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学(选修)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973351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健康学(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亚健康学(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亚健康学(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亚健康学(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亚健康学(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亚健康学(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健康学(选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健康与亚健康第一节 健康的概念一、健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健康在英语中被诠释为强壮(hale)、结实(sound)、完整(whole),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 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就一事无成因此健康问题既属于个人、又属于社会,健康是人们共同追求 的目标。不同时代对健康概念的诠释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对健康的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 而变化着。1984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制定的保健大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症 状,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整状态。(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

2、al well 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se or infirmity)现在,WHO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亚健康除包括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性 亚健康外,还包括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 己的偏差)。二、健康概念的内涵 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还包括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三、健康概念的动态性1健康概念的时间性2健康概念的动态性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机体维持动态平衡的过程,“健康”与“疾病”同处在一个轴线 上,在健康与疾病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医

3、学界有人把“健康”称为第一状态,人们生活的目的就是维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 应良好三者的和谐,即健康状态。健康状态的维持也是最难的,任何一种不良因素的干扰,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而陷入不健康的 状态,因此健康是动态变化的。在人的一生当中,过去、现在或将来能够一直维持身体、精神和社会的绝对完好状态是不可能 的,因此,完好健康状态是相对的,随时变化的。3健康概念的地域性四、健康的评价五、健康维度的划分在健康测量的研究中,首先对健康维度进行了划分,根据WHO健康定义,分为生理、心理、社会 和道德4个维度,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到目前的7个,而且对每个维度的内涵有了概括。1 躯体维度(physical

4、 dimension)2情绪维度(emo tional dimension)3. 理智维度(in tellec tual dimension)4. 社会维度(social dimension)5. 心灵维度(spir itual dimension)6. 职业维度(occupa tio nal dimension)7. 环境维度(environmen tal dimension)第二章 亚健康综合观健康亚健康疾病健康第一状态 亚健康第三状态、灰色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离) 状态、病前状态、次健康等 疾病第二状态定义:“亚健康”(SUB-HEALTH,SH )是指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在相当

5、高水平的医疗机构经系 统检查和单项检查,未发现有疾病,而病人自己确实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以WH 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 1)躯体亚健康 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 2)心理亚健康 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 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 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 4)道德方面的亚健康 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

6、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亚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 状态。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心理问题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原因。亚健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2)具有不被个人所意识、不被社会所承认、不为医学所确认隐匿性和潜伏性。(3)具有既可向疾病发展,又可向健康逆转的双向性和可逆性的特点。 多数人已具有一种或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 滑向疾病的步伐加快, 在某种因素的促发下, 可突发重症,甚至猝死。第一节 生物学取向的亚健康观一、生物学取向的健康观与疾病观(一)生物学取向的健康观 生物学取向的健康观认为,所

7、谓健康就是指人体生理功能正常。换句话说,一个健康的人能有效 地进行各种功能性活动,而这种活动的“正常与否”可从两个方面来测量:一是定性测量,二是定 量测量。(二)生物学取向的疾病观 生物学取向的疾病观(也可称之为生物医学模式下的疾病观)认为,疾病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 能的偏离。二、生物学取向的亚健康观 亚健康是指介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也可将其称作躯体性亚健康。 其表现主要以主观感受为主,伴随各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本能行为障碍,客观体征极少或没有, 症状可单一出现,也可以交替或合并出现。具体地说,躯体性亚健康可能有以下几种状态:(1)过度应激状态 即过度应激引起机体内环境的严重紊

8、乱,使人处于对各种疾病的脆弱易感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其他致病因素的侵袭(如传染物、毒物和化学制品)或个体有不良遗传素 质因素,就很可能发生新的疾病。同时,过度应激还会导致出现急性或慢性应激的临床综合征。(2)潜临床状态 指已出现了与某些疾病相关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发展成为某一类病理损害的极大可能,或已启动 了向某些病理改变发展的态势。这种状态是亚健康的主体。(3)前临床状态 也称亚临床期。已出现了明确的病理改变,只不过临床症状尚未明朗化,如隐匿性糖尿病、尚未 出现临床症状的肿瘤、没有症状的高血压等。其实,这些已不符合亚健康状态,而是已进入疾病状态了,只不过尚未引起临床觉察或未能做出 明确

9、诊断而已。况且,有些人当主观上无不适时,常无客观求医检查的要求。第二节 心理学取向的亚健康观一、心理学取向的健康观与疾病观(一)心理学取向的健康观 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良好的自 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自尊心,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在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 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括目标,切合实际地 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二) 心理学取向的疾病观 侧重于疾病的心理方面,认为人类疾病不仅有身体疾病,而且还有心理疾病(精神疾病)。100 多年来,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们对心理疾病

