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绣何以为潮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69627075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绣何以为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潮绣何以为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潮绣何以为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潮绣何以为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潮绣何以为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潮绣何以为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绣何以为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潮绣何以为潮 摘要潮绣是广东潮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但潮绣的“潮”字因何而来,本文将通过潮绣是在潮汕地区发展起来的、潮绣具有浓厚的潮汕特色、潮绣的代表人物多为潮人、海外潮人是促进潮绣工艺走向世界的大功臣这四个方面来论述“潮绣何以为潮”。关键词潮绣;潮绣发展;潮绣特色;代表人物;海外潮人. 潮汕地区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技艺精湛,文化积淀深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潮绣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潮绣是粤绣两大流派之一。它源于粤绣,因具有自身特色,而被称为潮绣。 一、潮绣是在潮汕地区发展起来的 潮汕地区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土地上,根植在这片沃土的潮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里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中

2、国四大名绣之粤绣的主要流派。 (一)潮绣的起源 粤绣包括了广绣、潮绣二大流派,也即泛指广东区域内之刺绣。潮绣作为粤绣其中之一,发源并流行于现在的潮汕地区。大约在唐代,潮绣就在潮汕地区出现了。早在唐代,潮州已盛产刺绣材料如“蕉葛”、“麻布”,“蚕亦五收”,所以刺绣工艺随之应运而生。据潮州志记载,韩愈被贬到潮州后,提倡妇女外出要“以丝巾皂布丈余盖头蒙面双垂至膝”,后人称之为“韩公帕”。1由此可见,唐代潮州已有简单的剌绣工艺。 (二) 潮绣的发展 最早提及潮州刺绣的文献,是宋宝二年(1254)潮州知州陈炜题湖平石壁诗(诗刻今存潮州葫芦山中麓),其颈联:“朱幡影里绣屏好,绿盖香中画舫行。”2意思是:太

3、守夏日游湖,画舫在绿漪荷香中徐行,微风轻拂,在丽日辉映下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绣屏。这是中国最早对潮绣的文字记载,充分证明了潮绣应用于潮汕地区的日常生活。迟至明代,潮绣此时在潮汕地区形成专业性的生产区域,正如当时民谣所说的:“东门晒渔网(织渔网),西门摆花规(刺绣),南门削竹箸(竹艺),北门挲脚腿(即用手掌在大腿上推压成制鞋的鞋索,指制鞋业)。”时至今天,潮州市区的西门仍是刺绣工艺的基地。 清代,刺绣在潮州民间更为盛行。在清朝乾隆年间,潮汕地区已广设绣庄、绣坊,潮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乾隆年间,潮州西门外天地坛、布梳街以及开元寺附近,已有绣庄20多家,绣品输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占领南

4、洋市场,特别是带有民间浓厚地方特色的厅堂,佛庙摆设的绣品更是供不应求。可见潮绣在清代已经大规模出口,对国外市场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当时潮汕地区的女子普遍都会刺绣。据乾隆年间所修潮州府志载:“凡女子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治嫁衣,故织衽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府城潮州长期以来是潮绣的基地和大本营,潮州不仅出名女绣工,也出名男绣工。清末潮绣作品苏武牧羊在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赛会上获过大奖。当时,潮州城里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祝贺,绣工被誉为“绣花状元”。潮州绣品曾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展出并获奖的计有:大幅刺绣挂屏苏武牧羊、丹凤朝阳、郭子仪拜寿、狮子头等。这些参展的潮绣品,全由24名潮州男绣工通

5、力合作刺绣,这24名绣工被誉为“刺绣状元”。3(三) 潮绣的高潮潮绣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潮州市开创全国之先河,成立潮州市刺绣工业总公司、潮州市刺绣研究所、潮州市刺绣学会。总公司直辖管国有潮绣厂和60个绣衣厂、4个机绣厂和珠绣厂,再由这十几个大厂,分管街道、农村的刺绣厂社超过500家。潮绣品类繁多,绣工遍布潮汕城镇农村,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年产值超亿元,几乎“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当时潮汕地区的孩童从小耳濡目染,课余跟长辈学手艺,练就一手高难度的垫绣技艺。所以在平绣工种、珠绣工艺品大发展之时,绣工们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掌握珠绣技艺,在潮州珠绣晚礼服、婚纱成为全世界最大生产基

