抚李雄,并用计诓骗李雄,同时欺骗收买他的部属,等到李雄完全孤立,然后安排了一个阅兵仪式,乘机捕杀了李雄。朱维干在福建史稿中是

10、这样评价的:“反复无常的王积翁,又一度献福州。”王积翁为元朝立了大功,于是升任福建宣抚使、福州路总管兼提刑按察使。因为蒙元军队北撤南方空虚,南宋政权乘机反攻。这年农历七月,南宋将领张世杰带兵包围泉州,同时写信招降王积翁复归宋朝,王积翁假装应允。8月18日,李雄的部下,那些受王积翁蒙骗的淮军,这时候不愿再受蒙骗,密谋再次反元,因为事机不密,被王积翁发觉,全部被捕杀殆尽。事后,元朝沿海经略使刘深弹劾王积翁“既降复叛”,王积翁向元世祖上疏,陈述当时福州城“兵力单弱,若不暂从,恐为郡国生灵之患。”元世祖忽必烈却知道他的“苦衷”,降旨恕其无罪。这样,王积翁为元朝牢牢地守住了福州。志得意满的王积翁也得到了

11、新主子的赏识。至元十五年(1278年)七月,王积翁以福建宣抚使的身份进京(上都,北京)觐见元世祖。元世祖询问他征讨日本的策略,王积翁回答了一番招抚的对策,得到了元世祖的赞赏,于是他又升官了,任中奉大夫、刑部尚书、福建宣慰使兼提刑按察使,佩金虎符。(职官虽多,都是三品)。他差一点(如果不是汉族人)就要成为统治福建全省的“封疆大吏”了。忽必?为了表达对他的嘉许,就在便殿赐宴,还让元朝的重臣中书左丞(正二品)吕文焕为王积翁舞剑作乐,极其宠幸,极尽笼络。(“赐宴便殿,使中书左丞吕文焕为积翁起舞。”新元史王积翁传)第二年,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日(1279年3月19日),南宋大臣陆秀夫背着刚满八岁的南宋小皇

12、帝赵昺在海南崖门投海身亡,南宋亡国。史书记载,几天后,那次投海自杀的人浮尸铺满了整个海面,至少有十万浮尸。 劝降文天祥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王积翁任兵部尚书。因为他多次启奏都让元世祖满意,就给予他“赐坐”的“殊遇”。这年三月,元世祖想让王积翁统领福建省,任“达鲁花赤”。这实际上违反了蒙元朝廷的一个原则,即汉人是低级的人,尤其是第四等级的“南人”,是不可信任的。“达鲁花赤”这个官不能给汉人,更不能给“南人”。元世祖的决定遭到了中书省大臣的一致反对。这是王积翁所没有想到的。他只是因为出生在南方的福建省,就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最低等级的“南人”,在满朝大臣叽哩瓜啦地说着蒙语的时候,他一句话也听不

13、清。就算忽必?皇帝想委他重任,也要遭到反对,最后居然是皇帝退让了,只是让他由兵部尚书改任户部尚书。也许在那个时候王积翁就已经知道了,蒙元贵族才是真正的“一家亲”,关他一个“南人”什么事?但对于王积翁来说,有什么办法呢?“南人”就是“南人”,奴才再怎么努力也终究是奴才。这一年,在他任职期间,他所论奏的事,皇帝均“嘉许而采纳之”。这样,王积翁就又得意忘形了。在一次廷辩中,他当面斥责元世祖宠幸的平章政事、后来入了元史奸臣传的阿合马,说他“罢给官吏,积廪非法”。阿哈马居然当面威胁要报复他。他这才醒悟过来,于是隔天向元世祖托病辞职。忽必?知道他因何辞职,没有答应。至元十九年(1282年)二月,王积翁被任

14、命为正奉大夫、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从二品)。他又一次施展自己的才华,即将赴任之时,他在政事堂分条陈述了24件事,条理清晰,分析有据,对策得力。果然,左丞相耶律铸觉得他是个人才,大喜,坚决要留他在上都任职,不让他到江西去。于是王积翁留在了上都。在上都的王积翁为了歌功颂德,又上奏要求把南宋的宫廷音乐从杭州搬到上都来,就放在八作司。这年八月,忽必烈在与群臣的议事中问:南北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多以为: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问王积翁,他也是这样回答。那个时候,南宋已经灭亡三年,文天祥也被元朝捕获并关在上都三年。于是元世祖的问题出现了:谁能劝降文天祥?这个问题已经出现了好多次,每一次的劝降都没

15、有成功。就算忽必?,也有了亲自劝降的想法,只是担心遭到拒绝,面子上不好看。王积翁呢?王积翁可是自比苏秦张仪的辩才,当然他要试一下连忽必?都不敢试的事情。实际上,在这之前,王积翁曾经尝试着劝降过。当时,众多南宋降臣凑在一块,想劝降文天祥。可是讨论来讨论去,都觉得,当年张弘范劝文天祥招降崖山南宋被包围的将士,文天祥写了一首诗过零丁洋,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这个就表明了他必死的心迹。问题在于文天祥这样做太过耀眼、张扬,同无数投降的大臣成了强烈的反差。以后写历史,恐怕是不好书写了。于是他们都极力要劝文天祥投降。但文天祥是宁可不要命,也要定这个“名声”了,怎么办呢?王积翁又一次想出了办

16、法来,那就是联名向元世祖要求让文天祥去当道士,理由是避免元朝杀戮忠良的恶名。只要文天祥当了道士,就已经表示了退让和屈从,就算他没有投降,但也已不再“耀眼”。一众降臣都觉得这个办法好,还是王积翁办法多。但是,这个联名最终没能实现,因为同是降臣的留梦炎提出了反对意见,说文天祥当年曾经被捕,但他历尽艰险,逃回南方,又领导了抗元斗争。如果当了道士的文天祥脱掉道袍,再逃到江南,号召民众起来抗元,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从文天祥的性格和处事的原则看,这是很有可能的。王积翁只好作罢。史籍对这一过程的记录都十分简略:忽必烈即派王积翁再去劝降,许以宰相之职。文天祥表示:自己不会尽弃生平而遗臭万年。(黎东方细说两宋)王积翁劝降文天祥,史籍虽然只记述了一鳞半爪。我想,这个事件不会是这么简单的。深有见识、才干出众、自诩辩才的王积翁一定是倾尽了全力,意图在“理论”上驳倒文天祥,这是王积翁真实心理的表露,也让我们知道王积翁铁心投降的真正原因,这个原因值得我们今天去细究、寻找。其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王积翁投降的远因,也是根本的原因,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