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的分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69278648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的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第题的分析 一、本题的特色 第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审读全题,可以看出,本题具有五大特色。 (一)选材、组材富有新意 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讲,本题具有四点新意: 引用了量化材料。本题材料一由“年份”、“全国耕地面积”、“全国人口”和“全国征收的麦米豆 谷”四组不同数据组成,要求考生通过对各组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回答问题。这一作法,自年全国高 考出现材料题型以来,尚属首次。材料题引用量化材料,不仅丰富了取材内容,改变了以往文字材料题形式单 一的面孔,而且和文字材料相结合,使材料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材料题在测试功 能上的某些不足;从另一角度讲,这一举措也

2、有益于扩大考生的历史视野,使其知道史料来源的多样性。 增加了文字材料的容量。本题材料二的引文,共有句,多达字,大大超过了以往中国古代史 材料题单条材料的引文容量。这种增加信息的作法,为考生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历史片断,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 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同时,揭示了今后材料题的发展趋向,甚值得注意。 提高了文字材料的迷惑度。由于材料容量的加大,提供了较多的分析信息,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提 高了材料的难度和迷惑度,从而有利于较真实地测试出考生在学习能力上的缺陷和水平。例如,材料二其中的 一句话:“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铁脚诡寄。”考生若只从字面理解,仅能得出:“ 两

3、浙地主为逃避徭役,大都把田产寄托于他人名下。”因此,必须再进一步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和结论 :“两浙地主的这种作法,正是明太祖核查全国土地,特别是清查地主隐瞒的土地的结果。” 各材料之间体现了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本题的三条材料虽来源不尽相同,但却体现了较严密的逻辑 联系,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在编排上独具匠心,巧妙地将体现“结果”的材料, 置于属于“原因”的材料之前。这种编排,使整个试题显得“活泼”,且增加了整体的迷惑性。 (二)设问层层深入 本题的设问具有如下特点: 设问由小到大,步步扩展。本题第问针对材料一这一单条材料提出问题;第问则扩大到对材料二 和材料三两条材

4、料提出问题;而第问又是对三条材料提出的综合问题。这种步步扩大的设问方式不谓不巧妙 。 设问由易及难,层层提高。本题的三个设问,体现了思维运动由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发展过程。三问 之间,具有较严密的逻辑递进关系,这不仅符合考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考查考生在不同层次上的思维水 平。 设问论“事”、评“人”相结合。结合本题参考答案来看,本题的前两问论及明初农业生产发展的原 因及结果;最后一问涉及对明太祖农业政策的评价。论“事”评“人”共寓于一题,亦可谓设问的灵活和巧妙 。 (三)突出对能力的要求 本题强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按考试说明提出的十项能力要求,本题考查的主要能力涉及到其中的第 、项能力要求。

5、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其次考查考生综合评价能力;强调考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从本题的分值情况来看,也反映了上述意图。其中,前两问的分值共计分,占全题分值的;而旨 在考查考生较高层次能力的第问,其分值为分,占全题的。 而且本题对能力的考查,与本题所反映的思维层次水平是相一致的。 笔者认为,本题既重视基本能力,又不忽略较高层次能力的作法,是稳妥和适宜的。这一作法,不仅充分 考虑到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广大考生的总体水平,又明确提出了高考和高校对选拔人才的较高要求 。 (四)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本题通过对明初

6、农业生产发展和明太祖有关农业政策的考察,旨在说明: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 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使考生受到科学的理 论教育。 其二,本题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今天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仍具借鉴意义,体现了从历史汲取教益和发 扬古为今用的教育宗旨。 (五)贴切中学历史教学 贴切中学历史教学,是本题的又一特色。本题落点于中学历史教材和教学的重点一“明初恢复、发展经 济的措施”而选材组题。这一贴切教材和教学的作法,对中学历史教学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它旨在强调:广 大中学师生必须立足于教材,扎实地搞好基本教学。 二、对考生答题的分析 (一)对考

7、生答题的总体印象 第题 分 分 分 分 考生得分率 (据千份答题统计)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有不少考生获得满分;大部分考生得分在分之间。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 (例如试题是否难度过小),应当认为,近两年来,经过广大师生的辛勤努力,考生的学习能力上有了一定的 提高。 但是,勿庸讳言,广大考生在能力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距高考和高校选有不小的差距。 (二)对典型答题的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问题,笔者现将四份有代表性的考生答题,列制成表,全文移录(各答题中的简短评语是笔 者加的)。表如下: - 第41题 甲卷 乙卷 丙卷 丁卷 - 问题1 反映了明太祖统治后 明太祖时,全国耕地 土地的增加和投入, 人口增

8、长并不快,但 期,全国耕地面积扩大,人 面积增加,人口增殖,政 也带来人口的增加,粮 地面积被开垦了,人均占 口有所增加,政府征收的粮 府官仓粮食丰裕。 食的增收,国力昌盛。 有粮食即生活水平发展并 食也增多了。 没有提高。 简评 理解分析题意正确;表述清 理解、分析题意基本正 理解分析题意虽基本 理解、分析题意错误;表 楚;唯分析未透,未归纳出 确;表述清楚;但分析 正确,但有偏差;归纳 述欠缺;错别字。 “农业生产发展”这样一条 “征收”一栏,结论不当, 结论不当;表述欠缺。 概括性的结论。 且未归纳出“农业有所 发展”之类的概括性结论。 问题2 原因有(1)明太祖派人 经过明末农民战争,

