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6944309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二十世纪人类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并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 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原子能等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其中对经济和社会 影响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是电子信息技术。四十多年中, 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双轮推动下,电子信息设备一方面通过极其迅速的更 新换代,使性能高速提高,体积能耗不断减小,另一方面以惊人的速度降低价格, 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可能性。随着二十世纪八、 九十年代互联网在全世界的迅猛兴起,对经济活动和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到2000年底,互联网将世界各地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5亿

2、用 户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信息大通道,进入了 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都产 生了重大影响,从而揭开信息经济时代的序幕。一、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 巨大需求又驱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 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 的模式转变。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运算能力、 性能价格比继续按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支持信息技术达到 前所未有的水平。现在每

3、个芯片上包含上亿个元件,构成了“单片上的系统” (SOC),模糊了整机与元器件的界限,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设备的功能,并促 使整机向轻、小、薄和低功耗方向发展。软件技术已经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网 络为中心转变。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相互渗透使得芯片变成“固化的软件”,进 一步巩固了软件的核心地位。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功能通过软件 来实现,“硬件软化”成为趋势,出现了“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技术领域。嵌入式 软件的发展使软件走出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促使多种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 能化。软件技术已成为推进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三网融合和宽带化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 机

4、网的三网融合是指它们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在网络技术上走向一致,在业务内 容上相互覆盖。电话网和电视网在技术上都要向互联网技术看齐,其基本特征是 采用 IP 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在业务上要从现在的话音为主或单向传输发展成 交互式的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三网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三个网合成一个 网,但它的确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界限,将引起产业的重组与政策的调整。随着互 联网上数据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日益 提高。增大带宽,是相当长时期内网络技术发展的主题。在广域网和城域网上, 以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为代表的全光网络技术引人注目,带动了光信 息技术的发展。宽带接入网

5、技术多种方案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鹿死谁手尚难见分 晓。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 向信息个人化的目标前进。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持续的热点。一方面电视机、手机、个人数字助 理(PDA)等家用电器和个人信息设备都向网络终端设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网 络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打破了计算机上网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媒体、网上娱乐技术日趋成熟,不断降低 对使用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和经济投入要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门服务 等技术的提出和服务体系的形成,构成了对使用互联网日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 系,使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

6、进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网络经济 的形成。二、信息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进展,世界对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长,信息产品和 信息服务对于各个国家、地区、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不可缺少。信息技术 已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产业成为世界 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竞相投资、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部门。在过去的10年 中,全世界信息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率是相应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增长率的两倍,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产业。其中美国经济在近10年的持续 快速增长中,年均GDP增长3. 6%,而电子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4 个百

7、分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和信息 产业的带动是不为过的。信息产业本身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 产业之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些发达国家信息经济领域的增长超过了 GNP的50%,美国则超过了 75%, 2000年全球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高达15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九五”期间,我国的信息产业以三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主要产品销 量迅速增加,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部份关键技术有所突破,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 四位。2000年底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达10000亿元,销售收入5800亿元, 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占

8、全国GDP的4%,电子产品 出口额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5,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三、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 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 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就传统 的工业企业而言,信息技术在以下几个层面推动着企业升级:1、将信息技术嵌 入到传统的机械、仪表产品中,促进产品”智能化”、“网络化”,是实现产品升级 换代的重要方向。这项工作往往被称为“机电一体化”。2、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网络设计技术可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

9、能力;3、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或 工业过程控制技术实现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可明显提高生产效率、产品 质量和成品率;4、利用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统一整合调配企 业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实现整体优化。5、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进行供 销链和客户关系管理,促使企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的升级,可提高企业的市场 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 发展的有力武器。四、劳动力结构正出现巨变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们的就业结构正从农业人口为主、工业人口 为主向从事信息相关工作为主转变。以美国为例,1956年,美国的“白领”人数 第一次超过“蓝领”,

10、到1980年,美国就业比例为:农、林、渔业从业人数占总 就业人数的3.38%,采矿业和建筑业占7.23%,制造业占22.09%,服务业占 67.2%。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到1997年其农、林、渔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 数的2.63%,采矿业和建筑业占6.88%,制造业占16.08%,服务业扩大为 73.34%。服务业中,除了极少部分传统服务业外,绝大多数是从事与信息处理、 信息服务有关的职业。对于这种趋势,美国学者总结说:“从农民到工人再到职 员,这就是美国的简史。”“我们现在大量生产信息,就像我们过去大量生产汽车 一样。”五、信息技术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使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

11、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而 且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已引起传统教育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 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使学习者可以克服 时空障碍,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速度。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的远程 教育,将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实现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传授者之间 的互相对话和交流,不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宽松 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在传统的教育领域引发一场革命,并 促使人类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互联网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工具。互联网拥有的

12、 600 多个大型图书馆、400 多个文献库和 100 万个信息源,成为科研人员可以随时进 入并从中获取最新科技动态的信息宝库,大大节约查阅文献的时间和费用;互联 网上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交互性,使身处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为研究 伙伴,在网上进行实时讨论、协同研究,甚至使用网上的主机和软件资源,来完 成自己的研究工作。信息网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 过网络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电子出版以光盘、 磁盘和网络出版等多种形式,打破了以往信息媒体纸介质一统天下的局面。多媒 体技术的应用和交互式界面的采用为文化、艺术、科技的普及开辟了广阔前景。 网络等新型信息介质、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传播,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交融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网络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 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必然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种新的适应网 络时代和信息经济的先进文化将逐渐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