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67111358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咼学院: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学号:121221114姓名:陈道梅 指导教师:王文晶摘要:“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是西方美学家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 基础上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最基本的形态之一。它是通过人生实践 和审美活动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这种对立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 涵的审美形态,当人在崇高状态之中时,人超越了对象也超越了自己。崇高表现在 思想上和具体的行动中、是伟大的壮烈的、是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崇高既包括着形式上的粗矿有力,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从而成为人的一 种生和发展的方式和人生的理想境界。关键字:美学、崇高、艺术作品1

2、、崇高的概念崇高,又称壮美,它重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 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 受到鼓舞和激励,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2、崇高的本质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崇高既是客观存 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3、崇高的特征崇高作为美的基本形态,它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气势磅礴的。 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 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一种愉悦 感。(1)、在外

3、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如火山、雷电、奔马等。(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弓I人赞叹,催人奋进。4、对崇高的理解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 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 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 趋于

4、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外表特征;而其实质 则在于主体在受到压抑之后,激发了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 和掌握客体)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 向统一的动态美。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表现为主体迫使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在中 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 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 在对个体人格

5、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 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 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 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崇高”最为基本与核心的内涵在于,它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的一种肯定性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具有伟大、高尚,充满激情和向往 的精神品格。陶伯华的美学前沿一书中,他论及崇高时,也提到这一过程;从 神的崇高到人的崇高;从神性

6、到人性,崇高是人向无限奋进的超越高度,在无限超 越中显现出人的崇高。朱立元概括:崇高的基本内涵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 和完整的体现”。“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 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最先提出了美学范畴一一崇高。论崇高“从生命一 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 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 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7、”。崇高的思想当然 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英国人博克 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认为“当一个对象以美打动我们的感官,使我 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不是占有欲时,我们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里;当一个对象 使我们联想到危险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临危险欲痛苦的威胁时,我们所体验到的 便是崇高的感情。”提出崇高不属于美,而是与美并列的范畴。展开来论,崇高包含有对生存理想的积极追求。即对完满的人格、完整的生存 境界的追求、即从道德和理性上对人性和生存意义的弘扬。通过分析来自自然、社 会艺术的崇高我们无不可以得到证明 。自然的崇高产生于人的审美活动中。 人与自然能够形成多

8、种联系。 如功利关系。 从物的角度看,自然无所谓崇高与优美,但是,由于有了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活动, 自然物就由自然存在物变成了审美人生的存在物。也就是说“自然性与人性”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紧密的与和谐的沟通。自然成为文化符号,高山体现着人文精神, 瀚海变为充满生命的审美对象。面对自然物的形式上的激荡、奔突、喧嚣、磅礴、粗砺,审美主体在心理上首 先激发的是复杂的恐惧感、紧张感和不自由(受控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冲突对立。但是当着人类在人生实践中积累起足够的经验,认识到这类自 然存在只是一种危险的象征,而不会构成现实的威胁时,人生实践就能够上升为以 审美实践的方式对待这种自然物。这意味

9、着人类以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存方式对自然 物的“占有”,也是人类的更高层次的自由人生的表现。其实质就是“人性与人的 尊严在粗野的自然面前所得到的实现和确认”,是“人的理性精神的胜利”。换言 之,“经过审美活动,人自身也获得了新的意义上的自由,在人与自然冲突及和谐 之中构成了特定的人生境界。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其审美意义在于,它体现了生存意义的某一本质方面,即 生存是伟大、高尚的,它拒绝平庸和堕落。崇高所带来的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体 验。在此,世界不再是平常的,而是让人振奋的、给人以力量的;人生也不再是没 有意义的,而是充满向往和激情。无论是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崇高,还是艺术反映的崇高,归根结底都是人

10、的 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或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巨大形式过程中表现的 人格力量、宽广胸怀和博大仁爱的道德情操, 它具有这样一些美学特征: 所谓博大, 是指崇高表现为这样一种精神:无私无畏,胸怀宽广,不念一己之利,不计一己之 私,无偏狭之见,无短视之举,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忧乐系于天下,使人的日常行 为溢出个体生存本能而具有人类生存实践的普遍性特质,能产生功在当代,利被天 下,惠及后世的价值。这种博大胸襟,必然在行为上以符合事物客观规律,顺应历 史发展趋势为前提,无论是深远高迈之举,还是琐细平凡之为,都有着与进步人类 的整体利益和共同追求吻合一致的合理性,此其正义性的一面。所谓正义性,就是

