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9436632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7朱子语类三则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愦愦(ku) 恁地(nn) 剖判(pu)埽(so) 芜秽(w hu) 着意(zhu)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直(2)及(3)合(4)机(5)乎(6)之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2)圣贤教人(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3)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第5

2、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若是中人之资质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中间人。(2)须大段著力古义:仔细。今义:长距离;长时间;长篇幅。(3)古之学者为己古义:学习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4)且须分个内外古义:“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外”指学习是为了炫耀自己。今义:方位词,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判断句)译文:这就是没有克制自己的功夫。(2)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判断句)译文:这就是天理与人欲交锋的关键。(3)君子喻于义。(状语后置句)译文:品德高尚的人懂得理义。(4)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状语后置句)译

3、文: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再勇猛地去做。(5)乃为人欲引去。(被动句)译文:却被人的欲望牵引而去。常识速览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书。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朱熹的理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再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

4、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与主张。理学之经典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议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朱子语类的主要特点: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二是朱子语类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其文集中是言之甚简或完全阙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三是朱子语类与其他理学家语录多谈理性不同,上自天地之所高厚,下至一物之微,无所不谈,范围广泛。从这三个特点可知其价值之高,“历千载而如会一堂,合众闻而悉归一己

5、”。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整体感知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欲问题、义利问题。一则: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相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二则:朱熹所说的“天理”即是心之本然,而“人欲”即是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作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越是修养不高的人,越要努力克制私欲。三则:朱熹引用孔孟的话阐述自己的义利观,认为“为义”还是“为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就是“义”,而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是“利”。文本

6、层析一、阅读课文第一则,回答问题。1本则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有怎样的读书观?_【答案】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是与他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勤读书有智慧更聪明2“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

7、未得趣也。”请联系现实分析这段话。_【答案】读书是有方法的,根据读书的目的去选择读书的方法。若要把握书中的精髓,读书就应该坚持不懈,若浅尝辄止,就不能掌握义理、获得知识。有些人读了书,之所以记不住、说不出,“皆是不精不熟之患”。但在信息爆炸的当代,若要扩大知识面,一目十行,观其大意的速读也是必不可缺的能力。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才是高效的读书法。二、阅读课文第二则,回答问题。3朱熹认为怎样才能够“去人欲”而成“克已”之功?_【答案】一是要经常洒扫收拾思想的污垢,克制自己的不合理的欲望。二是遇到事情不能随便放过,要明白事理,做出正确的选择。三是资质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磨砺培养“克己”的能力。四是

8、要有谨慎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加强学习。4本则文字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_【答案】大路、小路分别指的是天理、人欲。因为人们“无克己工夫”才舍大路而取小路,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5朱熹在教育方法上有何特点?_【答案】首先,朱熹态度和蔼,利于沟通。朱熹语言通俗,犹如家常之语却含有深意。其次,朱熹善用生活俗事作喻,便于启发。朱熹以“小路”“大路”分析“私欲”和“天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再次,朱熹因人施教的方法很切合实际。朱熹将教育对象分为“圣人之资”“贤人之资”和“中人之资”三个层次,教以不同的方法,

9、很有针对性。最后,引用论语语句加以劝勉,很有说服力。三、阅读课文第三则,回答问题。6第三则选文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有怎样的联系?_【答案】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重义轻利,是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这一章语录当中要讲明的问题。义利问题来源于孔子所说的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很明显,孔子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一方面认为,作为统治阶级,应该实行奖励生产、开荒救灾、薄赋赈济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措施,从这个角度来说,“利”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应该重义轻利,讲义不讲利。朱熹对此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所谓义,就是“天理之所宜”(论语集注里仁),这是说,符合天理所当做的,就合乎义。而利则是“人情之所欲”(论语集注里仁),是“人欲之私”(孟子集注梁惠王上)。由此可见,朱熹把义利问题等同于理欲问题,把孔孟关于义利的关系从理学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在朱熹看来,每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主要的就是要严守义利之区别。朱熹说:“学无深浅,并要辨义利。”(朱子语类卷十三)这和文中所说的是一个意思,即义利之辨是学者的“切身事”。实际意义。天理:指的是心之本然。 它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提醒精神:提神醒志。着意:用心。穷:穷究。愦课内素材朱熹论读书:问渠那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