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69729660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给侧改革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供给侧改革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供给侧改革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供给侧改革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供给侧改革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供给侧改革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给侧改革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供给侧改革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到广泛关注。怎样经过推进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十三五”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料成为两会热点议题以下是XX精心整理的供给侧改革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的相关资料,期望对你有帮助!供给侧改革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到广泛关注。怎样经过推进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十三五”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料成为两会热点议题。多位政协委员及教授认为,2021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去产能和去库存,加大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方法和力度。供给侧改革料成热点两会召开前夕,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供给侧结构

2、性改革展开讨论,建言献策。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永庆表示,在供给侧改革中,不论是目前还是长久,国企全部应发挥主要作用。她认为,关键在落实施动,国企改革的逻辑关系应该是一切制度安排全部围绕着调感人的主动性去展开。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关键不是扩张经济总量,而是提升经济增加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方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率。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成和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进而实现转型再平衡。去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

3、,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连续增加动力,推进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今后,国务院印发有关主动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全方面布署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增加新供给,满足发明新消费,形成新动力。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心。针对社会各界关注的供给侧改革,机构人士表示,2021年是中国“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经济能否走出低迷,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供给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面对经济周期性下行压力深入加大、结构性矛盾深入凸显等问题,中央提出

4、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将在全国两会期间取得高度关注,并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愈加深远的影响。财政货币政策有望加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表示,要对中国经济做出实际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改革,要果断推行。从货币政策角度看,央行对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支持逐步加大。两会召开前夕,央行决定自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央行表示,此举为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现在是推进供给侧改革比很好的时机。同时要保持流动性充裕,发明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以前在中国经济

5、50人论坛上表示,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全部是供给侧改革中的关键战场,货币政策的制订要保持适度,避免出现过分宽松。她认为,在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还要做好总需求的管理,一定要认识到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的问题,目前也同时存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和需求不足间的矛盾,在扩大总需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持流动性充裕。“中国现在推进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还有空间,今年赤字率会深入扩大。”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尤其关注改革次序和配套政策。在经济下行压力大时,假如有空间,要先选择带有扩张性、见效快的方法,如简化行政审批、针对性减税、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等。业内人士认为,

6、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2021年的财政政策将愈加主动,因为2021年实际的财政收支差额已经达成GDP的%,所以2021年赤字率目标大约率会突破3%。推进供给侧体制机制改革对于2021年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业内教授给出了众多提议,两会期间可能提出更多实质性的举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今年的关键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既包含体制机制改革内容,也包含很多政策调整内容。她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经过着力推进供给侧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创新提质,增强供给对需求变动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供给侧结

7、构性改革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需要尤其关注的关键指标。供给侧改革也不能替代需求管理。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在于要素市场改革。”刘世锦对此提出五方面的提议,第一,在去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要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深入放宽准入,加紧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第三,加紧城镇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合理化配置;第四,尊重创新规律基础上培育创新环境;第五,深入加紧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将从不一样产业层面入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紧转变农业发展方法。对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表示,推进农业供给

8、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围绕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韩俊提议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调结构,要调整优化农业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第二,提品质,下大力气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第三,促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四,去库存;第五,降成本,着力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营销成本;第六,补短板,大力填补制约农业发展的微弱步骤。主动财政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二者在实践中应该协同实施。作为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应主动发挥作用以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稳增加和调结构的

9、有机平衡,从而使国民经济实现中高速可连续发展。应阶段性适度提升财政赤字率;全方面落实减税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负担;营造有利于PPP深化推进的市场环境,主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并重视有效投资;构建和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时代背景契合的激励相容机制,充足调动地方政府科学发展的主动性。经过多措并举,确保财政调控精确发力,实现在短期内提振有效需求,在长久内优化供给结构和质量的目标。供给侧改革需要主动财政政策给予配合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管理关键将向供给管理侧重,但这并不是对需求管理的否定。就理论层面来讲,供给侧和需求侧其实是国

10、民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短期内,繁荣和萧条的更替源于总需求围绕总供给波动所引发的经济景气度的周期性变换;但长久内,经济增加的恒久动力源自有效供给对有效需求的回应和引导。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二者在详细政策实践中应协同实施。作为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中国财政政策仍有宽广操作空间而且应主动发挥作用以配合供给侧改革。不妨从两个方面展开释疑。首先,应以需求适度扩张来舒缓结构优化改革所衍生的外溢性张力。多年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其中有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经济本身运行周期共同交织的原因,也有中国过去长久粗放型发展累积下的结构性原因。能够说,经济结构失衡所引发的潜在总供给弱化是经济增速下降