6、地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潮绣“九龙屏”和“吹箫引凤”于1982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种百花奖金杯奖。潮绣K金双面立体九扇屏风龙腾盛世荣获国际文博会特别金奖。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潮绣一直是国家领导人赠送各国首领和国际友人的重点礼品。上世纪70年代末,由潮绣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智成创作的九龙屏风挂屏在叙利亚展出时,深受好评,遂作为国家礼品赠给该国。还有一条双面绣的大披巾也被当作国礼品,赠予法国总统戴高乐。2004年,江泽民主席赠送了一幅K金垫绣腾龙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出访加拿大时,赠送马丁总理一幅K金乱针绣下山虎。外交部也曾赠送给英国首相一幅双面立体垫绣丹凤阳。潮绣先后

7、为国家提供200多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和各国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二、潮绣有潮汕地区的特色与其他地方的刺绣不同,潮绣因为在潮汕地区发展起来,受潮汕地区的人文风俗的影响,具有与众不同的潮汕特色。 潮绣绣工多以男工居多与其他地区的刺绣相比,普通刺绣皆以女性居多,因为女绣工性格文静,有耐心,心灵手巧。而在潮汕地区,潮绣多为男性,比起女绣工的手艺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还在潮绣行业闯出自己一片天地。据岭南丛述记载:“清代粤绣工人多是广州人和潮州人,特别是潮州绣工为上,皆男子为之,精于女工,为其他省市所罕见。”清末宣统二年(1910)潮州绣品曾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展出荣获奖励。而这些参展的潮绣

8、作品,由24名男绣工通力合作完成的,一时轰动潮州城。这24名男绣工也因此被誉为“潮绣状元”。20世纪50年代,仍有杜进茂等20余男工在潮绣行业中坚持。潮绣品种繁多潮绣由于绣制材料的差异,潮绣可以区分为线绣、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洋金银线绣、发绣和通锦绣七个绣种。这同其他名绣相比较,可以说是潮绣的第二个艺术特色。1、线绣。线绣是潮绣中最为普遍和绣制难度较低的一个绣种,用各色真丝线或人造丝线进行绣制而成。潮绣的线绣图案花纹,以花卉为主,龙凤、山水、人物为辅,在花卉中以玫瑰、菊花、梅花最常见。无论是何种纹样,都是考张艳丽,装饰趣味浓烈。潮绣线绣又分为单面绣和多面绣两种。传统的产品主要有披巾、枕套

9、等日常绣品,产品色彩鲜艳、雍容华贵,富有潮汕特色。2、绒绣。绒绣是采用各种染色丝绒线,在丝、绸、缎等较高面料上绣出各种图案的刺绣。绒绣多采用平绣针法,绣出的效果平整、光华亮丽,在主要部位也略加棉花或粗棉线薄垫,以使绣品显得更加细腻精美。3、钉金绣。钉金绣也称钉金银绣或金银线绣,是潮绣的代表性绣种,以金碧辉煌、粗旷雄浑的浮雕效果为特征,分钉金绣平绣和钉金绣垫绣两种。钉金绣的传统产品多为寺院庙宇、厅堂戏台的陈设或戏服服饰。4、金绒混合绣。以金银线、绒线结合的绣制,并在主要部分加以垫浮,尤其应用对比强烈的色绒线刺绣,配以棕丝勾勒,以达到色彩瑰丽而不俗气,绣制浮凸而产生浑厚质感的艺术效果。金绒混合绣的

10、绣品往往带有一种灵活变化、色彩互相映衬又协调的效果,绣出的画面浑然一体、华丽耀眼。5、洋金银线绣。顾名思义,是使用进口的金银线绣制,同国产金银线相比,有着另一番不同的艺术效果,故称洋金银线绣。线细而秀,以金盘地、针缀各色丝绒线,绣艺分轻工、针缀、满地花、散花等。其钉金技法细致、色彩雅丽,绣艺精美。产生主要多为短花衣、褂裙和仿古官服。6、发绣。发绣是运用头发代替丝线绣制而成的绣品,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发绣以发代线,利用头发的黑、白、灰、黄、棕的自然色泽,以及细柔、光滑的特性,用不同针法刺绣,显示出其质朴素雅,针迹细密、色泽柔和的独特风格。7、通锦绣。通锦绣以“通”为特色,

