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965115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析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析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析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析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析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析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析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王亚荣 时间:2010-11-2 13:59:00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长安文化;周秦文化;汉唐文化论文摘要:鉴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中,长安文化不显于世,从文化传 统的整体性上对长安文化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文化形态的发展阶段、主 观基础、客观奈件进行了梳理,归纳出长安文化5个方面的特征。分析认为, 长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陆地文明的代表,其内在的普 适性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值得继承和发扬。在历史上,长安地区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地区和邻邦,也曾深深地 打动了世界其他文明体系的心灵。中外文化在长安地区交流互动,使得世界越 来越深人地了解了中国,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

2、世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 中,长安文化虽厚重却不显于世。其中有多个方面的原因。笔者以为,其中一 个主要原因是长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模糊,与其他概念相交叉、重叠,其 主体性特征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相比较也显得不容易归纳。这种比较大多是 从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性、独立性以及完整性来考量的。如果以现代意义为价 值取向来追溯,古代的长安文化虽然复杂多变,但也包含了一些其他地区所不 具备的特点,而且,作为陆地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长安文化的内在普适 性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一、长安文化的基本定义与发展阶段这里所说的文化,根据其发生和影响的范围,从基本形态上来划分有地 区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国家

3、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等5种类型。最基本的 观察和分析的出发点不外乎“大中见小”和“小中见大”,实质上就是研究和 比对文化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相互关系。文化上的一元和多元是一个相对的概 念,事实上也没有绝对的一元文化或多元文化,总是一元中有多元,多元中有 一元。文化的一元性必然以多元为基础,而多元文化也必然有一元性的共同价 值观与追求。一元与多元之间的和谐性与社会的和谐性成正比例关系,而文化 与社会的和谐度也构成了该文化范围文明程度的标志。长安文化属于地区性文化。其名称有二义:第一,顾名思义,就是 这一地区称名“长安”时期的文化;第二,以称名“长安”时期的文化为这一地 区传统文化的概括与代表,因而自然

4、包括称名“长安”之前的萌发和之后的延 伸。从时空概念上分析,具体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第一,长安文化是称名为“长安”时期的文化。称名“长安”的时期, 即从汉代到唐代(当然也可以延续到现代,一方面是有“长安地区”的存在;另 一方面是长安文化陆地文明的一些传统特色仍然有遗存。这需要联系现代与古 代来研究,特别要调查古代长安文化的现代遗存,所以暂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 内)。尽管有汉长安和隋大兴、唐长安的区别,但从地理范围和文化特质的传承 来讲,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长安”虽然是城市的名称,是因为称名“长 安”的时期是这一地区文化发展史的鼎盛阶段,具有比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 性。第二,长安文化是“长安”地区

5、的文化。这里指的是长安地区,不仅仅 是城市地区。其具体的地域范围可以分为核心地区和辐射地区。核心地区又有 两个部分,即长安城区和关中地区。长安城区包括了津、镐、咸阳、大兴和长 安。关中地区,也就是地理学上所划分的渭河平原,古称八百里秦川,南至终 南山北麓,北至渭河以北的黄土台源地带。其辐射地区,是直接受长安文化影 响以及与其他地区文化交流渗透的地区,即东至洛阳,南至秦巴山区,西至河 西走廊的东部,北至渭北高原。第三,长安文化是“活着的”文化,是“存在的”文化。“礼失求诸 野”,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自觉的本能。尽管沧海桑田,长安屡经劫难,但是长 安文化并未因此而衰亡。这主要缘于长安文化的“草根”性,

6、既有历史意义, 也有现实意义;还应该重视文化的精神和物质2个层面。在陕西现存的物质文化 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少文化遗产深浅不等地打着长安文化的印记,如 兵马俑的制造、法门寺佛指舍利的信仰、鼓乐、老腔、还有民间的丧葬制度等 等。也就是说,长安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文化,而且衰而不亡,也是一种现 实的文化,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依然存在,是“活着的”文化。第四,长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内在的必然性和由此而呈现出的阶段 性。地区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长安文化从 汉代到唐代为核心时期,也是鼎盛时期,自然也有此前的积累和之后的延伸。从文化的发生学意义来讲,长安文化从形成、发展到衰

