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课文教学研讨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68659044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课文教学研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课文教学研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课文教学研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课文教学研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课文教学研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课文教学研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课文教学研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课文教学研讨 内容预览:10 信客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社会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职业。作者故土浙江余姚,离上海比拟近,20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遍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

2、帮着抚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廉价的小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走,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疑心、欺凌、憎恨。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信客通报噩耗,有的农妇竟把他当作死神冤鬼,大声呵斥。送交遗物,还被人疑心贪占。那个发了财拈花惹草的同乡竟诬称信客为小偷,扭送巡捕房。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叫人支撑不了。但是,社会总体总是

3、有良心的,贡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思念。信客终于不再坚持下去了,人们想起他的好处,常送去关心和和煦,就是那位发财的同乡后来也向他抱歉,并请他接受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人们推举信客当老师,信客工作出色,还当了小学校长。他死时,人们纷纷赶来吊唁。2特殊的职业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质。信客任劳任怨。他理解在外谋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属,理解他们的需要与感情。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与羞辱。信客诚信无私。他铭记老信客的嘱告:“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诚信以不贪为前提,他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他洁白无瑕,也不怕别人疑心。信客待人宽容。他在发财

4、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不说任何坏话,他爱护了一个家庭。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他年轻时屡屡碰壁,穷愁潦倒,长时间当信客,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盛了,他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他赢得了社会普遍的赞誉。二、问题研究1作者为什么倾注则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信客是作者肯定的人物,看作者表扬什么,就知道作者在提倡什么,再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揣摸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表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第一个特点,质朴而典雅。学者散文的格调比拟典雅,本文写

5、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慨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第二个特点,警辟而又畅达。这特别表现在比喻句上:“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乡对城市的探询。“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红

6、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如“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练习表明一、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用几句话概括信客的为人。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3信客为什

7、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此题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信客的为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1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表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盛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表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3因为信客

8、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谢他。二、?背影的语言朴素平实,?台阶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与这两篇文章相比,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此题研究课文语言,让学生从比拟中体会特点,并了解由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而决定的不同语言格调,同时增强语感。学生答题举例只要举一两个例子即可,不要求如“课文研讨里那样一一列举。三、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此题实际上是要概述信客生平事迹和品质,对碑文体例那么不作要求。此题如此设计,意在置于特定情境,对人物产生亲切感。下面例如,仅供参考。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走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

9、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教学倡议一、要抓全文脉络把握课文内容。全文脉络是: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可以板书或投影,以提高阅读效率。二、品味语言可从画出佳句入手。把佳句画出来,就可以看出自己心目中的“佳句有一些,但不是很多,多数语句还是日常生活用语。由此可以领悟,有点文采,是需要的,但是不必过于花哨。太花哨的文章吃力不讨好。画出了佳句,就可以揣摩这些佳句是怎么叙述一个意思的,怎样措词,怎样造句,怎样修辞,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美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以悟

10、出提高语言叙述能力的途径。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驰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着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发明项目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奉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着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

11、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正确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正确书奖第一名。二、秋雨人生一 今秋少雨,初冬又始终被暖意覆盖。在这乍寒还暖的季节,人们的心头格外舒展。当我们拂去城市的急躁,静下心来进入谈论状态,显然多了一份情趣。何况,谈论的主题是令人愉快的余秋雨教授。余秋雨,他的名字就已告诉我们,他生在秋雨时节。余秋雨的经历也很简单,只要读过他的散文?乡关何处,就能一目了然。他生在浙江余姚这个不太富有却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响亮的名字可依次唤出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朱舜水等诸多大师。更为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也随处可遇乡邻。在一次上海中

12、文组教授评审会上,评委竟然大多是余姚人。余秋雨每次听到夹杂着乡音的同乡,都会使他记起那个多雨多梦的地方。虽然家乡已经成为一种抽象存在装在他的记忆深处,但毕竟是给了他生命,给了他最初的灵感的地方。作为余姚人,他感到自豪。他12岁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求学。投入都市,投入了无限。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吞吐着日出日落的自然转换。在上海晋元中学读书,他的学业名列前茅。在今年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人一起列入该校的英才榜。在他完全有可能考入任何一所名牌大学时,他偏偏选中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以成绩优秀留校执教。谈起往事,余教授依然天真,说是跟着感觉走。当时只觉得戏剧学院似乎蒙着一层神秘的面

13、纱,撩开面纱的简单激动,竟成了他一生的选择。说起余秋雨,不得不谈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在他成年后至今,他搬了四次家。每一次搬家,都引发一次生活状态的调整和学术结构的转移。他在每一个居所,都完成了两部着作。早先住在上海虹口,在简陋的环境中,他撰写了?戏剧理论史稿,这部65万字的史论着作,使他第一次完整地贴近了无数的思想家和艺术大师。透过学问,逼近了大师们的生命,使他有了第一次心灵的震撼。这部书稿不但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走向。此后,他从虹口搬到了静安寺,朝北的房间短少阳光。每到冬夜,他把双脚裹在草堀里,坚持写作。在这里,他写下了?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发明项目。这两部书稿标志着

14、他从戏剧理论研究开始向人类文化学研究的转移。到80年代中期,他第三次搬家至上海西南方向的龙华,由于他的名篇?家住龙华写得情感备至,龙华已被他的笔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他完成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创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显然成了他人生和文化达到新的境界的坐标。在他第四次搬家伊始,也是他散文创作搁笔之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调整之后,说不准他又会在哪个领域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他说听从感觉。我相信他的感觉。二 写人,其实是很难的,尤其是一个很丰盛、很熟悉的人。?文化苦旅风行海内外,余秋雨现象成了一个很大的公众话题。从读书到读人,符合逻辑地成为人们正常的文化行为。为此,随之而来

15、的是许多朋友的约稿请求,而我一直难于落笔,困惑也在于此。作为?文化苦旅最早的读者和责任编辑,我和余秋雨教授成了好朋友。无疑,书是沟通我们友谊的桥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之间真诚的交往,让我感受到在?文化苦旅之外有一个生命的存在。在当今物质丰盈、生活富足的土地上,原来还有精神的向往。余秋雨毫不讳言,创作除了坚持思想的意义之外,还必须追求轰动。如果思想不赋予其最好的叙述形式,思想仍旧只是空中楼阁,难以作用于社会、人生,历史价值更无从谈起。思想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是造成轰动的前提。历史证明,每一次社会文化的转型都将伴随着一些具有宏观意义的实验行为。社会群众往往是通过显而易见而又震撼人心的文化实绩来接受文化本身的。欧洲文艺复兴的大师们,把深邃、热烈的思想激情通过一系列让人眼睛一亮的艺术活动来体现。而我国五四时期,鲁迅写小说,胡适写新诗,还有?新青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