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7244998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回顾中医在近现代的曲折发展史:距离鲁迅先生把中医定性为“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 的骗子”已有80 年。再向前追溯,距离中西医汇通派的形成已有150年。如果从近代医学 史上第一个接受西医学说的医家王宏翰(约卒于1700 年)所处的时代算起,关于中医 的存废之争已经经历了整整3 个世纪。可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将来可能也不会出 现一门学科像中医这样备受争议。由于中医学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水乳交融,使得它 始终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徘徊。又由于人体的高度复杂性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渗透和影 响,使得中医的认识充满随机性、灵活性、模糊性等不确定1。有鉴于此,中医能否归属 于“科学

2、”的范畴,理所当然成为历来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科学,或称为“科学理论”。它来源于拉丁语,意为“知识”、“学问”。科学界和哲学界 目前对此词并无严格统一的定义。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科学理论”被阐释为: “由人类的想象力构想出的广阔领域的系统性概念化结构,它包括关于物体和事件内在规律 性的经验定律的体系;这些物体和事件既可以是所观察到的,也可以是假定的;由这些定律 所提出的结构并设计用科学的合乎理性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事物。” 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可 分为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三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在科学水平上存在 着时代性差距。古代科学的突出特点是:以直接观察为基础,采取直观思辨

3、的方法,探索自 然的奥秘,缺乏科学实验的论证,对自然现象只能做出猜测或主观臆测的说明2。它与现 代科学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只是科学水平的差异。只能说古代科学 “没有达到现代科学的水准”,不能说古代科学“不科学”。我们不否认中医更多的是立足于 古代科学,相对侧重现象描述、经验总结、提出假说、研究假说。这与现代科学的一些特征 确实有不相符合的地方,但这并不是科学与不科学的区别。盲目地用“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 的”这种二选一的判断来界定中医是欠公允的。对一门学科科学性的判定,必须综合考虑该 门学科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多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具体性、经验性、 精确性和

4、可检验性等。那么,中医是否具备这些特点?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人,并且是具有生命体征的人。探讨的是人的生、长、壮、老、已的 生命现象,揭示的是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目的是为了增进人体 健康,预防与治疗疾病,提高生命质量。现代公认的科学试验方法,如重复、对照、随机、 盲法等原则的本质是追求事物或现象的共性。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是努力追求事物或现象 的个性,最终实现个体化诊疗,这是中医赖以发展的基础。中医理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医的研究对象又千差万别。这决定了中医思维方式的细致性。换句话说,个体化思维是中 医的特点,中医具备具体化的特征。中医以经验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经验”二

5、字,表达了人们的认知方式:需要“经”过 反复的实践检“验”,才能上升为理论。没有这个过程,就谈不上“科学”二字。可以认为 “科学”就是“经验”的论点;“经验”就是“科学”的论据。中医通过“司外揣内”进行 观察,通过“取象比类”认识疾病,依靠“尝百草”确定药物的性质和作用,依靠推测和反 证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医理、法、方、药的辨证思维过程,将中医的经验性特征崭露 无遗。中医是通过直觉判断和推理反证进行思维和构建理论体系。这种以直观感悟为主的认 识方式,立足于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打破常规的思路,突破思维定式和逻辑规则的束缚, 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认识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

6、能够获得单从 分析方法所得不到的结果。中医得到的结论是系统而明确的,彼此联系,互不矛盾。有学者认为中医理论体系不严 密,进而中医得出的结论不精确,中医缺乏精确性。实际情况又如何呢?中医理论的形成, 坚持走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路线。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纽带是若干假设的命 题。这类命题是一种猜测性的陈述。在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历朝历代的医家就是在 临床观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并运用各种命题,在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理 论观点和指导原则,然后经过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检验,不断修改和完善,使之逐步接近于 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最终形成今天所倚重的经典理论,并据此作为本学科的检验标

7、准。因 此,中医命题的论证,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构架。其在临床上已经证明了自身 的规律性和实践性,并表现出部分真理性。虽然部分中医结论的严密性有待加强,但历史证 明,中医命题在一般情况下难以证实,但也不易被证伪4。事实上,在几千年来形成的中 医命题中,有些已经成熟为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则正在向科学理论转化,还有些 则由于研究策略或验证能力等原因,还暂时处在“休眠期”。从这一点看,中医不乏精确性 的特征。中医的结论在可控条件下,可以接受重复的临床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 学理论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成果,其科学性、真理性也只有通过医学实践的检验才能得以确立。 中医从本质上说

8、是一门实用的临床医学,中医强调功能表象,这使传统中医无需提出深入认 识物质结构和弄清功能细节的任务便能取得临床疗效5。尽管中医的治病机理没有深入到 微观层面,但它经受住了几千年的时间检验,疗效有目共睹。当然,中医是 “以中国古代社会为背景,以中国古代哲学、古代科技为理论和方法武器, 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说为核心形成基本的理论体系,以辨证论治为 基本的诊断、治疗体系,以中药、方剂、针灸、气功等为主要治疗手段,并包括一两千多年 临床实践为基础形成的各家学说和名家经验”6。这使得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许多基本概念 是自然哲学、辩证法和意象思维参与形成的产物,并不是完全以客观物质实体为基础。中医