7、落大致经历了以 下几个阶段,然后绵延至现代。其中,长安文化的孕育阶段,是从渭河文明到 先秦;长安文化的形成阶段,是从先秦到秦汉;长安文化的鼎盛阶段,是从秦汉 到隋唐;长安文化的衰落阶段,是从五代到现代。二、长安文化概念上的重叠与交叉从不同的时代和角度来概括,习惯上把这一地区的文化归纳为各种不同的 名称,如周秦文化、三秦文化、汉唐文化、隋唐文化、盛唐文化等,都各有其 着眼点,有具体的针对性和各具特色的局限性。这些都与长安文化有重叠和交 叉的地方。笔者认为,这些命名和长安文化虽有重叠和交叉之处,形式上以及 时空上有重合之处,但本质上应该区别开来。从这些文化体系中可以抽象出长 安文化的内容,但是这属

8、于一元与多元或根与枝叶的关系,并不影响长安文化 的独立性。这里存在2个问题需要辨析。第一,长安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关系。周秦文化、汉唐文化、隋唐文化以 及盛唐文化,从性质上来说都是国家文化,是中国国家文化的历史形态。而三 秦文化虽有较强的地域性,但其文化属性的时代特征比较狭窄,文化内涵也比 较庞杂,而且不能不涉及到北面的草原文化和南面的巴蜀文化,这就影响到对 三秦文化深刻性方面的界定。所谓国家文化,是各个优秀的、先进的地域文化的总和与代表,而地区 文化是独特的地方性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基础,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一元与多元 的关系。在多元的地区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抽象出一元的国家文化。相对于国 家文化,长安

9、文化属于后者。有的时候,某些地域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会因为 客观环境的便利而上升,与国家文化的主流相汇合,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高度 和谐。这是完全正常的,如当年的长安文化。但长安文化的根基扎在陆地文明 的土壤中,地域范围上毕竟受内陆型文化的限制,所以即使是在最辉煌的时 期,如盛唐时代,长安文化也不能完全代表国家文化。另外,在有的范畴上, 如典章制度,其性质也属于国家文化,不能划归人长安文化。我们也需要对同属国家文化的周秦文化和汉唐文化作分析、对比。在周 秦文化中,受时代和文明发展程度的限制,地域性相对更强一些,而汉唐文化 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在世界性的范围内影响也更为广泛。在这些 时期,

10、长安文化也同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第二,长安文化与“京城文化”的关系。长安是十三朝建都之地,自古 就有西罗马、东长安之说,长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曾有过非常发达的“京 城文化”。长安文化与“京城文化”之关系非常密切,有些方面可以重叠,但 仍有本质上的区别,长安文化不能等同于“京城文化”。尽管长安文化在一定 的时期内很容易与“京城文化”融为一体,甚至被“京城文化”的光芒所掩 盖,因为“十三朝古都”的语境很容易导致二者的混同。“京城文化”的概念比较清晰,地域小,更绚丽时尚,领风气之先,但 根基浅,往往短暂而变化多端(当然,这里也需要把“京城文化”从“国家文 化”中剥离出来)。在同样的时空环境下,长安

11、文化为“京城文化”作出了基础 性的贡献。这一方面说明了长安文化的张力和所能上升的高度,另一方面反映 了长安文化形态的丰富多彩,但这些毕竟与长安文化自身的体系结构是两个概 念。从文化的整体性分析,以上文化名称上的“国家”、“京城”等,只是 一些相对区别的概念,其定义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而“地域”的文化内涵则 显得更清晰、准确,历史的延续性更为持久,也更为“草根”性。这也是长安 文化作为基础性地区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三、长安文化形成的客观条件文化的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长安文化不是刻意“打造”出来 的。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文化的形成有其自身非常复杂的规律,是 长期的发生、积淀与发展的