9、土 答原因有:(1)明太 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 到各地丈量田亩,核实每户 地大部分荒废,明太祖即 祖即位时命户部到浙 赋无准,国初兵荒之后,民 占有土地数目,按田亩多少 位以后采取了一些措施 西核定田亩数,按田亩 无定居,耕家尽废,粮饷匮 收税,清查出许多豪强地主 恢复农田。1.免除三年的 收税(2)在中原命省臣 乏。 隐瞒的土地。(2)召募农民 徭役,农民已经耕种的田 议按人口分给田地(3) 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租税。 地归农民所有,使得垦田 北方近城地方,召人耕 (3)命令各地驻军屯田。 数目增加,明太祖说:“天 种免征三年租税,提高 下财力困乏”,“好比新树不 劳动人民积极性(4)命 可

10、摇根,小鸟不可拔羽”。 将兵也屯田,士兵平时 2.实行驻军屯粮。3.推广 种田,有战争时打仗。 植棉,注意兴修水利4.同 时查出地方隐瞒的土地, 按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 简评 理解、分析题意正确;筛 理解分析题意基本正确, 审题基本正确;主要要 理解题意错误,筛选材料 选材料得当、全面;表述 但筛选材料不当,并有遗 点基本列出;但理解题 错误。 层次清楚,语言简洁。 缺;某些概念错误;随意 文粗率,随意窜解取舍 增添材料,可谓背书典型; 遗缺重要内容;行文多 行文表述罗嗦,错别字。 有不当,符号、标点错 乱。 问题3 明朝初年,明太祖恢复农 由于明太祖统治之前, 这种做法是历朝历代 要使生产发

11、展,社会进 业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各地 体会了农民的苦衷,并且 刚刚任统治者(皇帝)采 步,必须统一,必须有一个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 为人民着想,也是当时人 取的必要经济措施,只有 安定的社会局面,使农民 发展,同时也缓和了阶级矛 们心目中盼望已久的带头 社会稳定,统治者采取有 能从事农业及各种领域的 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明初 人,能使人们过上太平日 利措施,会使经济繁荣, 生产,土地是国之根本,国 经济的发展,也是人民辛勤 子,能幸福生活,这样才能 人口增殖,国力昌盛,会 家的根基,国不能乱,地要 劳动的结果。 统治地位长久,明太祖也 受到人们的好评。 充分利用,搞活发展,古往 完全算上是英

12、明的君主。 今来千年不变的话题。 简评 能据题意作出正确分析和 立论观战不确,不能运用 审题不当,未能紧扣题意 审题不当,表述紊乱,废话、 评价,并能运用历史唯物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回答;立论,观点不确,不 空话太多。 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 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 分析问题,立论准确、全面 价历史人物;表述罗嗦、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行文表述清楚,但稍欠简 废话多、错别字。 分析问题;表述不当,套话 洁。 多、错别字。 -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考生在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审题判断能力差。例如丁卷,不能根据所给材料和题意要求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回答。值得注意的

13、是, 像丁卷这样的答题,并不是个别现象。这突出反映了有相当考生在基本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阅读理解能力差。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材料题最突出的测试功能之一。尤其是有关中国古代 史方面的材料题。考生要通过的第一关就是扫除文字障碍,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题意和作答。可惜的是,广大 考生在这方面存在着不少缺陷。其表现为:()读不懂原文。例如丙卷对第问的回答。材料二中有一句关 键语:“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铁脚诡寄。”由于丙卷读不懂原文,略去不答,因而 不能将这一符合题意的重要材料筛选出来,失去重要的得分点。()阅读粗率。例如材料二中:“明太祖即 帝位,遣周铸等百六十四人,核

14、浙西田亩,定其赋税。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这分明是两句话,而丙卷阅 读粗率,把两句话窜解为一句话,答成:“明太祖即位时命户部到浙西核定田亩数”,与原文发生严重偏差。 从答题的角度讲,又失去了“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这样一条更为重要的有效信息。()对原文随意取舍 。材料二原文:“又以中原田多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 ,蔬地二亩,免租三年。”而丙卷答成:“在中原命省臣议按人口分给田地”,“北方近城地方,召人耕种免 征三年租税”。对原文理解既不准确,又随意弃舍原文中的关键词(“田多芜”、“地多不治”)。因而得不 出“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等类似的正确结论。()概念混淆。例如乙卷对第问的回答,把“屯田”写 成“屯粮”,混淆了两种不同的概念。 分析归纳能力差。分析和归纳能力欠缺,这是历年高考历史中存在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具体到 本题,则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不会分析问题。例如丁卷的答题。()缺乏独立思考。例如乙卷对第 问的回答。虽然该卷答题的部分内容符合参考答案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