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9749968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1.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逐走】竞跑,赛跑。逐,追赶。【入日】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足】够。【北】向北。 【大泽】大湖。【道】中途,半路 【弃】遗弃。【邓林】桃林。【夸父追日(成语)】比喻决心大或不自量力。2.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注释 求搜求,寻找。 无敢不敢。 长(zhng)首领

2、。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逆违反。命命令,志。不信不老实,说话。 走跑,逃走。 然对的。 遂于是,就。 畏害怕。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坠-落。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1.解释加点字。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

3、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6. 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子度其足: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 之 字解释。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

4、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1.解释加点字窃入学舍( )辄默记( )儿痴如此( )恬若不见( )父怒挞之( ) 曷不听其所为( )2.翻译句子王冕者,诸暨人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是什么?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

5、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1.解释加点字席而啖菱( ) 欲以去热也( )2.翻译句字。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鼠画逼真原文: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着,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注释: 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 善,精通,擅长。 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轴:画卷 邑令:县令。 漫:漫不经心,随便。 旦:早晨。 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 怪之:对这种情

6、况感到奇怪。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物色:察看;观察 逮:等到,及。 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 然:这样。 为:是。方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也。

7、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注释:(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

8、3)以:认为。 (4)去:离。 (5)日中:正午。 (6)车盖:如今雨伞,顶篷呈穹隆状,称为车盖 (7)及:到了。 (8)则:就。 (9)盂: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盂是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13)决:裁决,判断。 (14)孰为汝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译文1. 夸父追日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

9、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2.狐假虎威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寓意 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揠苗助长 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

10、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刻舟求剑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1 自:从。 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6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郑人买履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

11、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 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4 代词,指尺子; 到去; 代词,指尺子; 代词,指尺子; 代词,指鞋王冕1 窃:偷偷地; 辄:就; 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恬:坦然; 挞

12、:用鞭子打。 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2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北人啖菱 1 啖:吃。 出:驱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鼠画逼真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

13、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方仲永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

14、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两小儿辩日译文.: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