11、对是非善恶的去从选择明确而坚定,非者抑之,是者扬之, 恶者弃之,善者从之,就是“义”。义所当为,虽死必为;义所不当为,虽死不为, 这就是崇高应有的正义性。大禹治水,三十而未娶,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肺腑之声;为了免除子孙的苦难,无数先烈“愿把牢底坐穿”, 等等, 都是博大之举、正义之为。正是这种博大与正义,使人类对自己充满了永恒的乐观 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大性与正义性恰恰是崇高的神髓,是走向崇高不可或缺 的内在基质。崇高强烈地显示出主体在对立冲突中的坚定性与刚强性。人类生存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改造现实,创

12、造宜人环境的冲突抗争的艰巨过程, 崇高的事物尤其与严酷斗争的艰难曲折结下了生死结,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 对立冲突伴随过程的始终。社会生活中凡是有崇高品质的伟大人物,大都具有不为 社会落后腐朽势力所屈服的坚毅性格和斗争精神,在任何险恶事件和严重冲突面 前,始终表现出处变不惊、临难不苟、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精神。远古先民借神 话幻想表达着征服自然的企望与努力,相传鲧曾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幸招 祸,被压杀于羽山,陈尸三年居然不腐,不仅死不瞑目,其腹中竟跳出禹来,承其 未遂之志,继续治水。崇高的这种坚定性和刚强性,在艺术中得到充分表现。埃斯 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将普罗米修斯塑造成了不畏强暴

13、,不怕牺牲敢于斗争 的伟大之神,被誉为“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再如斯巴达克斯、 浮士德、巴威尔、保尔?柯察金、江姐等都是通过矛盾对立中的尖锐冲突和严酷斗 争来塑造的,显示出力量的巨大,道德的高尚。黑格尔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 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心灵从这对立矛盾中挣扎出来,才使自己 回归真我。5、崇高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柏克认为“一切虚无的观念都是崇高的”,比如虚空、黑暗、孤独和沉寂。柳 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个绝佳的“孤独” “沉寂”给人崇高感的例子。“千山”、“万径”的大概念让“孤舟”、“独钓”显得更加渺小和孤寂。

14、而孤独与环境抗衡的无畏精神足以与“千山”、“万径”的大概念相提并论,从而构成意境上的均衡。国画创作中经常 会看到有此类手法出现。其实这是一个大与小,“崇高与美”的综合应用。江雪, 在人的意象里,“孤舟”是天地间可爱的点缀,因为这个点缀苍茫空旷的天地间也 多了意味深长的韵味。如果没有大背景做衬托,只给“孤舟”一个镜头特写,不过 一个江边舟头蓑衣钓叟而已。二者缺一,这意境都已落了下乘。在构思中,高岸的我们给以渺小的、强大的对以纤弱的、广阔的对以狭小的、沉重对以轻松的”把两者都加以强调,会给人以视觉和意识上的震撼。另外,“无限”给人崇高感。大、小、多、少等等到了“无限”,都能让人惊 异,在艺术创作上

15、表现为元素的重复和空间的延展,这在空间构成上的应用比较广 泛。像欧洲哥特式建筑,古老教堂的繁复内饰,以及中国故宫的重重院落都加强了 这种“无限”,让人心中充满敬畏。而无限的另一个表现手法是残缺与留白,米开 朗基罗的妇人素描草稿,未完成的人体局部画面“有一种意味深长的缺憾美”。 就像残疾人同学维纳斯的雕像一样,把表现的重点展示给观者的同时给人留下广阔的联想空间。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类此的平面广告形式,如首饰服装类广告等,只 突出表现模特佩戴有产品的局部特征,其它部位大刀阔斧地略去。国画中讲究“方 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其实这种方法不仅在平面构成中有效,即使在立体构成甚 或文学作品中也是很给力的手法

16、。其实高岸、强大、广阔、沉重、压迫,这任何一 种感觉都可以演绎出一种构图、一种空间构成、一种故事冲突设计方式来。“艺术里的崇高是现实生活里的崇高的能动反映”。满江红是宋,元时期最流行的词典之一。这首词表达了岳飞匡扶正义,反抗侵略,收复国土,重振山河 的决心,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激情。歌曲曲调激昂浑厚,节奏稳健,曲情高亢壮烈,词曲浑然一体,矢志报国的艺术形象有着很强的感染力。黄河,是 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就是中国的象征。由光未然作词、 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发出了“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 中国! ”的战斗吼声,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 钢铁意志和气吞山河,不怕牺牲大无畏精神。这些都显示出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崇 高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