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方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69210471 上传时间:2022-07-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方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前言1 工程概况永城龙城御园一期项目位于河南省永城市中原南路东、沱滨南路南侧,场区附近交通方便,地貌单元属于黄泛冲洪积平原。拟建建筑物主要有17-33层住宅楼16栋, 3层幼儿园一栋,一层地下车库及2 层沿街商业,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拟建住宅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筏板下桩基础,地下室埋深为地下约 7.6米。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2.1 地形地貌拟建工程场地位于永城市中原南路东、沱滨南路南侧,场地地形较平坦,地面高程介于31.66mm-32.36mm,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河流相及上更新统河流河湖相沉积。2.2 地基岩土特征据详勘报告,在勘探深度范围内 , 场地表层覆盖第四系全新统人

2、工填土层(Q4ml ),下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l )粉质粘土、粉土、卵石土及白垩纪泥岩组成,地层简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素填土:褐色-褐黄色,湿,结构松散,主要为新近人工堆积土和耕植土,部份地段为杂填土,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0.32.7m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 )粉质粘土 : 褐黄色,可塑,稍有光泽,中等强度,中等韧性,湿,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及结核,分布较连续。层厚1.23.4m卵石层:黄、灰黄色,湿饱和,以中密、密实卵石为主,部分稍密、松散卵石;卵石 主要成份为花岗岩、闪长岩和石英岩,圆亚圆形,中微风化状,坚硬,磨圆度较好,分

3、选性较差,一般粒径为4080mm大者200mm卵石间充填细砂为主,含少量泥质,根据卵 石含量和密实程度分三个亚层:稍密卵石:断续分布,卵石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卵石含量5A60% N20击数47 击/10cm中密卵石:分布较连续,卵石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卵石含量6g70% Nr击数711 击/10cm密实卵石:分布较连续,卵石交错排列,绝大部分接触,卵石含量70% N)击数11 击/10cm、中风化泥岩(K0紫红色,主要成份为粘土矿物,泥质胶结,层状构造,岩体较完整。2.3 区域地质构造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所在的成都市区在区域地质构造位置上地处成都坳陷盆地 内,西距北东走向的龙门山褶皱

4、带约60km东距走向相同的龙泉山褶皱带约20km成都坳 陷呈北东向35方向展布,受喜山期运动的内力地质作用,龙门山和龙泉山构造带相对上 开,而拗陷盆地相对下降,在岷江水系长期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下,在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 不等的第四系冲洪积地层,不整合于白垩系地层之上,形成了当代景观的成都冲积平原。区 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强烈地震,地壳稳定。2.4 水文地质条件据详勘报告,场地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地基上部卵石层中,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为本场地主要的地下水类型,主要接受地下水侧向径流及大气降水补给。勘察期间属丰水 期,本次勘察实测埋深2.43.6m, 一般3.0m左右,标

5、高485.5m。场地卵石层渗透系数 为 25m/d2.5 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据详勘报告,岩土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列表2.1,岩土体与锚固体的极限摩阻力标准值 歹表2.2。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2.1土重度粘聚 力内摩 擦角压缩模量变形 模量承载力特征 值YCEsEofak名KN/m3KPa度MPaMPaKPa素填土1855/粉质粘土19.030165/150圆砾19.5/2576180稍密卵石22/352420320中密卵石23/403328550密实卵石24/454336800中风化泥岩24/550岩土体与锚固体的极限摩阻力标准值表表2.2时代成因岩土名称状态、密实程度土体与锚固体

6、粘结强度特征值 frp(kPa)备注Qm素填土松散/Qa+pl粉质粘土硬塑/圆砾松散50稍密卵石稍密70中密卵石中密90密实卵石密实1201503设计依据建筑总平面图;本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锚杆喷射碎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O2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Q01(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7、(GB50010 2002 )第二部分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1 技术要求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约为7.2-8.3mi为确保基坑和基坑内作业人员、设备、设施的安 全,对本工程基坑四壁的基坑边坡进行支挡。2 工程环境特点基坑开挖四周没有障碍。3 基坑支护方案选择根据本工程特点,采用喷锚护壁支护方案是最适宜的。喷锚护壁是采用锚杆加钢筋混凝土挡土板的的柔性支护体系,造价较低,4 基坑护壁方案设计4.1 计算参数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本次护壁方案设计计算参数根据地勘资料选用,详见前表2.1、表 2.2。 基坑深度及附加荷载取值根据基坑周边的环境条件,本工程基坑深度及附加荷载取值情况如下:基坑深度按5.00m。附加荷

8、载qi= 10kPa按照此附加荷载取值时,基坑周边不得堆载重物,载重汽车不 得从基坑四周通行。 护壁使用年限根据本基坑功能、性质及工程总进度计划,本基坑护壁设计使用年限为半年。4.2 设计计算计算采用“理正深基坑辅助设计软件F-SPW件。根据护壁计算,进行本工程的护壁设 计。4.3 护壁方案简述 放坡坡率:考虑到场狭窄以及基坑侧壁土质稳定性相对较好,因此设计喷锚护壁时放坡坡率为 1:0.2 。 锚杆:锚杆设计为全段摩擦型锚杆,采用矩形布置,共设3排,第一排锚杆长6m第二排锚 杆长3m第三排锚杆长2nl锚杆横向间距均为1.50m纵向间距除第一排锚杆距地面下为 1.30mt第二、第三排锚杆纵向间距

