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射线直线2(教育精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763678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线段射线直线2(教育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线段射线直线2(教育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线段射线直线2(教育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线段射线直线2(教育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线段射线直线2(教育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段射线直线2(教育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直线、射线、线段教案2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公理和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2 理解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和两直线相交及交点概念3 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和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相互转化数学思考1 通过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感2 通过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通过对直线、射线、线段的学习,能实现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并体会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情感态度1 通过分组训练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数线段”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2 通过对直线公理的探究和应用,体会

2、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点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教学方法探究发现、类比归纳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的内容与目的一、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由学生动手操作画直线、固定木条等活动,得出直线公理及直线的表示方法,并用它来解释一些生活实际问题二、深化认识、类比归纳通过观察和动手画直线、射线、线段等图形,发现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得出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三、尝试训练、提升能力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巩固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训练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并归纳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和两直

3、线相交及交点的概念四、拓广探索、实现创新通过“数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对一些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思考五、归纳小结、认知升华组织学生归纳小结,培养反思、总结的习惯六、布置作业、课后巩固布置弹性作业,面向全体,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导入)带领学生进行几何之旅,欣赏“上海世博会”精美图片,其外形像“直线、射线、线段”的模型,让学生抽象出这三种几何图形,从而导入课题2(探究)(1)如果要把准备好的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2)如图,经过一点O画直线,能画几条呢?经过两点A、B呢? O A B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

4、线,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唯一3(应用)木工师傅能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的墨线;建筑工人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脚的位置分别插入一根木桩,然后拉一条直的参照线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4 直线的表示方法: l A B 直线AB或直线BA或直线l教师:组织学生固定木条,过一点或两点画直线等活动,进行探究归纳师生共同得出直线公理,并用它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直线的表示方法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直线公理,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平台,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得出关于直线公理的基础上,再给出直线的表示方法,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到直线表

5、示方法的合理性,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二深化认识类比归纳名称图例延伸性端点个数表示方法直线 lA B向两方无限延伸0直线AB或直线BA或直线l射线 lA B向一方无限延伸1射线AB或射线l线段a A B不向任何一方延伸2线段AB或线段BA或线段a1. 观察图形,你能发现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吗?直线、射线、线段都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或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但字母前面须加文字教师:给出表格,学生:各抒已见,类比归纳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用表格直观地给出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给出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在明确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讲授它们的表示方法,有助于

6、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的探究,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2 如图: E C F(1) 把图中的直线、线段表示出来;(2)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射线EC与射线EF是同一条射线( )射线EC与射线CF是同一条射线( )射线CE与射线CF是同一条射线( )3 已知线段AB,你能由线段AB得到射线AB和直线AB吗? A B A B A B延长线段BA也叫反向延长线段AB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教师:课件演示直线、射线、线段的变化过程,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概括,进一步明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学生掌握直线、射线、线段表示方

7、法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直线、射线、线段的变化过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三尝试训练提升能力1 看图形说话 A A (1) l (2) l aE F(3) (4) C M b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 思考:两条直线相交能有两个公共点吗?2 按语句画图 (1) 经过点O的三条直线a、b、c(2) 线段AB、CD相交于点B3 你说我来画 l C(1) (2) O M P A B (由教师或某个学生根据以上图形用语句描述出来,其他学生在看不到图形的情况下,再按其描述的语句画出图形)

8、学生:看图形说话或按语句画图教师:加以指导,并展示学生成果 师生共同探究总结:1、点与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点在直线上点在直线外2、两直线相交及交点的概念培养学生提高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成果的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明晰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和两直线相交及交点的概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四拓广探索实现创新问题:已知线段AD上有两点B、C(如图),则图中有几条线段? A B C D思考:在某次聚会中,有四个好友A、B、C、D走到一起,若每两人要握手一次,则共要握手多少次?教师:出示问题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的时空,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数线段”方法学生:二至三人上讲台

9、口述解题思路,供其他同学评议,开阔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握手”问题的数学模型就是“数线段”通过让学生“数线段”的活动,引导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握手”的实际问题回归到“数线段”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五归纳小结认知升华1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1)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 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和它们的联系与区别(3) 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2 在学习中应用到了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1) 类比方法、转化思想(2) 建模思想教师:组织小结学生:归纳所学所获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把知识纳入系统,促进学生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

10、而促进教学观点的形成与发展,更好地进行构建知识,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升华六布置作业课后巩固1 阅读作业: 2 必做作业:课本 题3 选做作业: 已知平面内的三个点A、B、C,过其中每两个点画直线,能画几条?教师:出示作业弹性作业体现同起点不同终点的思想,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提高能力直线、射线、线段教案设计说明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初中阶段几何学习的起始课,直线、射线、线段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学习后续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必备基础,为今后学习角、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知识做准备是学生建立符号感的重要素材,也是学习其它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操作得出直线

11、公理,为今后学习几何推理提供理论依据学习几何语言的相互转化,对今后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等图形及几何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是在进一步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公理 并能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组织学生进行“你说我画”、“数线段”等活动,分组讨论,实现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三、教学过程的设计1、根据现代建构主义的理论,从思维

12、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知识、方法的回忆,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规律,巧妙引入课题,并为知识结构的优化奠定基础2、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画直线、固定硬纸条等活动,探究出直线公理,引发对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得出它们的表示方法,让学生从事有效的数学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3、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时空,围绕着实现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看图形说话”和“按语句画图”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一些启发,少一些限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并通过开展“你说我来画”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快乐中学习4、应用是最好的学习,每个数学知识都有它的应用价值,只有让学生真切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