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碳水化合物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9476782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碳水化合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3碳水化合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3碳水化合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3碳水化合物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3碳水化合物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碳水化合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碳水化合物(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碳水化合物单糖定义:指凡是不能被水解为更小单位的糖类。分类:酮糖和醛糖,五碳糖和六碳糖。糖通过氢化反应生成糖醇。低聚糖定义:由220个糖单位通过糖苷键连接的碳水化合物称为低聚糖。低聚果糖:由13个果糖通过8(21)糖苷键与蔗糖中的果糖基结合生成的蔗果三糖、蔗果四糖和蔗果五糖等的混合物。5.低聚木糖:是由2-7个木糖分子以8-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功能性聚合糖。主要成分为木糖、木二糖、木三糖及少量木三糖以上的木聚糖,其中木二糖为主要有效成分。特点:1.具有较高的耐酸和耐热性能。2. 木二糖,木三糖属于不消化但可发酵的糖,是双 歧杆菌的有效增殖因子。3. 低聚木糖具有糖度较低,代谢不依赖胰岛

2、素和抗龋齿等特性。环状低聚糖:由D-毗喃葡萄糖通过a-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糊精。特点:由于中央具有疏水空穴,可以包含脂溶性物质如 风味物,香精油等,可作为微胶囊化的壁材。多糖定义:超过20个糖单位通过糖苷键连接的碳水化合物称多糖。多糖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易于水化和溶解,主要有增稠和凝胶的功能。聚合度:多糖中单糖的个数称为聚合度均 聚糖.指由相同糖基组成的多糖。 .杂多糖: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单糖组成的多糖。多糖溶解性:1. 为什么具有溶解性?1)多糖具有大量羟基,每个羟基均可和一个或几个水分子形成氢键2)环氧原子以及连接糖环的糖苷氧原子也可与水形成氢键,多糖中每个糖环都具有结合水分子的能

3、力,以此多糖具有强亲水性。2. 食品体系中多糖的作用1)食品体系中多糖具有改变和控制水分流动的作用;2)冷冻稳定剂:多糖具有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子,不会显著降低水的冰点,提供了冷冻稳定性。3. 溶解性与多糖结构的关系1)多糖的溶解度与分子链的不规则程度成正比,分子间相互结合减弱,分子溶解度增大;2)大多数具有侧链的多糖不能形成胶束,链相互间不能靠近,其溶解度增加。多糖溶液的粘度与稳定性多糖具有增稠和胶凝的性质,可控制流体食品与饮料的流动性质和结构。1. 高聚物的粘度同分子大小、形状及其在溶剂中的构象有关;2. 溶液中线性高聚物分子旋转时占有很大空间,分子间彼此碰撞频率高,产生摩擦,因而具有很高粘

4、度;3. 对于带一种电荷的直链多糖,由于同种电荷产生静电斥力,引起 链伸展,使链长增加,高聚物占有体积增大,因而溶液的粘度大 大提高;4. 高度支链的多糖分子比具有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直链多糖分子占 有体积小,相互碰撞率低,粘度低。5. 不带电的直链均匀多糖分子倾向于缔合和形成部分结晶;凝胶定义与特性定义:在食品加工中,可通过氢键、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引力、离 子桥接、缠结或共价键等相互作用,形成海棉状的三维网状凝胶结构。网孔中充满着液相,液相是由较少分子质量的溶质和部分高聚物组成 的水溶液,特性:具有固体,液体二重性。多糖水解多糖在酸或酶的催化下也易发生水解,并伴随黏度降低、甜度增加。酸水解:

5、水解强度取决于酸强度,时间,温度及多糖的结构酶水解: 酶选择性,pH,时间,温度,影响酶催化水解速度及终产品 性质。(较多)共同点:糖苷键的水解。美拉德反应定义:食品在油炸,烘焙,焙烤等加工或贮藏过程中,还原糖(主要 是葡萄糖)同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残基的游离氨基发 生羰碳反应,被称为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不利方面:a.营养成分损失,特别是必须氨基酸损失严重b. 产生某些有毒或致癌物质;c. 对某些食品,褐变反应导致的颜色变化影响质量。(如 浓缩果汁,蛋粉的加工)有利方面:褐变产生较深的颜色及强烈的香气,赋予食品特殊风味。美拉德反应控制条件:抑制美拉德反应:注意选

6、择原料:选氨基酸、还原糖含量少的品种。 控制水分含量:蔬菜干制品密封,袋子里放上高效干燥剂;流体食品 则可通过稀释降低反应物浓度。降低pH:如高酸食品如泡菜就不易 褐变。降低温度:低温贮藏。除去一种作用物:一般除去糖可减少褐 变,如加入葡萄糖氧化酶。加入亚硫酸盐(羰氨缩合之前加入),钙 离子可抑制褐变。焦糖化反应定义:糖类尤其是单糖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 点以上的高温(一般是140-170C以上)时,因糖发生脱水与降解,也 会发生褐变反应,这种反应称为焦糖化反应。机理:大多数热解反应引起糖分子脱水,因而把双键引入糖环,产生 不饱和环中间物,例如呋喃。共轭双键能吸收光,并产生颜色