9、 学概念很难进行严格的定义,只能借用比喻、形容和象征等方式来表达,缺乏实证分析和严 密的逻辑推理。由于科学实验方法的匮乏以及尊经崇古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制约和引导, 中医选择了经典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尺度。一切生理机能、疾病过程、病理机转、治疗法则 的解释都要到经典里找到理论根据。然而,经典理论本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概念歧义、语言 模糊和理论的不确定,用尚未经过科学实验严格检验的经典理论作为检验的标准,以思想验 证思想,以理论检验理论,其结果只能使理论脱离实践,造成理论研究的纷争和混乱。最终 出现某些临床实践脱离医学理论,或某些医学理论不能指导实践的奇特现象。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0、与中国传统的天文学、农学、算学等的衰落相比, 可谓是一枝独秀,被称为“科学史上的奇迹”7。中医作为一种认识成果,出现于生产力 水平相对低下的中国古代。它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生存繁衍,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中,总结 出来的与自然作斗争的办法、方式等。可以认为,中医是一门处理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学 科。中医从诞生之日起,就宣布“法天则地”。这就是说,中医尊从的是自然规律。“医乃仁 术”,又使得中医带上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传统文化的烙印。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特征, 使中医符合我们今天对科学所具有的既是一种认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的结论。当前进 行的对中医各种命题的证明证伪工作以及对古代科学和现代科学结合点

11、的研究工作,都是按 照科学程序进行的,是对中医理论体系本身的补充和完善。因此,有理由认为:综合中医的 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来看,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中医的科学性尽管中医与西医是如此异质的两个体系,依照科学的五大判断标准-理性原则,时间原 则,可重复性原则,逻辑完备性原则和简单性原则,我认为,中医还是具有一定程度上西方 科学所谓的科学性的。首先中医不承认信仰,尽管没有西方科学那么严格的理性。第二,中 医经受了几千年时间的检验,疗效是众所认可的,尽管其中的机理没有深入到微观水平。第 三,中医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并非主观臆断的产物。第四,中医虽然没有严格的形式逻辑, 但也有自己

12、的模糊性的辩证逻辑。最后,中医是可以学习和掌握的,只是学习方法需要个人 的领悟。从自然观来看,中医主张的整体思维方式,普遍联系的观点,天人和谐思想与现代的辩 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更为接近,体现了在自然观上的科学性(尽管是模糊的,略带臆断性和思 辨性的)。在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上,中医科学的观察法、逻辑推理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的过程和直觉思维方法与西方科学是相通的。并且中医与近来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方法有 很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医很好的运用了其中的信息方法和黑箱方法。在信息方法中,中医的 经络可以看作是信息的通道,传递着身体的阴阳平衡信息。黑箱方法主张在尚未了解物质系 统内部结构和运动细节的情况下,依

13、靠系统的输出和输入关系考察系统的整体功能或推测其 内部结构。而中医藏象恰恰就是借助朴素的黑箱方法构建的,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 并发展出“四诊”手段来考察黑箱。荆志伟曾在科学是中医的“紧箍咒”吗?中医与科学相关问题的思考一文中从辩 证哲学、科学观念、中医的人文哲学特色等角度剖析中医的哲学内涵和科学隶属,得出结论, 即“中医本身就是一门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古代科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互融互动”。樊 正伦,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曾说中医和西医是“不同层次上的科学”。中医的科学性在于用 “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改善了人体的内环境,让你被破坏的环境得到修复,让致 病因子在这儿赖以生存的条件被破坏掉

14、”。这样看待中医,我们就看到中医的科学性和逻辑 性了。当然,中医不具有西方科学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性。以内经为例。它“在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和疾病诊治过程中,大量运用了辩证的逻辑思维原则和直觉意象思维的方法,使两 种方法有机结合,获得互补效果,十分可贵。但限于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其辩证思维和直 觉思维的内容是朴素的。原因之一是它的思维内容建立在直观基础上,没有深入生命内部微 观细节,其结论必然笼统、模糊而欠准确、精密;二是在人类逻辑思维中,辩证逻辑与形式 逻辑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辩证关系,前者指导后者但不能替代,而内经形成时代的医学 理论恰恰是前者替代了后者,虽然这是时代的局限,但形式逻辑的不发达则

15、终究使医学研究 难以深入。”总之,中医虽然不具备爱因斯坦归结的西方科学的两大方法论基础即古希腊的形式逻辑 体系和近代的系统实验方法,但中医仍然是具备一定科学性的。所以中医并不像有些人士所 说那样“没有科学的指导”,是“伪科学”。一个标准还是多个标准?“是否只有一个标准?”也许在这个问题被更好地解答之前,关于中西医的争论就会持 续下去。何裕民认为从学术角度来看,中西医之争的根源在于“现在对中医持反对或者告别态度的人 主张唯科学主义逻辑,以西方科学标准衡量一切。”西方科学标准固然有其优势,它大大推 动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但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我认为,现在西方的 科学标准也不应该被

16、奉为绝对的真理,不能因为它的优势就赋予其绝对的权力和话语霸权, 被当作绝对的金科玉律去审视其他的事物。否则就是对西方科学的迷信和盲从。实际上,用 唯一的西方近代科学标准来评估中医是不合适的。因为,“生物科学与物理科学的规律不完 全一样,标准也不能一元化。近代科学并非是唯一的知识源泉,也绝非唯一的知识标准。中 医不能得到近代科学支持的观点,在逻辑上有可能是近代科学的无能为力,或者暂时水平不 够。”这一点与后现代主义哲学不谋而合。例如后现代主义哲学批判主体性科学,这与中医 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相通的;西方传统哲学追求普遍性和同一性,并且认为掌握普遍性的东西 就是主体,凡是主体的东西就有权利,而后现代主义倡导差异性和个体性;后现代主义思潮 将矛头直指理性传统,现代科学的统一规范、因果分析范式开始让位于或然性原则,方法的 统一性让位于多元性和解释理解方法的差异性、互补性。这样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看,因为中医有其自己的独特性,它植根于古老的东方文明, 因此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