12、过程。为什么长安文化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连绵不 断的持续性?这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从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生产方式 以及生活环境中去寻找原因,需要和其他文化区的客观环境作比较。归纳起 来,长安文化形成的最基本的客观条件有3个方面。第一,土地问题。长安文化植根于内陆型农耕文化的土壤中,黄土文化 的生存条件是规定长安文化的根本要素。这一地区有非常良好的农业耕作条 件,位居渭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国内类似的地方也有,但不是很多,持续 性的开发时间也有区别。汉代司马迁记载道:“关中自汗、雍以东至河、华,膏 壤沃野千里,自禹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那,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 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

13、王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地重,重为 邪。” “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 六”川。附近的山区还有丰富的资源可资利用,如终南山:“其山出玉石、金、 银、铜、铁、豫樟、檀、拓,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 足也”。而且河网密布,可资利用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日用和农业灌溉的需要。第二,保证农业耕作秩序的安全和稳定问题。在古代,中国以农业大国 闻名,统一与战乱时相交替,保障农业耕作秩序的安全和稳定极为重要,同时 也关系到民众的生存以及生存的质量。这一地区不仅土地肥沃,浇灌方便,而 且四面环山,有许多台源,为四塞之地,军事上易守难攻,

14、和其他地区相比较 有天然的优势。这一地区又名“关中”,自古以来关中四周修建有许多关隘, 扼守要冲。东面中条山、蜻山、熊耳山,有函谷关、潼关、武关、临晋关、龙 门关,西面六盘山有尧关、旬关、子午关、饶凤关、骆谷关、斜谷关、阳平 关,北面黄龙山、子午岭有金锁关、石门关、冉店关、阳峪关,等等,都是历 史上有名的关隘。另外,在交通水运方面,附近河流众多,设有许多渡口。如 黄河上的蒲津渡、风陵渡,渭水上的渭水渡、渭南渡、东渭渡、西渭渡、宝鸡 渡,南面还有汉水上的汉中渡、安康渡等,都控制着拱卫关中的水路要冲。以 上这些关隘和渡口从陆上和水上全面保证了关中的安全,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社 会稳定。第三,地理位置与

15、发达的交通状况促进了长安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 文化依靠获取不断的信息创新、获取发展的动力,形成不断的生长点,而创新 就必须借鉴其他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在文化信息的交流上,交通问题是制 约古代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中国是一个内陆型国家,而关中本身也是一个封 闭型的地区,但关中所处地理位置的大环境经常是开放的。秦和隋的两次大统一促进了长安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通发展。秦、汉的 驰道、栈道连通了全国各地。通西域之后,这里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交通路 线一直延伸到南亚、中亚。隋唐时代,潜渠连接渭河、黄河,自成体系。隋朝 时:“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憧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 绝者数月。唐代

16、交通更为发达,如:“东至宋汁,西至岐,夹路列店肆,待客酒 撰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骚驴。南至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显然,依靠这些便利的交通 条件,长安地区获取了比其他地区更多的文化信息。四、长安文化形成的主观基础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长安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动态积淀过程。这 个过程与齐鲁、荆楚、巴蜀、岭南等地的文化形成过程迥然有别。远古时代,关中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仅从考古发现来看,100万年 前,“蓝田人”在这里生活,20万年前,渭河北岸又生活着“大荔人”,2万年 前氏族公社时期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已有大量发现,特别是洛、径、溺、沪、 橘、沫、皂、漆等河流的两岸。之后,仰韶文化的代表有著名的溺桥半坡遗址 和骊山姜寨遗址,龙山文化则有洋西客省庄遗址和西安东郊的米家崖遗址。5 000年前,渭河文明有了新的发展,炎黄部落崛起,把渭河文化传向东方。从 西周至唐的约1 100年间,这一地区连续成为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