11、的根源。“供给侧改革”就是经过优化国民经济供给侧的结构、质量和效益,使供给结构有效适应需求结构改变,完成市场出清,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但应该注意,首先,现在国民经济需求侧仍较为疲软,源于欧文费雪所谓的“通缩债务效应”该理论近期被学术界广泛讨论。而宏观经济前沿理论中的“萨伊逆否命题”即“连续的短期需求不足必定引致中长久供给能力的减弱,造成潜在增速下滑,引发中长久连续低迷”,更是给目前中国经济以深刻警示。因此说,要认识到连续性低迷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潜在风险,科学有效的需求管理政策亟待推出。其次,即使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也应用需求适度扩张协同配合。不可否认,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结构性优化调整方案,

12、短期内不可避免地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其间的劳动力失业和再就业、旧业态淘汰和新业态重塑等问题,均要需求管理给予托底。需求管理通常借助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较之财政政策,中国货币政策总量性特征较为突出,而结构性特征仍不甚理想。当下货币政策在传导机制和调控参数等方面仍不顺畅;作为调控信号接收端的微观主体仍未实现优化重构,“僵尸企业”有待清理,刚性兑付和预算软约束普遍存在,这使得微观基础对货币调控信号灵敏度缺失。为化解这些梗阻,需深入深化金融改革和市场化改革,优化货币调控的金融生态环境和微观基础。眼下若贸然采取大规模货币宽松,无疑会形成“大水漫灌”,不仅无法有效缓解市场中结构化的流动性饥渴,而且会干

13、扰市场出清、助涨资产价格泡沫并加大资本外流压力,甚至可能会给以后几年埋下新一轮通胀风险,造成结构性矛盾连续固化。所以,以需求适度扩张为结构性优化改革营造稳健宏观环境的任务也就关键靠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需配合财政政策发挥辅助对冲作用。其次,也不应忽略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凯恩斯主义框架中,财政和货币政策被局限于经过相机抉择来发挥对总需求“逆经济风向”调整之功。但现实经济运行中,较之供给效应偏弱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长久内却能有效发挥供给效应。若将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协调配合,就能产生微观和中观层面的效果,改进供给结构和质量,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比如,利用税收、补给和再分配

14、政策,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生产主动性,优化产业和区域结构。微观和中观范围经过有机加总,宏观层面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就会得到提升。另外,含有供给效应的财政投资不但短期内能够拉动需求,而且长远看亦能形成高效率资本积累,这将优化潜在总供给,为经济长久增加注入稳健动力。总而言之,以主动财政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作为近期宏观调控理念的明智抉择。既不搞大规模、低效率强刺激,也要预防结构性改革所引发的经济顺周期收缩,确保为供给侧改革提供稳健的宏观环境,并逐步为其构筑起健康的微观基础。实施主动财政政策需化解哪些困局不可否认,过去传统的财政政策已显现疲态。近期相关部门虽提倡主动财政政策,但不少地

15、方政府和私人部门全部处于自发式去杠杆状态,加之财政收支缺口短期难以弥合等原因的共同叠加,其间产生的对冲效应某种程度上可能弱化财政政策效果。实施主动财政政策过程中,需妥善化解以下困局。第一,财政收入和支出缺口亟待弥合。多年来,因周期性和结构性原因叠加,各地经济增速展现回落。和往年比,各级政府收入增速降低,但支出压力仍然高企。据财政部数据,2021年全国通常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加%,但通常公共预算支出同口径增加则为%。在降杠杆动机下,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取得债务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等渠道被堵死,而新的规范性融资渠道相对有限。地方政府仍负担着较多事权和支出责任,主动财政政策使其承受更大压力,出现了地方配套

16、资金空挡现象;地方债务置换只是缓解了部分存量债务的成本压力,余下11万亿存量债务高额利息支出不容忽略;伴随机关机关养老保险等社保领域改革,社保支出负担未来亦会上升。上述原因使得财政收支失衡,对地方财政发力空间组成一定考验。第二,传统财政投资的边际产出效果弱化,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效率形成了挤压。过去传统的低效、反复性投资对经济增加拉动效力日趋衰减,其间引发的产能过剩和资本错配亦使得资本回报率弱化,并挤压着全要素生产率。若对投资结构进行考量,通常而言,优秀设备投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以房地产等投资标的为主的建筑安装投资则抑制全要素生产率。2021年以后,中国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扩张,累积一定的泡沫,给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带来风险;但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百分比却呈快速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效率受到挤压其来有自。应将财政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