11、以“绣”为主体,是融合了抽纱、刺绣两种工艺的特点,绘成独具一格的艺术珍品。它既有潮绣的精致瑰丽,又有抽纱的淡雅清隽,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效果。“垫高立体”的工艺技法一般刺绣都以平绣为主,潮绣则以垫高绣为主要特色。所谓垫高绣,也称潮绣“垫高立体”的工艺技法,是在施绣之前先用纸丁、棉絮垫定图案造型,然后在上面用金银线、丝绒线施绣,使作品产生类似浮雕的艺术效果,看起来更加生动形象。其他绣种虽然也有类似潮绣垫高绣的针法,比如苗绣的凸绣绣法,沈绣的“肉入”针法等。但这些针法无非是用同色粗纱在轮廓中先刺绣垫底后,再用细纱细绒在上面密密绣满,这样小面积的普通垫高,在图案中也只起表现局部和辅助作用,与潮绣整体

12、浮雕般的垫高有天壤之别。潮绣这种“垫高立体”的工艺刺绣技法是潮州特有的处理方法,是其他绣种所没有的,也是潮绣主要区别于其他绣种的重要标志。构图饱满匀称,作品金碧辉煌潮绣作品既有单一视点的构图,也有多视点的构图,但这两种构图都突显一个“满”字,在同一题材上的表现手法多变、注重均衡对称,人物多为为侧面观,花鸟多为正面观,避免将立体重叠安置,但都重视纹地相称,主次分明。垫高绣动态多变且形象繁杂,则常采用对称构图或均衡平局,目的在于加强图案的统一感,使图案结构主次分明,疏密得当,满而不塞,繁而不杂。因而,与广绣相比,潮绣更注重饱满匀称的构图,形式更富于变化。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家林智成曾说过:“潮绣的创作

13、法则与潮州金漆木雕相当接近,都有”密密、满满、通通“的特点。与江南苏绣的素雅风格相比,潮绣的色彩更为浓烈艳丽。潮绣善于运用色彩对比,采用大量的正金银纱和各种辅料来刺绣,从而产生“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极具强烈的民间艺术韵味。制作技艺繁杂多变潮绣使用的辅助材料比其他任何一种绣种都多。一般刺绣,无非都是线和布作为材料,但潮绣由于绣作工艺比较繁杂多变,采用的材料和辅料除了正常刺绣所必需的各色纱、丝、绒线、绸、缎和布外,还大量采用金银丝、花线、棉絮、纸丁、网布等材料和辅料,用于帮助塑造立体图案造型,其中的纸丁、绒丁等,更是潮绣所特有的。潮绣以千变万化、独具特色的针法技艺著称,针法比其他绣种要多,可达1

14、00多种。分类也较为繁琐复杂,大体可分为绒线针法、钉金绣针法和金绒混合绣针法等几个类型。为了使作品更具立体感,潮绣还发明了拆、剪、拼、贴等多种复杂的工艺技法,这在其他绣种也是没有的。 三、潮绣的代表人物多为潮人由于潮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世代群体传承,鼎盛的高峰期势必出现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前面提到的清宣统二年(1910)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誉为“刺绣状元”的24名男绣工,即其出类拔萃者。据目前能够考查出名字的有林涛生、蔡戌子、尾仙、张桂泉、林伯、如伯、王炳南、王钟南、蔡钟、林新泉、林清泉、李和彬、卢海清、冬瓜狮(别称)、杜江宁、洪钟、吴坤、吴钦、托伯、乌糖和白糖(别称)等人。当代名师艺人更是英

15、才辈出,其中多为潮汕人。(一)蔡玩清蔡玩清(1901-1964),女,潮州人。父亲是清末潮州24位“绣花状元”之一。13岁便服掌握刺绣的各种针法技艺,能独立绣制成品,被誉为“绣花女状元”。1962年被聘请到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从事整理潮绣传统刺绣技法,整理出传统纹样数十种作为珍贵资料。同年被汕头地委统战部授予“二类艺人”,并应邀出席广东艺人大会。(二) 杜进茂杜进茂(1901-1978),潮州人。清末潮州24位“绣花状元”之一杜江龙的仲子。年轻时刺绣技术已较全面,能画善绣,尤擅刺绣人物,有“进茂的乌面(净脸)工超群”之誉。1956年到潮州刺绣联厂当设计人员,与林智成合作设计的绣品霸王别姬荣获广东省工艺美术展览一等奖。1957年出席“全国第一届艺人代表大会”,代表潮绣艺人在大会当场表演,得到国家领导人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并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被选为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候补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1962年被汕头地委统战部授予“二类艺人”称号。(三) 魏逸侬魏逸侬(1908-1975),潮州人。12岁便在潮州赞记绣庄当学徒。他一面熟悉和掌绣庄业务,一面勤学苦练绘画和书法。6年后出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