9、均为1.50m锚杆钢材:小486 3.0焊管。锚杆倾角:a =15。锚杆泄浆孔:钻眼小3一66间距5sm左右,在锚杆入土端头1.53成11设置。锚杆倒刺:角钢/20X 20X3r焊于泄浆孔处或用M硼纹钢护焊于泄浆孔处。锚杆灌浆:浆体水灰比为0.40.6:1,灌浆压力为0.20.6MPa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及现场变形监测反馈信息 , 可适时调整锚杆施工参数, 以确保基坑及周边建(构) 筑物的安全与稳定。 面层:面层采用喷射混凝土与钢筋网组成的钢筋混凝土板结构型式;土方开挖时,应确保锚杆支护作业面平整。喷射混凝土采用细石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喷射支护面厚度 为50-80mm面层钢筋网构造:

10、网筋采用小6200筋绑扎而成。横向加强筋第一排采用小14 螺纹钢筋,锚杆端部与加强筋采用焊接连接,为了增加面板的整体强度,竖向加强筋均采用小1鸭纹钢筋与锚杆焊接,竖横间距同锚杆间距。 土方开挖:本工程基坑土方开挖由专业土方施工单位施工,土方施工必须与护壁施工密切配合。土方必须分层开挖,每层开挖深度不得大于2.0ml当遇到砂层时,必须对开挖深度进行调 整。 排、泄水系统:基坑四周应做好有效的排水系统,坡顶应用混凝土封闭,防止地表水渗入基坑壁危 及基坑安全。在基坑边坡的土层段护壁面板应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间距1.50m 1.50m采用小50mm 的 PVC%5 基坑变形监测及信息化施工5.1 变形监

11、测设计本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护壁施工宜进行支护结构及临近建(构) 筑物水平位移监测,以确保基坑安全。 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包括临近建( 构) 筑物水平位移。 监测方法支护结构等采用TC200O全站仪精准测量。 测量精度要求支护结构等的水平位移测量精度为1mm 监测预警值若遇到下列可能影响基坑安全的情况之一时,应立即报警:基坑支护结构(或其后面土体)的最大位移已经达到3K (H为基坑开挖深度),或 其水平位移速率已连续三日大于2mm3基坑支护结构的锚杆体系中有个别构件出现应力骤增、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 迹象。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差异沉降)已大于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

12、允许 沉降差,或建筑物的倾斜速率已连续三日大于D.0001H/d(H建筑物承重结构高度)。已有建筑物的砌体部分出现宽度大于3mm变形裂缝;或其附近地面出现宽度大于 15mm裂缝;且上述裂缝尚可能发展。基坑底部或周围土体出现可能导致剪切破坏的迹象或其他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如 少量流砂、涌土、隆起、陷落等)。根据当地经验判断认为,已出现其他必须加强监测的情况。 监控点布置及监控周期平面及高程基准点布置在现场布设3个平面基准点和3个水准基准点。基准点布设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布设位置应考虑在建筑物变形区以外、不受施工破坏的稳固地方。基坑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点布置a、基坑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点布设在能

13、全面反映基坑变形特征的地方。观测点直接埋 设专门加工的全站仪棱镜支架,以消除水平位移观测时的对中误差。b、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点埋设规格按规范执行。c、本工程共布置7个基坑水平及垂直检测点。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置a、建筑物倾斜观测点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变形特征的地方。b、垂直位移观测点埋设规格按规范执行。c、共布置6t周边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点。地面沉降观测点在基坑西侧瑞南街道路上设置3个地面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周期a、基坑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在施工期间根据施工进度原则上每2-5天观测1次,遇有特 殊情况,如开挖速度较快、降雨量较大等应增加观测次数。b 、建筑物在施工期间根据施工进度从降水开始

14、每隔一周观测一次,基坑开挖完成后可加大观测间距,地下室施工完成后再观测一次。 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倾斜观测的精度、方法和使用仪器按相关规范执行。 提交资料水平、垂直位移观测点位置图;水平、垂直位移量成果表;水平位移矢量图;垂直位移曲线图;沉降变形曲线图;垂直位移观测点位置图;倾斜位移量成果表;变形监测技术报告。 监测管理及信息反馈设置专职测量员,由技术负责人管理。各监测项目及各次监测均应在现场准确记录。各次监测完毕后1日内应将监测结果反馈至项目部。5.2 信息化施工基坑护壁设计、施工的全过程是“动态设计,信息施工”的过程。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详细的施工记录,对于地质条件与设计不吻合的地方要立即进行调整。护壁施工过程中反映出的异常情况要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并及时与设计人员一起对方案进行调整。另外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收集天气气象资料,根据气象资料对实施安排做出调整。5.3 报警及抢险预案根据基坑监测设计,当监测值达到或超过监控值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同时启动下列抢险预案:暂停护壁及土方开挖施工,并快速查明监测值超过监控值的原因。针对基坑变形过大的具体原因及时采取土方回填压脚、增加锚杆、加内支撑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