10、患者的心理症状做了精细的观察和描述, 包括意识、感知、思维、情感、行为、智力等方面,并创造和运用了许多专门术语和名词。这些心 理症状是诊断心理疾病的主要依据。心理疾病的一种分类方法是依心理过程来区分,分为认识过程障碍、情绪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 障碍。这些心理异常也是精神疾病的基本症状。另一种分类方法属于医学分类,从病因和症状的角 度来分。心理疾病和精神病区别: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 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精神病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活动诸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障碍。 主要表现:言语零乱、幻觉、妄想、兴奋不安、伤

11、人毁物、动作古怪等。二、心理学取向的亚健康观 是指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也可称之为心理性亚健康。 具体地说,心理性亚健康主要是指人们在承受压力的当时和过后,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效 应,即应激和应激后效应。这种效应可使人的心理与行为稍偏离常轨,但又没达到心理(精神)疾病 的程度。一般来说,处于心理性亚健康的人常会有如下一些表现:(1) 意识觉醒程度升高,特别警觉与敏感,外界突如其来的普通声响也引起惊跳。(2) 思维杂乱、茫然无序。(3) 轻率做出决定,不愿多加思索。(4) 易激惹争吵,易哭泣,任性,兴趣减低,焦虑,无名恐惧。(5) 坐立不安,小动作多,手抖,不愿与人接触。(6

12、) 出现强迫行为。 与此同时,伴随出现头痛、失眠、心悸、呼吸困难、肌肉酸痛无力、易疲劳、腹泻、便秘、消瘦 等躯体症状和体征。第三节 社会学取向的亚健康观 一、社会学取向的健康观与疾病观(一)社会学取向的健康观 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要去履行自己的特殊职责,假如这些职责不能完成,那么,相互依赖和交 织在一起的工作的复杂网络(社会体系)就会解体。所以,健康是以个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基础的。 社会性健康可以解释为已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亦即将具有 完满履行社会角色的能力。一个人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当时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 但要注意:当一个人不能完成自己

13、的社会角色活动时,必须区分其原因。(二)社会学取向的疾病观 当个体患病时,为了社会体系的稳定和正常功能,该人必须设法尽可能快地恢复到他原来的健 康状态。如果患病的个体既不能完成他的预期任务,也不可能扮演他的预期角色,则他就成为妨碍 社会体系正常运转的“病人”了。二、社会学取向的亚健康观 是指介于具有完满履行社会角色能力和严重丧失履行社会角色能力之间的中间状态,也可以称之 为社会性亚健康。具体地说,就是一个人部分地丧失履行社会角色的能力,个人心理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 有的社会角色规范,人际关系出现轻微失调,社会适应性逐渐降低。第四节 三维取向的亚健康观第三章 亚健康的生物学透视 人们长时间

14、将自己暴露于日益变化的复杂环境中,加上遗传和个体素质的影响,一部分人就会形 成亚健康状态。形成亚健康状态的生物学基础是应激反应。它是人体面临各种应激源产生冲动通过中枢神经系统 复杂的生理、生化改变,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第一节 亚健康状态的生物学原因 机体稳态的保持是健康,机体稳态的破坏是疾病。 亚健康状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机体大平衡系统中的个别或若干子平衡体的稳态调节发生 或出现障碍,影响人体大平衡系统稳态的自我调节或相互调节的功能,进而降低其协调能力,使人体 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降低。但在这个阶段,人体的大平衡稳态尚未被破坏,只是处于临界水平 中,即人体

15、处于亚健康状态。一、环境因素 1恶劣的自然环境 2复杂的社会环境 二、个体因素 1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2不良嗜好3不健康的运动方式4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三、遗传因素第二节 亚健康状态的生物学改变一、亚健康的生理学改变人体各器官功能稳定性失调,但尚未引起器质性损伤。从应激理论看,亚健康状态发生的基础是 紧张的积累。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均是紧张源(也可称应激源或压力源)。紧张源促使机体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及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 多,促使机体合成应激蛋白。可见,紧张是全身动员与紧张源作斗争的自我保护及修复损伤的反应 紧张具有两重性,当对机体有利的一面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称为“生理性紧张”;当不利的 一面为主时,称为“病理性紧张”或“劣性紧张”。人们对紧张的反应不仅取决于紧张源的强度,还取决于人体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后者决定了人们 对紧张源的敏感性和耐受性。适当的紧张是有益的和必要的,但持续的紧张即紧张的积累却有害于身 体健康并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一)亚健康状态时神经系统的变化1 中枢神经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是应激反应的调控中心。当机体受到躯体、精神等应激源刺激后,与应激最密切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如边缘系统的 皮质、杏仁体、海马、脑桥的蓝斑等处,可出现活跃的神经传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