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寒江上有怀_孟浩然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69631210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寒江上有怀_孟浩然注释翻译赏析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早寒江上有怀_孟浩然注释翻译赏析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早寒江上有怀_孟浩然注释翻译赏析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早寒江上有怀_孟浩然注释翻译赏析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早寒江上有怀_孟浩然注释翻译赏析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早寒江上有怀_孟浩然注释翻译赏析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寒江上有怀_孟浩然注释翻译赏析讲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注释|翻译|赏析|讲【作品简介】早寒江上有怀由孟浩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 诗题又作早寒江上有怀,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 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 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 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 就构成了诗的内容。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这首诗是孟浩然漫游途中所作。“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两 句缘鲍照“木落江渡寒”,树叶飘零,北雁南飞,江上早寒,一片落 寞秋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 而不可及,

2、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 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 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 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原文】早寒江上有怀作者: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解】这首诗选自孟浩然集。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襄(ximg) 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楚云端:长江中游

3、一带云的尽头。天际:天边。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 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 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平海夕漫漫:形容长江水势很大。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 称江为海。【翻译】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 忍再看。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韵译】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 一江寒。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

4、在云端。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 不堪看。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 只见江海 水漫漫【评析】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 开元十七 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 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 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 情景交融”。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 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 欲归不得的郁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 故乡可望而不

5、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 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 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 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 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 “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 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 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 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 加

6、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尽”将诗人的思乡 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 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 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 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 呢?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 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 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 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 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

7、治上有所作为。因而 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 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本诗二、三两联 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 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 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 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 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全诗情感是复杂的

8、。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秋风起,树叶飘落,大雁南飞,诗人在长江之上遥望云端,思念 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想象远处云彩之下也许就是襄水边的家乡。 看到 孤帆从天边驶过,勾起他乘船返乡的念头。但江水漫漫,到哪里去找 渡口呢?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返乡的愿望一时还难以实现。【讲解】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 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 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 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 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这诗

9、题又作早寒江上有怀,是作者离开长安以后,东游吴越, 滞留江上,因早寒思归而作的。首联,起调高致,意境辽阔,写出了 思归的无限寂寞和怅惘。接着的第二联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深情地表 达了对故乡的怀念。“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这是何等的亲切。 千里迢迢,远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及,更增惆怅。所以第三联用“乡 泪客中尽”承第二联的思归,而“孤帆天际看”则承首联的江上寂寞, 而又情景互对,韵致凄切。思乡之泪,已在客中流尽,伤心惨恻;片 影孤帆,飘泊天际,孤独凄凉。最后两句,因欲归不得,怅望云天, 迷津有问,世路崎岖,“平海夕漫漫”的景色烘托出作者的迷惘茫然 的心绪。"诗人用“平海夕漫”这样的景语

10、,表达了自己的苦 闷和彷徨。蕴藉不露,悠然不尽。全诗形象结合抒情,融洽浑成,饶有韵致。这江上思归,是和仕途失意紧密连在一起的。而思归,就常 常是抒发仕途失意的另一种表现。“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 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 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 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 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 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 于矛盾之

11、中的作者呢!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 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 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 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 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 的。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 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

12、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 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 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 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 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 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 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 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 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 海夕漫漫”作结。滔滔

13、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 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本诗二、三两联 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 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 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作者介绍】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40岁时,游长安, 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 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 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

14、quot; 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 尝弃卿,奈何诬我! ";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 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 740年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孟浩然生当盛 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 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 为同时和后世

15、所倾慕。李白称赞他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 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 "骨貌淑清,风神 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王维曾 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 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 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 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 是一

16、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 背景,或许是很重要的一点。孟浩然的诗描写田园风光,表达对农家生活的热爱,读来朴质感 人。他与王维是盛唐时期的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 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他的诗虽 不如王诗题材广泛,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 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孟浩然的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 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 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 宿建德江、夜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