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6775844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声慢(寻寻觅觅)生平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她生于书香门弟,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评价李清照是婉约词宗,开创了女词人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声声慢是李清照的

2、晚期作品,词情凄清。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于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1易安体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它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以寻常语入词;凄婉悲怆的格调;倜傥有丈夫气。2鸿雁鸿

3、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3梧桐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声声慢层解:词人试图寻找一些东西,来填补内心的寂寞空虚。将息:调养,保养。后三句有悼念和思乡之意。词人层解:薄酒化解不开那冷秋和大雁带给词人的伤心落寞。段解:上阕着重描述词人的主观感受,以清冷之景物衬托孤寂凄凉之心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殆尽。损,这里相当于“煞”,“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层解:没有兴趣,没有心境,只有满怀的孤苦。层解:雨打梧桐,词人苦境悲情愈加浓重。段解:下阕

4、着重抒写相互交融的心境与物境,由远及近,具体描绘眼前残秋之景,进一步抒发凄苦悲愁之情。1古今异义(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古义:_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_今义:一个挨一个地;次序。(3)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_今义:用在惊讶、责备等语气的句末,表示情况十分严重,没法收拾(多跟在“还”的后面);不平常,很突出。答案(1)枯萎,凋零(2)光景,状况(3)概括得尽2一词多义课堂任务学习1试分析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妙处。我的答案:_答案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呢?“这次第”三个字极其有

5、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既是收,又是放;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2词人为何说是“淡酒”?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我的答案:_答案(1)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2)睹物思人。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

6、,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再有,这也表现了词人天涯沦落之感。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3简要赏析本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我的答案:_答案“急风”“大雁”“菊花”“梧桐”“细雨”等意象都具有感伤的特点,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事物,而是成为了承载词人悲愁体验的情感符号。这些意象正契合了词人的失意与愁苦,让伤感的李清照在心理上间接经历了衰残灭亡的体验,从悲秋意象中觉出生命所共有的哀伤以及对过去事物的惋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哀,使得愁情的抒发更为深刻。4声声慢中的“愁”具有什么样的广阔社会内容?我

7、的观点:_答案作者写此词时,南宋已偏安一隅,不思恢复中原,她的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故。她从此成为一个寡妇,一直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偏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不幸遭遇接踵而来,李清照的词扩大了意境,感情更加悲痛深沉。此时的词作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词中所抒发的沉痛悲凉的感情不但是作者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感情。作者的遭遇和痛苦是时代造成的,因此这首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性。读写能力提升读写能力妙用叠词声声慢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像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的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

8、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其中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叠字的作用:一是形象性。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二是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三是音乐性。叠

9、字可使词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故要想把一幅优美的画面或动人的情景展示给读者,运用叠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针对练笔请选用恰当的叠词写一段话,要求文段意思明了,语言生动,150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抬头远望,果然,在明媚的阳光下,一片片的绿色在田野上闪动,那是盛夏稻田的颜色,密密丛丛的稻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摇摆摆,把那深深浅浅的绿色一直推向远处,那样的绿色仿佛是被画家故意调和过的,那绿得发黑的深色让你感受到生命力的旺盛,由此过渡,那最浅的颜色大概就是那没有洗脱绿色的油菜花了。而这之间竟没有让你感觉到缺少了任何一种色调,你也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随堂任务作业一、基础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

10、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将息:将要休息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C便纵有千种风情 风情:情意D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抵挡答案A解析将息:休息,调养。2下列句中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答案D解析正确停顿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下列句中无词序倒装现象的一项是()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答案C解析A天外七八个星,山前

11、两三点雨。B.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D.扬州路烽火。4从词的风格流派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C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答案A解析A项是豪放派风格,B、C、D三项均属于婉约派风格。二、课内阅读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完成56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

12、一个愁字了得!5下列对声声慢相关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七组叠字渲染愁苦之情。“寻寻觅觅”实写词人的动作行为,表现空虚怅惘的心态;“冷冷清清”是寻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直接表白内心情感。B“乍暖还寒时候”是写一季之气候,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正面描写词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度日如年、孤寂难捱的情景。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首句相呼应,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答案A解析“寻寻觅觅”并非实写,只是表现词人一种空虚怅惘的心态。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渲染了怎样的环境?这对作者抒发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答:_答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渲染了一种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对作者抒发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1阅读叶梦得的念奴娇这首词,对比分析与苏轼的念奴娇的相似点。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