7、。不饱 和环常产生聚合,生成具有颜色的化合物。焦糖化反应条件:无水或浓溶液,温度140-170C。催化剂的存 在加速反应:铵盐、磷酸盐等。碱性环境有利于反应,pH8比pH5.9 时快10倍。不同糖反应速度不同,例如果糖大于葡萄糖(熔点的不同)。淀粉颗粒特点:淀粉颗粒结构比较紧密,因此不溶于水,但在冷水中能少 量水合。他们分散于水中,形成低粘度浆料,易于混合和管道输送。 大多数淀粉颗粒是由两种结构不同的聚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一种是线 性多糖称为直链淀粉;另一种是支链多糖称为支链淀粉。它们的分子 呈径向有序排列,具有结晶区和非结晶区交替层的结构。分类:|直链:直链淀粉是由a-D-毗喃葡萄糖通过a-1

8、,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 直链分子,成右手螺旋结构,在螺旋内部只含氢原子,是亲油的,羟 基位于螺旋外侧。支链:直链淀粉是一种高度分支的大分子,葡萄糖基通过a-1,4糖 苷键连接构成它的主链,支链通过a-1,6糖苷键与主链连接。淀粉糊化定义:通过加热提供足够的能量,破坏了结晶胶束区弱得氢键后,颗 粒开始水合和吸水膨胀,结晶区消失,大部分直链淀粉溶解到溶液中, 溶液粘度增加,淀粉颗粒破裂,双折射消失,这个过程称为糊化。 糊化过程三个阶段:可逆吸水阶段、不可逆吸水阶段、淀粉粒解体阶段。a)可逆吸水阶段:水分进入淀粉粒的非晶质部分,体积略有膨胀, 此时冷却干燥,可以复原,双折射现象不变。b)不可逆吸水阶段

9、:随温度升高,水分进入淀粉微晶间隙,不可逆 大量吸水,结晶“溶解”。c)淀粉粒解体阶段:淀粉分子全部进入溶液。影响因素:A淀粉的种类和颗粒大小;B食品中的含水量;C添加物:高浓度糖降低淀粉的糊化,脂类物质能与淀粉 形成复合物降低糊化程度,提高糊化温度,食盐有时会 使糊化温度提高,有时会使糊化温度降低;D酸度:在pH4-7的范围内酸度对糊化的影响不明显,当 pH大于10.0,降低酸度会加速糊化。在食品中的应用:在烘焙食品中,淀粉的糊化程度影响到产品的品质, 包括贮藏性质和消化率。有些烘焙食品如饼干,曲奇,由于脂肪含量 高和水分含量少,有多数淀粉颗粒未糊化,不易消化。有些产品如白 面包,水分含量高

10、,大部分淀粉颗粒糊化了,容易消化。正常加工条件对淀粉颗粒的影响:在正常的食品加工条件下,淀粉颗粒吸 水膨胀,直链淀粉分子扩散到水相,形成淀粉糊,随着温度的升高, 粘度升高,在95C恒定一段时间后,粘度下降。淀粉老化定义:稀淀粉溶液冷却后,线性分子重新排列并通过氢键形成不溶性 沉淀。浓的淀粉糊冷却时,在有限的区域内,淀粉分子重新排列较快, 线性分子缔合,溶解度减小。淀粉溶解度减小的整个过程称为老化。 淀粉老化在早期阶段是由直链淀粉引起的,而在较长的时间内,支链 淀粉较长的支链也可以相互发生缔合而发生老化。影响淀粉老化的因素:A淀粉的种类:直链淀粉比支链淀粉更易于老化;B食品的含水量:食品中的含水

11、量在30%-60%淀粉易于老化,当水分 含量低于10%或者有大量水分存在时淀粉都不易老化;C温度:在2-4C淀粉最易老化,温度大于60C或小于-20C颠覆你 呢都不易老化;D酸度:偏酸或偏碱淀粉都不易老化。在食品中的应用:许多食品在贮藏过程中质量变差,如面包陈化,汤的 粘度下降并产生沉淀。面包陈化是指面包心变硬,面包新鲜度下降。 陈化原因是淀粉无定形部分转化为结晶的老化状态。加入表面活性剂 可以延迟面包心变硬,延长货架期。防止淀粉老化的方法:a)将糊化后的淀粉在80C以上的高温迅速去除 水分并使食品的水分保持在10%以下;b)在冷冻条件下脱水(通过以上2种方法可以形成固定的a-淀粉)。淀粉水解

12、分为酸水解和酶水解1. 酸水解(酸改性)在25-55C温度下,用盐酸或硫酸作用下用于40%玉米或蜡质玉米淀 粉浆,6-24h再用纯碱或氢氧化钠中和水解混合物,经过滤和干燥得 到改性淀粉,冷却时可生成凝胶。2. 酶水解(生产高果糖浆)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使用a-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进行水解,得到 近乎纯的D-葡萄糖后,再使用葡萄糖异构酶将葡萄糖异构成D-果糖, 最后可得58%D-葡萄糖和42%D-果糖组成的玉米糖浆,这可由异构化 糖浆通过Ca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结合D-果糖,最后进行回收得到富含 果糖的玉米糖浆。玉米淀粉(a-淀粉酶)糊精(葡萄糖淀粉酶)一葡萄糖(葡萄糖异构酶)高果糖玉米糖浆聚合度:(DP)多糖中单糖的个数称为聚合度葡萄糖当量|:(DE)还原糖(按葡萄糖计)在玉米糖浆中所占的百分数(按干物质计)。用来衡量淀粉转化成D-葡萄糖的程度。关系:DE=100/DP淀粉改性:改性方法主要有酸改性,酯化,醚化和交联淀粉四种。果胶定义:果胶是指不同长度高度酯化和中和的a-半乳糖醛酸以1, 4- 苷键形成的聚合物。特性:1.作为果酱与果冻的胶凝剂。2.还可以作为增稠剂和稳定剂。3. 具有冷溶性,在酸性中性条件保持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