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929390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4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一) 学段划分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二) 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三) 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2、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学段(79年级)知识技能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2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投影与视图;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能确定位置。3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进一

3、步认识随机现象,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数学思考1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2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3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问题解决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4、,提高实践能力。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4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部分

5、 内容标准(一)数与式1有理数(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参见例47)。2实数(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

6、)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参见例48)。(5)了解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会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6)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参见例49)。3代数式(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参见例50)。(2)能分析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

7、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4整式与分式(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3)能推导乘法公式:(a+b)( a- b) = a2- b2; (ab)2 = a 22ab + b 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参见例51)。(4)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

8、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二)方程与不等式1方程与方程组(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参见例52)。(2)经历估计方程解的过程(参见例53)。(3)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4)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5)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6)* 凡是打星号的内容是选学内容,不作考试要求。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7)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8)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9)了解一元二

9、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不要求应用这个关系解决其他问题)。(10)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参见例54)。(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三)函数1函数(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3)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参见例55)。(

10、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参见例56)。(6)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参见例57)。2一次函数(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参见例58)。(2)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3)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 y = kx + b (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4)理解正比例函数。(5)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反比例函数(1)结合具

11、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和表达式 y =(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3)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4二次函数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3)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说出图像的开口方向,画出图像的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5)*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二、图形与几何

12、(一)图形的性质 考试中,只能用下文出现的基本事实和定理作为证明的依据。1点、线、面、角(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参见例59)。(2)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3)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5)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6)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7)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的和、差。2相交线与平行线(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2

13、)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4)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6)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7)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参看例60)。(9)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10)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

14、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11)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三角形(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4)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参见例61)。(5)掌握基本事实: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参见例6

15、1)。(6)掌握基本事实: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7)证明定理:两角及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反之,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9)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反之,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10)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等于60,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或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11)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12)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