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学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807604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语十二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语十二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语十二章》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教学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教学过程】一、文化常识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

2、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了解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

3、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

4、让”等。4.了解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l体式归纳起来有:(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l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5、。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5.了解创作背景,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

6、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二、诵读感悟(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八佾(y)文质彬彬(bn)迩之事父(r)譬如(p)子罕(hn)未成一篑(ku)三、文本研究1【思考1】研读第一章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明确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而)【思考3】研读第三章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食:动词,吃饭

7、敏:勤勉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1,夕:释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释义: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1.概括主题: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4】研读第四章1.概括主题。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明确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1喻: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释义:反而可以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

8、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1.概括主题:来匡正自己。【思考5】研读第五章【思考2】研读第二章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贤:齐:内:而:表假设,如果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释义: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1.概括主题: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思考6】研读第六章(明确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乐是表达人

9、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质:文:野: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题。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虚:为质彬彬:2史: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10、之事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释义:1.概括主题:【思考7】研读第七章(泰伯)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弘:以为:已:停止。释义:1.概括主题:【思考8】研读第八章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为:平:虽:释义:1.概括主题:【思考9】研读第九章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知:释义:1.概括主题:【思考10】研读第十章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克己复礼:一日:归:目:礼:事:释义:1.概括主题:【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卫灵公)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恕:释义:1.概括主题:【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11、名。”(阳货)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兴:观:群:怨:迩:释义:1.概括主题:四、品经典,启智慧探究问题:这十二章论语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内容第一章主要观点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艺术手法理证3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礼、乐以仁为基础执着追求“道”(真理)君子重义轻利虚心学习,自我反省文质兼备,方为君子“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理证理证对比对比理证理证比喻例证理证例证例证3、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4、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八、讨论经典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运用经典时要注意什么?事件回访:狭路相逢烟花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